书城哲学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20140000000023

第23章 修身智慧(4)

故事

魏征正直无私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

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

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太好了!”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征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官,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这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唐太宗满腔怒火顿时消除了,后来他不但不记恨魏征,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可爱的地方哩!”

魏征病死的时候,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做好本职工作

有一位善良、聪明、而且很能干的妇女,跑来向心理咨询顾问卡尔博士请教工作方面的问题。

“博士先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她开始说,“我害怕失去工作。”她哭了起来。卡尔博士只好安慰她,并请她解释一下。

“我是知道的,”她继续说,“我跟另外两个妇女一起工作,这两个人都比我年轻多了,我们三人都是为同一老板工作,但是她们都极尽一切能事来打击我,使我干不下去。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卡尔博士想了一会儿,然后问道:“说实话,你是不是相信自己正在做一项很好的工作?”

这位妇女的反应很积极:“是的,我已经把我的工作做得很好。我的工作很完美,一点问题也没有。”

然后卡尔博士又问她:“你是否认为你的老板很愚蠢呢?”

她含笑承认,老板似乎是一位很聪明的人,而且很公正,很明理。

“那么,”卡尔博士说,“你一点也不用顾虑。只要继续做好你的工作就行了。

“但是假定我被辞退了呢?”她还是不放心。

“这么说吧,”卡尔博士回答道,“如果你的工作真的做得很好,而那些卑鄙龌龊的小人竞能使老板深信你应该离职,那么,你再为他工作也就没那个必要了。

事实上,这位老板真是一位非常明理的人。那两个制造麻烦的人很快就遭到处分了。

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他们都会想一走了之算了,其实这没有任何益处。请记住:将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最有力的反击!

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①?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③。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

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更重要?

得到和丧失相比哪个更有害?

所以,过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费,丰厚的储藏必有严重的损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从而可以长久安生。

注释

①货,财货。多,重,亡,失,引申为损害之意。三句皆以“身”

与“名”、“货”相对。谓名与身哪一个更亲?货与身哪一个更重要?得到声名财货与损害自身哪一个更为有害?答案不言自明,故下文以“是故”承接。

②是故,所以。费,义同《吕氏春秋·禁塞》“旷费神伤魂”之费,损也,伤也。“甚爱”句承“名与身孰亲”,“多藏”句承“身与货孰多”,谓过分爱重声名必带来极大的损伤,过多贮藏财货必造成重大的损失。

③殆,危。知足不辱,谓不甚爱声名则不受辱;知止不殆,谓不多藏财货则不危败。如此,身乃可以长久。

解析

在老子看来,人的最高追求应该是健康长寿,而不是对名利财物的疯狂占有,过分地追求名利地位和财富只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分地耗费精力对生命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对财富和名利的追求不知满足就是错了,贪欲是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所以做到适可而止,对我们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如何看待人生追求,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名利不能和生命相比,财富也不能和生命相比。

老子认为:人应该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待名利和财富要淡然处之,不可无限制地追求,要知足常乐,不可贪婪成性。老子所提倡的重生贵己的观点,并不是贪生怕死,这是建立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基础上的生,而不是苟且偷生。老子告诫人们,不要贪慕虚华、美名,而要珍惜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不可自贱自轻。

“甚爱”就是过度地贪爱虚名和地位,其结果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很大的代价。“多藏”就是对财物的过度追求,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得到财物和失去人格与自由比起来,实在是得不偿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老子处世观的精华和最确切的表达。哲学上有“矛盾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一旦超过这一限度,就势必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知足是明智的,知足就会少了一些耻辱;知道适可而止也是有大智慧的表现,只有知道停止才能长盛不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做人处世的座右铭。人一旦过度执著于权势地位,就会磨损生命。

故事

疏广父子功成身退

疏广、疏受父子,在西汉昭帝时,先后受命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疏广学识渊博,教导有方,疏受好礼恭谨,荣冠朝野。

任职五年以后,皇太子年纪也长大了,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止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这是最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你我父子,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如果此时不及时抽身退去,只怕将来会后悔的,我们现在一同离开长安,告老还乡,终其天年,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疏受叩头道:“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二人称病求去,汉宣帝答应了,并送他二十斤黄金,皇太子送五十斤;当他们离别长安时,满朝公卿饯行于都门之外,车连数百辆,路旁围观的人叹赞道:“贤哉,二大夫!”

回到故乡以后,他们以朝廷所赐黄金,每日摆酒设宴,广请乡里父老,并经常问还剩多少黄金,督促赶快花掉。有人劝他们道:“何不买点田产屋传给子孙?”

疏广道:“我岂是老糊涂了,不顾及子孙!我想过,我们家还有薄田、茅屋,只要子孙们辛勤劳作,完全可以满足衣食之求,不会比一般人差;如今若是再多给他们添置财产,实是会使他们变坏。本来很贤明的,财产多了,便会胸无大志;本来愚昧的,财产多了更会去干坏事。

而且富有的人,众人都会嫉妒。我纵使不能使子孙变得知书达理,也不愿意他们去干坏事而结怨乡亲。这些黄金本来是皇帝赏给老臣养老的,拿出来同大家共同享乐,安度晚年,不是很好吗?”

因此二人在乡里中也很受人爱戴,平平安安度过了一生。

松下幸之助的决定

日本松下通信公司突然宣布不再做电子计算机。面对这项决定,公司内外都很震惊。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花了5年的时间去研究开发,并投入了10亿元的巨额研究费用,眼看着就要进入最后阶段,却突然宣布放弃。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的经营非常顺利,不可能是财政方面的原因,因而这项决定格外令人难以理解。

然而松下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自有其打算。他认为,当时公司做的大型电脑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万一不慎而有差错,将对松下通信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到那时再撤出,就太晚了!要保持公司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趁着现在投入不多,撤出激烈竞争的队伍,才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像西门子、RCA这种世界性的大公司,都陆续从大型电脑的生产中撤退,广大的美国市场,几乎全被IBM独占。在美国,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公司独占市场就已经绰绰有余了,那么日本这样一个小市场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富士通、日立等几个公司都急着抢滩,他们也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无疑赌下了整个公司的命运。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松下也许会生存下来,也许会就此消退。松下幸之助衡量得失之后,终于下定决心撤出。

能赢就进,不赢就转,勉强固守,往往得不偿失。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这样一条秘诀:“人有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转。”当然这转还要看准时机,转早了,丢了肥利可惜;转晚了,却又厄运难逃。

9.知足之足,常足矣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②。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③。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④。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

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母马也要在战场上怀驹。

最大的罪过就是引起贪欲,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痛苦就是贪婪无厌。

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才是永恒的满足。

注释

①天下有道,谓太平之世。走马,指传送军情之马。却走马,即不用遽传之马。“却走马”,为退回征用之马。

②天下无道,谓战乱之时。戎马,战马。

③祸,灾祸。咎,罪过。二句谓,战争造成灾祸,在于统治者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④这一句是以上几句的结论。意为,所以说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经常的满足。有贪心欲望,想得到满足,永无止境,总是得不到满足。

要得到满足就得知足,知足是去欲、去贪的最佳选择。

解析

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各诸侯之间的纷争连年起伏,战争给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苦大众深受战争之苦。老子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对统治者接连不断发起的战争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老子分析了战争的起因,他认为战争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永不知足引起的,要想消灭战争就必须从统治阶级的思想上下工夫,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并不能使国家强大,反而会削弱自己的统治,统治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收敛贪婪的欲望,实行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