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帮助照顾史蒂芬太太。几分钟后,安妮敲开了史蒂芬太太的门。“有什么事?”史蒂芬太太问。安妮说:“我妈妈说,你失去了女儿,非常难过,心都碎了。”说着,安妮伸出她的小手,手里有一个OK绷带,“这是让你把碎掉的心粘起来的。”史蒂芬太太接过绷带,破涕为笑。她弯腰拥抱安妮,泪眼盈盈地说:“谢谢,亲爱的孩子,你帮了很大的忙。”
史蒂芬太太接受了安妮的善意,她买了一个画框,把安妮的OK绷带放在画框中,每次看到它都感到宽慰。
安妮的“安慰”尽管是无意识的,但她毕竟尝试了“安慰”,懂得了安慰的价值和力量。做父母的要像安妮的母亲那样教育孩子,当朋友或其他人遭受痛苦时,一定要想法去安慰他,以真诚的话语和行为去抚平那受伤的心灵。
(1)选取时机
安慰人是要讲究一定时机的。时机恰当,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当朋友的家人遭遇不测时,一听到消息就应该马上出现在朋友面前。你及时出现在他的面前,就表明了你对他的关心和思念。而这种关心和思念,正好填补了他心灵上的空缺,安抚了他感情上的伤痕。
当朋友考试不利时,得到消息也应立刻赶到朋友面前。见面后,不要马上问对方是怎么回事,而是要任凭对方宣泄自己的感情。一个人在内心痛苦时,总愿意在朋友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或痛哭流涕,或喃喃自语,或自怨自艾。待对方宣汇完毕,内心平静后,安慰的话才会发生作用。
(2)任由对方哭泣
安慰别人,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和其所带来的困境。人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安慰的人仅是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
当朋友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即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说:“别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决的!”其实,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安慰者通常会对自己的无助而感到坐立难安。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3)保持自己的微笑
有许多人需要安慰,在这时候,千万不要吝惜你的微笑,用自己的微笑去安慰他们,就会获得更多的朋友,他们会发自内心地认你为真心的知己。
微笑不需要什么成本,但它能创造很多价值。它可以给沮丧者以鼓励,给悲伤者以安慰。一个善于通过目光和笑容表达美好感情的人,可以使自己更富于魅力,也会给他人以更多的美感。对那些整天都紧皱眉头、愁容满面、视若无睹的人来说,你的笑容就像穿过乌云的阳光,让他们感到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世界是美好的、有快乐的。
(4)从侧面去安慰
安慰的话有时要委婉含蓄,从侧面去宽解别人,有时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去安慰一个病人,就不要直接问病人关于他详细的病状和调治的方法,这些他也许多次对人讲过了,如果你还唠叨个不停,就等于骚扰病人了。给他讲点有趣的新闻和他所关注的事情,效果会更好。
(5)在安慰中给予鼓励
有位中学生毕业后自己去闯荡,但一年多过去了,工作仍无着落,于是整天在家唉声叹气。他的同学安慰他说:“对你现在的心情,人是非常理解的,我也为你的前途担忧,但我更相信你的能力。社会是个大课堂,尽管你一进入这个社会就碰了壁,但你并不是个失败者。这里你可以学到从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毅力的培养。我相信你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职业的。”一席话,鼓舞了这位同学的斗志,他最终终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6)做一个友好的动作
一个人在流泪的时候是最脆弱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需要安慰。安慰是一种艺术,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够了。安慰人的动作要让他感到你的关心、支持,要让有他有安全感。例如,给对方一个深情的拥抱,抚摸一下对方的头(后脑勺)。
(7)安慰的话要简洁
安慰人的话要讲的精辟、简洁。根据所发生的事情而说话,对症下药,不要太罗嗦。有些时候,你只需要做一名听众,这也是一种安慰。
会道歉的孩子赢得谅解
成成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霸王”,到外面玩时,不是推倒邻家妹妹,就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妈妈总是不停地应付成成闯的祸,可成成自己连个“对不起”都不说。
一次,爸爸带成成到叔叔家做客,成成和妹妹一起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俩人就为谁扮演警察而吵起来,成成一把将妹妹推倒,妹妹哭着向成成的爸爸告状:“他欺负我!”
爸爸拉过成成要他向妹妹道歉,成成不说话。眼看爸爸伸出手就要打自己了,成成不服气地拉着长声说:“我错了,哼!”
