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哪位老师,家长先主动与这位老师沟通,以尊敬、虚心的态度,倾听老师的话,包括批评孩子、甚至批评自己的话。家长这样做,会促使老师自省。当老师态度平和之后,家长跟孩子一起请教老师,当面分析孩子的优点与不足。要孩子表态好好听老师教导,好好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孩子真的有所进步,老师可能表扬他,也可能在课堂上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这就会使孩子与老师之间由疏远逐渐亲近起来。当然,家长也可以在给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时,请求老师在课堂上或课下给孩子一定的表现机会,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指导孩子主动向老师表达心意
教师节或元旦、春节,指导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纪念品赠给老师。老师有困难或身体不适,主动关心老师,询问能否帮助老师做什么事情。还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利用节假日去看望老师,跟老师交谈,听老师的教诲。
●指导孩子给老师写书面材料
有的孩子出于害羞、胆怯,与老师面对面沟通心理发怵。这种情况,可以指导孩子以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要让孩子理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意愿,在尊敬老师的前提下如实写出来,向老师汇报,请求老师的指导、帮助。告诉孩子,不要忘记写出自己的打算、措施。这样的内容,可以写成单独的书信,也可以写在周记本、日记本里,请老师批阅。如果发现有的老师在教育言行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则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校领导反映。注意,态度要诚恳,内容要客观。
怎样教孩子和陌生人说话
为鼓励孩子学会交朋友,北京一家水上游乐场想了个别出心裁的招儿:只要三个彼此陌生的孩子交上朋友,相互知道了姓名、年龄和兴趣爱好,20多种嬉水游乐项目今天就可以全部免费。这样的奖励勾起了小家伙们强烈的好胜心,许多孩子跃跃欲试,快的几分钟内就完成了要求。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交际能力考验,也难住了一些孩子。有位叫小伦的小男孩下水后,就一直和妈妈在一起,害得家长不得不亲自出马。很快,在妈妈的引导下,小伦也开始自己主动找朋友了。
现在许多都市里的孩子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孩子经常听到的“民工经常偷自行车”、“外地人常常骗小孩子”等,在孩子的心里留下许多阴影。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这些自我保护的意识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对如何让孩子面对陌生人也提出了新的思考。
据报道,为了保护未成年的儿童,重庆某学校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安全教育。学生们吃惊地发现,学校明文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我们不否认学校如此规定的善意,但孩子们不与陌生人说话,就有了安全屏障?这种规定只考虑到设置保护孩子的防线,而没有思考这样的防线对未成年人心理的负面影响,这会造成孩子们对社会的普遍不信任,不友善,甚至敌意。出门在外的孩子除了老师同学,在路上、汽车上,面对的都是陌生人,正是这些陌生人组成了人类社会。不与陌生人说话,无论说什么话都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不能与之交流,这将是怎样一幅可悲的社会景观哪。
我们的成人社会通过一句简单规定,就制造了儿童与成人社会的情感对立,制造了社会的普遍不互信。正是这种几乎无所不在的防范教育,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有时我走路经过一位女士身边时,她会下意识地夹紧自己的提包,似乎经过她身边的任何一个男士都有可能在一瞬间抢走她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可见一斑!
成人社会用过当告诫来防范侵害、保护孩子安全,是一种懒惰的行为,是将成人社会的责任推给不谙世事的孩子。学校与家长要教育孩子们应该是,如何礼貌地与陌生人对话,哪些是应该与陌生人交流的,哪些是个人与家庭隐私,不能示人,哪些是可以为陌生人提供帮助与服务的,哪些是不可以的,仅仅用一个规定就割断了孩子们与陌生人之间的互信关系,这不是教育,而是弱化儿童的判断力与自护能力。
可见,与其不让孩子与陌生人说话,阻断儿童与成人的天然联系,不如我们成人扎扎实实在做好社会的净化的工作,让孩子更多与陌生人说话,学会与陌生人说话。
(1)从小教孩子认识陌生人
出生三四个月的孩子,是不认生的。任何一个陌生人去和他玩,他都不会拒绝,可以玩得很高兴。当然,他只要见了妈妈,或是听见了妈妈的声音,他也会转头去找妈妈,而放弃陌生人。
孩子第一次接触陌生人要特别注意,不可用陌生人来吓唬他。嘴甜的孩子人见人爱,反过来,也会促使孩子喜欢和陌生人交往。
孩子到了6个月左右就开始害怕生人了。原来和他玩过的同一位客人,自以为已经是“老朋友”了,一进门就很亲热地去抱起孩子,还面带笑容地问他:“还认得我吗?”客人没有料到,孩子先是凝神用眼睛盯住客人,过了一会儿,哇地一声大哭起来。看来,孩子并不记得这位“老朋友”,他的记忆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孩子开始认生了。
