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孩子沟通能力的方法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作为社会人的重要素质之一,现代人不仅要有独立性。而且要有团队精神,人类不仅要有竞争,更应当有合作。只有学会沟通,才能更好的沟通,只有成功的沟通,才有好的合作,只有好的合作,才使团队具有强的竞争力。学会沟通是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合作的前提。
(1)怎样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不善于沟通的孩子,与他的自信心缺失有关。如果孩子在集体中不被重视,没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或者受到太多的批评、职责、甚至讽刺、挖苦,或者受到某种挫折后得不到应有的知道和具体的帮助,都会伤害自己的自尊,影响自信。在这种心境下,孩子难免表现不佳,又有可能招致新的压抑,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会越来越退缩,躲避人群不善沟通。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和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的第一心理动力,让孩子自信地过一生,活的有价值,有尊严。自信,是沟通的第一步。要成功地学会沟通,就要让孩子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让孩子正确的估价自己。
●创设良好的空间
沟通从心开始,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安全的前提下才可能敞开自己的心扉。要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首先要让孩子愿意与人沟通。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实现人间良性沟通的前提,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转变传统“师道尊严”,变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为学生的大朋友、引路人和好伙伴,学会“蹲下来看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孩子,允许学生错误和失败,接纳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教给孩子沟通的方法
沟通需要技巧,父母在帮助孩子学习与人沟通的时候,要注意教给孩子沟通的方法。学会以诚待人,对人有礼貌,学会倾听,学会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尊重事实,以理服人。能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又能尊重他人的观点,能接纳别人的意见。
●丰富沟通的内涵
沟通不是无目的、无意义的聊天,沟通应当有丰富的内涵。除了参与各种交流之外,来要引导孩子博览群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孩子言之有物。可以利用家庭的图书室和网络资源,开设阅读课,举办家庭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孩子利用多种渠道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活跃沟通的方式
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其身份是多元的,因而在帮助孩子学会沟通时,要注意引导孩子体验多种角色,学会用不同的方式与人沟通,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一是注重学习上的沟通,参与孩子的学习、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讨论,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孩子在知识上进行沟通;二是注意和孩子在情感上的沟通,从表情、行动、言语上去关爱、鼓励孩子;三是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会用提建议、写文章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沟通;四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因特网,利用因特网与人沟通;五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孩子通过小卡片、小字条、电话等形式和朋友、同学、老师进行沟通,增进大家的感情。
●提供沟通的机会
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要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给孩子提供沟通的机会。这里应该提倡“五给”:“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活动。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在学校,教师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让学生去操作、去讨论、去交流,老师只当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家庭,家长要让孩子成为家庭事务的参与者和决策者,给孩子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实行家庭民工,耐心接纳孩子的正确意见。如果学校和家庭都能做到这一点,孩子不但得到了沟通的机会,还提高了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自信心。
●鼓励孩子多说
孩子到了三四岁后产生了一些具有社会性的心理特征,想象力丰富,喜欢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意愿。当孩子想要表达或喋喋不休时,做父母的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倾听,并可尝试从不同角度刺激孩子说话。尽管孩子的表达不是十分完整或不切合实际,也不要妄加制止。久之,会形成孩子喜欢与大人交流的习惯。
●有意识引导孩子说话
在茶余饭后,在家务劳动中,经常选择不同的话题引导孩子说话,一个小小提示,一张彩色图片,一段精美诗文,一个故事结局的编续,能引出孩子一大段对话或独白。时间久了就形成习惯,孩子就能自己去寻找问题了,况且孩子已具有惊人的无意识记忆能力,多诵读诗文对日后的学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当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要让他们知道自己那些地方没有表达清楚,为什么?可以让孩子指挥父母做事。父母严格按照孩子的指令去做,以便让孩子看到使用语言的效果。即使有的孩子说话发音不清楚,也不当众纠正发音,而是针对孩子的发展情况,给他适当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口语好的问题难,发展差一点的问题给的要简单一些。不肯说话不爱说话的孩子往往是心里明白不愿说,原因很多,比如内向胆小、紧张或口吃等。
(2)避免不当的行为
一说到孩子,许多家长都会摇头,觉得也孩子沟通难度很大。这其中的一个理由是:孩子根本没兴趣与自己亲近。为什么现代的小孩有时宁可躲在房间打机,经常嫌弃父母又啰唆又烦?心理学家认为,两代之间出现问题,有时是由家长引起。
由于网络盛行,新一代的沟通方式更多选择网络,因此与人沟通的能力骤降。一些学生用三分钟作自我介绍,他们能够说到一分钟的就很不错,大部分讲不够几句即已词穷,问题不在于他们不懂说话,而是不懂“组织说话”。由此可见,这些孩子对别人说话不能完全理解,与人交谈时,表达能力也欠佳。所以,想改善孩子与人的沟通能力,建议家长应该避免以下行为:
●在孩子面前发脾气。父母在外工作压力大,下班回家还要应付孩子的琐事,有时情绪控制不好,一时失去耐性,就会发脾气。请留意孩子的行为,往往由模仿成年人而来。如果你真的想发脾气,尽量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发泄”。