看着成成一副不知错的模样,爸爸真是又急又气。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道歉,一声对不起、没关系的话语时常听到。但是,这样的道歉又时常令许多受委屈的孩子不满。因为说对不起的孩子明白,只要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事,老师或家长不会追问自己的。可是,受委屈的孩子的感情没有得到较好的修复。
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孩子们认为,虽然我无意或有意的冒犯了别人,但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两个人就扯平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这句话具体表示什么意思,不清楚什么时候用它,也不明白怎么样去用它。有的孩子把“对不起”变成了自己远离批评或惩罚的“挡箭牌”,“对不起”自然也就变了味。把“对不起”挂在嘴边的这种现象,非但不利于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而且对幼儿的人格发展不利。
孩子说“对不起”的变味和家长的引导不得当有关。因为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有限,常常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感觉不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已经对别人造成了不便或伤害。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承认常常不管孩子是否真正感到内疚,是否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是否真正的想改正,就让他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因此,“对不起“自然也就变了味。
(1)告诉孩子:错了一定要真诚道歉
孩子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
在孩子犯了错误后,应该首先让他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对别人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并询问孩子应该如何取得对方的原谅?引导幼儿发自内心的说出一句“对不起”,另外要向幼儿强调,如果是不小心犯下的错误,说“对不起”可以获得原谅,可是如果是故意犯了错误,就要接受惩罚,说“对不起”也是没有用的。
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孩子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父母应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孩子,避免孩子产生畏惧感。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这样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孩子,父母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会孩子道歉,做父母的也学会向孩子道歉。日常生活中,大人和孩子都避免不了做错事,但是这个过程中,孩子向父母道歉的情况比父母向孩子道歉的情况要多。为什么?一般都觉得孩子容易做错事,父母也负有教导孩子的责任,要教导他们有礼貌,做错事就要道歉等等;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通常都不知道父母有错,也觉得父母不会那么容易做错事。父母则认为自己一般能做对,即使做错事了也不需要道歉,他们觉得自己处在一种比较高的地位,也就是说,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这种现象其实是很不好的,大人让孩子做错事要道歉,他们就应该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不一定要对孩子说一大堆道理才会让他们懂得。大人应该以平等的地位看待孩子。父母做错事向孩子道歉了,孩子自然就会知道,以后他们做错事了,就要向父母或者被伤害到的人道歉。以身作则始终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要求孩子道歉,要顾及他的自尊。人人都会犯错,但错有轻重之分,是否要求孩子为错道歉也要看具体情况。当只是犯打碎玻璃杯的小错时,父母就不应该强硬要求孩子道歉。其实小孩子在打碎玻璃杯时内心已经很有负担,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这时候父母就可以适当地安慰小孩子并原谅他们的错误,这样孩子以后也会感激父母,同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但当孩子的错误已经伤害了别人,那就必须要求孩子道歉,但这并不意味父母应该在公众面前教育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成长是无声无息的,及格的父母应该即使知道要教育也应该给孩子下台的空间。父母可以在孩子犯错后,寻找契机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进行事后教育。娓娓的分析与引导比死板的“要求”更能让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强迫是最令人反感的,孩子往往也难以接受,即使是父母本身也不愿意被别人强迫做什么事。
(2)把道歉的技巧告诉孩子
父母在教孩子学会道歉时,要把道歉的方法告诉孩子。一般要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道歉语应当文明而规范。如有愧对他人之处,宜说“我错了”、“非常对不起”。渴望见谅,需说“多多包涵”,“请您原谅”。有劳别人,可说“打扰了”,“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起”,“很抱歉”,“失礼了”等。
二是道歉应当及时。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越拖得久,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这是很危险的。时间越长,对方与你的隔阂会越来越大;而在自己一方来说,事情越拖越久,逐渐淡化,进而觉得已经没有必要道歉,结果却使双方之间的疙瘩终生无法解开。有时候,人们对道歉犹豫不决是因为害怕碰钉子。这种令人不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然而风险并不大,因为接受歉意会扫除人们心中的怨恨,而这种怨恨无疑是对人的一种损伤。有谁愿意反复地、再三地体验这种伤心和愤懑呢?
三是道歉应当大方。道歉绝非耻辱,故而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完全彻底。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不要过分贬低自己,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也有可能被人得寸进尺,欺软怕硬。
四是学用书面道歉。有时光嘴里说“对不起”是不够的。如以笔代言也是表示歉意的一剂良方,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传给对方,表达你由衷的歉意,同样能征得对方的谅解。
五是给对方发泄心中不快的机会。让对方批评你,将心中的怒气发出来,是挽回友谊的好办法。否则不满淤积在胸中,数年不散,你与对方将永远难修旧好。
六是适时夸大自己的过错。敢于对自己所干的事承担责任,你越是夸大自己的过错,对方越不得不原谅你。
七是借助于“物语”。有些孩子迟迟不肯道歉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是不想道歉,而是感到难以启齿,因而让事情拖延了下去。如果道歉的话当面难以启齿,写在信上寄去也成。另外,送上一束鲜花,婉“言”示错。这类借物表意的道歉“物语”,会有极好的反馈。一束鲜花可使前嫌冰释;把一件小礼物放在对方的桌上,可以表明悔意……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八是掌握握道歉的寸度。不该向别人道歉的时候,决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向对方道歉认错。这种做法,对双方都没好处,同时你要分清深感遗憾和必须道歉这两者的区别,有些事你可以表示遗憾,但不必道歉。
会拒绝的孩子拥有主见
当当是一个2岁多的孩子,有一阵子爸爸总是在他玩儿的时候打断他,有一次,当当正在茶几上玩儿什么,爸爸又找他说话,他突然抬起头,很清楚地对爸爸说:“请你不要打扰我!”那是他第一次清楚的表达自己不希望被打扰的意愿。当当家门口停车场收费的是两位女保安,都非常喜欢当当,也是很传统的那种人,见到孩子觉得可爱,总想摸摸孩子的脸,或者要求抱一抱他。但当当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大声回绝:“不可以。”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恰当地拒绝,不仅是自我保护必须迈出的第一步,而且也是将来采取更恰当方式与人交流需要掌握的一种处事技巧。因为,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很容易被他人左右、没有自己主张的人,有时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1)孩子不会拒绝的家庭原因
一是总想让孩子按大人的意志做事。父母生怕孩子吃少了,即便确实吃饱了,或者胃口不好不想吃,妈妈还是会不停地劝说:“孩子,再吃一口,多吃点,长高高。”孩子玩泥巴玩得正起劲,妈妈过来了,大惊小怪地嚷嚷:“天啦,孩子不能玩泥巴,把小手弄脏了,再弄,妈妈要打你屁股了!”不胜枚举的事实虽然凝聚了一片无可厚非的爱心,但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就会养成乖乖听话的习惯,而失去了表达自己意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