孩子怕生,是6个月左右开始的带规律性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年龄特点。但是,自此以后,有的孩子很怕生,有的孩子则不那么怕生,表现出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孩子怕生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怕生和依恋这两种情绪是同时出现的。6个月左右孩子出现依恋,他就是不肯离开妈妈,或主要照顾他的人。依恋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分离焦虑。在妈妈怀里,孩子就有安全感,离开妈妈,就焦虑不安。因此,当孩子遇见陌生人时,只要是在妈妈身边,他都不会表现出那么害怕,至少是,他的怕生情绪会比较弱些。如果妈妈和陌生人有说有笑,交往密切,时间久了,孩子也就认识这位陌生人了。
1岁多的孩子,只要妈妈在他的视线以内,都能和陌生的人一起玩。他和别人玩一会儿,会看看妈妈,只要能看见妈妈,他就放心了。他有时也会跑到妈妈身边,然后又回去和陌生人玩。这个年龄的孩子,他把妈妈当作“安全基地”。如果有妈妈或其他亲人陪同,他就会减少对陌生人的害怕情绪。以后,他可以渐渐地离开妈妈或亲人。因此,万万不可以突然地把孩子交给陌生人。教孩子认识陌生人,要在妈妈的陪同下,让他有一个从亲人到陌生人的交往过程。
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的情绪。因此,当孩子第一次和陌生人接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比如,孩子怕穿白大褂的人,就是因为这种人曾经给他打过针,使他有了“切肤之痛”的体验。
对1岁半以后的孩子,切忌用陌生人来吓唬他。如在家里家长经常对孩子讲“外面有坏人,会把你抱走”之类的话,也不利于他和陌生人交往。至于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那是三四岁以后的事了。
住在大杂院里的孩子,比较不怕生,也会和陌生人交往。独门独户里的孩子,如果经常跟着妈妈去串门,或者有较多的机会接触陌生人,那么也会得到锻炼。两三岁后,就可以开始让孩子学会有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嘴甜的孩子,人见人爱,反过来,他们也会喜欢和别人交往,包括和陌生人交往。
(2)教孩子正确面对陌生人
●当陌生人请孩子帮助时
在遇到陌生人向孩子请求帮助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说“不”。一些孩子能够做很多事情,经常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这种感觉使孩子很愿意帮助别人,特别是在听到别人夸奖自己能干,聪明这样的话后。而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他们通常不是以凶狠的形象和威胁的话来面对孩子,而是用期待的口吻请求帮助,语气也会相当和善友好。这就很容易让孩子上当。因此要让孩子知道,大人一般不会向孩子请求帮助,他应该找别的大人才对。
例如,“小朋友,去×××怎么走?你能带我去么?”“小朋友,现在几点了?”如果遇到有人这样问,应该让孩子不要理睬他,迈开大步去找父母。
也有一种请求帮助非常具有诱惑力。“小朋友,我的小狗欢欢丢了,你帮我一起找,好么?”或“我的小狗多可爱,咱们一起玩吧?”孩子一般不会拒绝。教师和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大人有能力找到宠物,你不必去帮忙找。
●当陌生人叫孩子名字时
假如有人笑眯眯的叫你的名字,或者他知道你的父母的单位和姓名及你的家在哪儿时,孩子则往往觉得这个人就不是陌生人了。他们会说:“小朋友,你妈妈叫×××对吗?她让我来接你去××地方,咱们快走吧!”“××,咱俩拍个照片吧?”这些事情的背后,也许就隐藏着危险。
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大名写在衣服上,使别人轻而易举的知道孩子的大名,另一方面,要让孩子知道,要是有人只知道他的小名,不要理会这个人,不要轻信某些人的话。
●当孩子走失的时侯
如果孩子走丢了,一时找不到父母,那么尽快找到能帮助自己的陌生人就变的特别重要。通常的办法是告诉孩子找警察或所在商店(公园)的工作人员。若孩子一时找不到工作人员,可让孩子向带着孩子的妈妈或相貌和善的老奶奶求助。
另外,父母可以和孩子事先约定一个特别的地方,万一找不到爸爸妈妈,孩子可以去那里碰头。不过,要告诉孩子最好请一位附近商店(公园)的工作人员陪着一起去。
我们只有事先进行了足够的安全教育,才能避免许多危险事故的发生。
附:教孩子如何面对陌生人简表(来自网络)
情景
可以做的
不可以做的
陌生人问路
如果你知道可以告诉他
千万不要为他带路
陌生人打听事
可以告诉他大家都知道的事,如邮局几点上班、附近商店卖不卖仪器派出所的电话号码。
造成不要说出个人和家庭信息,如家庭地址、父母姓名和工作单位,自己的姓名;也不能告诉他亲戚朋友的个人和家庭信息。
陌生人向你借东西
可以借给他随身带的、不贵重的小物品,如铅笔,纸张,橡皮等。
不可借给他钱和贵重物品。更不可领他到家里去,哪怕是要一口水,借用针线或借点黄瓜吃。
陌生人说:“你妈病了,我领你去医院。”“你家亲戚来了,进不了门,我帮你把钥匙带去。”
不要相信也不要慌张,想办法通知最亲近的成年人,如老师和家长,一方面证实消息,一方面寻求帮助。
绝不要跟他走或把钥匙交给他。
陌生人遇到危险或紧急事件(如病倒或劫持)。
首先要注意维护自身安全。电话通知急救中心或悄悄告诉被却持的人附近哪有派出所或警察。
超出你的能力范围时就不要去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