●对孩子期望过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以每个孩子的未来发展也都有所不同。家长在期望自己的孩子发展时一定不要和别人的孩子攀比,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有选择的权利,这样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不会有心理上的负担而导致发展的失误。家长应该清楚,期望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时,他的期望终将被失望所替代。另一方面,如果你不停地批评孩子,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辱骂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负面看法和对世界的负面看法。斥责、辱骂和棍棒不仅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毁损孩子的心灵。日积月累,“心病”就形成了。
●把子女与他人比较。孩子还小,自然可能有很多事情都不会做,这是很正常。当孩子说不会时,不要把他拿来同别的孩子作比较。这样的比较只会使“不如别人”的孩子变得很自卑。你要多对孩子进行纵向比较,即将孩子的“今天”与“昨天”比较,发现并肯定孩子的每一进步,那怕进步是一丁点的,它都会给孩子带来惊喜与鼓励。当孩子请求帮助时,父母不要包办代替,而应该表示相信孩子的能力,鼓励他:“你以前做得很好,现在你会做得更好”等。同时你也可以教孩子一些实用技巧,让他自己尝试一下,以体验成功的喜悦。
●体罚孩子。有的父母采取各种办法来处罚犯错误的孩子,这似乎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最习惯的一件事,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处罚只会让孩子身心感到痛苦、不适或意志遭到压制,只是在你的强压之下出现暂时的屈服,很难真正从思想上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
从亲子之间的沟通开始
一些家长没有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当孩子出了问题时,父母才悔恨交加地说:“早知道……就好了。”往往一切都太迟了。最好,孩子从小就能和父母毫无障碍地沟通,从而得到正确的引导。
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首次公布“中小学生及家庭沟通现状调查”结果,认为“父母与孩子存在沟通问题的家庭比例为87%”,其中家长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在行为沟通方面,父母与子女之间非语言沟通被忽视,“当孩子有话向父母倾诉时”,95.5%的家长不会放下手中的家务,注视孩子的眼睛去倾听,仅有26.1%父母能与孩子一起运动或旅游。
在语言沟通方面,91%家长“当孩子犯错误,常常唠叨、指责”,约96%父母喜欢用“不要”“不许”的语句指责孩子的行为。
在沟通态度方面,61.3%家长“宁可对孩子唠叨、少赞扬”;只有31.9%家长“能反省在要求孩子用礼貌用语时,自己是否也常用”。
关于学生的沟通能力,调查从“自己和自己说话的‘自我沟通’”“和少数人之间的‘人际沟通’”“组织和其成员、组织和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组织沟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和测试。在这几类沟通方面,70%的学生缺乏或部分缺乏。
(1)对话方面的障碍
●单方面的对话
曾经有一个10岁的孩子跟妈妈一起到医院接受治疗。妈妈就当着孩子的面,埋怨孩子如何不听妈妈的话,如何反抗父母等事情。但是孩子却坐在离妈妈较远的地方,歪着头看着其他的地方。为了听孩子的话,医生让妈妈先离开病房。这时,孩子就摇着头说:“你也看到了吧?妈妈总喜欢自己一直说,根本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医生问:“你觉得妈妈有问题吗?如果妈妈有一点变化,你是不是能好一些?”孩子答:“我妈妈能改变?别跟我开玩笑了。”孩子用绝望的口气回答道。
只知道自顾自地说而不顾别人感受的妈妈使自己孩子的人生变得很不幸,而孩子也为有这样的父母深感痛苦。但是妈妈却不了解孩子的心情,只知道埋怨孩子。这位妈妈的问题就在于“对话的单向性”。即使是成年人,如果跟只顾着自己说话的人对话,久了也会感到疲惫,而且每句话都是“应该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为什么不听话”的方式来说的话,谁都会忍不住生气。既然成年人都有这种感受,更何况是孩子。而大部分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对孩子有多么不公平,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话本身就很难保证公平。
●重复的对话
还有一种阻碍父母与孩子之间对话的原因。在每天起床到睡觉的过程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这些日常生活具有重复的特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也有同样的特点,一天内甚至要重复几十次关于做作业、学习、刷牙、换衣服等事情的对话。
孩子们经常摸不准应该做什么,经常哭哭啼啼地不让父母睡好觉,经常吵闹不停,经常弄乱屋子,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品。每当这时候,父母就容易生气。但是不管父母的感受如何,孩子还是喜欢我行我素,只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也只能忍耐一两次,最终还是会忍不住发火,不知不觉地重复同样的话:“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快给我住手!”“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不会饶你的!”
假设经过一番争吵,孩子听从了父母的话,但是下次要教训孩子,就得花费更大的力气。从这一瞬间开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就变成了接力赛,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立也会越来越严重。最后疲惫不堪的父母只好采用命令和训斥的方式教育孩子。
如果每天都重复几十次同样的话,任何人都会感到疲倦。那么,该说多少次,孩子才能听懂父母的话呢?这就是束缚父母手脚的又一块绊脚石。
●对话的方式不当
世界的变化太快。以前是以“大家族”为社会的主要结构,现在“大家族”已经越来越少,逐渐出现了三口之家、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多种形态的家庭。学者认为,未来随着家庭单位的缩小,将逐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方面的关心。换句话说,随着一个单位的缩小,将提高其内部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小时候跟父母的对话有问题的孩子,一进入青春期,就会显现出比过去更严重的问题,甚至要彻底地关闭与父母的对话窗口。断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就意味着断绝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本身。如此一来,父母的任何话都不能影响孩子,而孩子又绝对地排斥父母的话。因此,父母必须学会跟孩子对话的方法。孩子一开始并不懂得如何阅读他人的内心世界,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跟父母的对话,逐渐了解世界。
●语言习惯不良
许多父母和孩子之间,从早到晚不过就是那么20多句话,比如一大早母亲就对孩子喊开了:“快点起来!到点了!快点!快点!你动作快点行不行啊?上学来不及了你知道不知道?不吃饭怎么行?快吃!”
孩子走出家门了,母亲还要追出去喊:“上课注意听讲!不要做小动作!放学早点回来!不要和那些坏孩子玩!”
放学回来了一见面就问:“考多少分?”
晚饭后:“怎么还不写作业?还不快点去写,明天早上又起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