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后:在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语言发展主要集中在书面语言的掌握上。此时大部分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但父母也应当为孩子提供适当的书籍、外出游玩的机会,督促和指导孩子不仅要看要玩,还要做一些记录、写一些感想,把口头描述变成书面文字,逐渐地提高孩子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内向会制约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张矛从小性格内向,很怵当众讲话。上中学时,老师经常进行课上提问,每当老师准备点名时,他精神就突然紧张一次,心脏一阵狂跳。时间一长,就造成了精神一直不能松懈下来,尤其是看书学习的时侯,精力没法集中,注意力稍微一集中身体就会颤动,根本没法思考下去……可见,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利于生活和学习。
内向有真内向和假内向之分。什么是真内向?一位母亲在谈到儿子的时候很着急,因为儿子上初中了,从小就不怎么活泼,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没有丝毫改变,却有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在学校里,老师反映他比较胆小内向,上课从不发言,和别的同学很少在一起,独来独往。后来,专家通过和孩子交谈了解到,这个孩子从小因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内心深处有种自卑感,对现在、和以后的生活很迷茫,平时和母亲又很少交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养成了内向性格。专家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和其他同学说话?”孩子回答:“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我喜欢自己一个人静,不想和外界接触。”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真内向的身影,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主动和外界接触,被动的情况下,可能也只是应付一下;二是不想和别人接触,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三是没有迫切改变自己的愿望。
而假内向可以说在内向的孩子中比例较高,也是常见的。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孩子,在自己的亲近人的面前,能说会道、滔滔不绝,但是一到陌生场合,和陌生人接触,就哑口无言了。有一个女大学生向专家求助:我平时不怎么说话,性格内向,几年来没什么朋友,自己很希望像其他同学一样,有说有笑,朋友成群。但在同学面前感觉不自在、紧张,脸红;她还谈到,自己很想和别人交流,认识朋友,但是一直没有勇气,不知道说什么,聊什么话题。从这个例子来看,她的情况属于假内向,因为她有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迫切想改变自己;其次是渴望与别人接触、交流;和最亲近的人可以相处的很好,但是在陌生人面前因心理素质较差,伴有羞怯、紧张等,阻挡了她接触外界。
(1)内向性格形成的原因
只要找到孩子内向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那么,孩子的内向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家庭影响。家庭背景往往是造成孩子性格内向的主要原因。内向的孩子,父母一般属于较为冷漠的人,他们认为,如果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从性,身为父母必须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有的家长不鼓励孩子去结交朋友,或参加任何课余活动,认为这样的活动会使儿女“分心”,对正常的学习失去兴趣,使孩子在踏入社会之前,生活圈子只限于学校及家里。在缺乏与人沟通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对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他在刚踏入社会做事时,无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反感,使他从此不敢再尝试与别人沟通,同时完全退缩于自己的个人世界里。
●父母溺爱。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或祖母过度关心、呵护,不让孩子吃苦,怕孩子吃苦。例如,春游不让孩子去,孩子园的活动不让孩子参加,这样多次剥夺了孩子社会交往活动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过于依赖家长,无法走出保护的小圈子,因而形成了内向的性格。
●生活环境。在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孩子在家中无法建立伙伴关系,容易产生自私,不爱惜东西,不关心他人等不良习惯,产生孤独感,从而养成孤僻、胆怯、内向的性格。再则,这样的孩子来到孩子园,孩子从家庭进入孩子园这个新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不能与老师和同伴在活动中很好配合。加上有些老师不理解,对孩子过于严格,经常过分的批评孩子,使这些孩子对老师和同伴产生交往恐惧情绪,他怕做错事,怕说错话,因此默默无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内向的性格。
●环境不适。正常孩子对环境的变化会很敏感,他们需要对自己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有的孩子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环境中表现得自由自在;而有的孩子则对新环境适应得会慢一些,他们往往表现出胆怯、活动性差等等,这类孩子往往被当成是内向的孩子。实际上,这些孩子只不过是需要适应的时间更长一些而已。
●缺乏自信。一个不自信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活动性差,即行为、语言退缩,具体表现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众心理强等等,这些孩子也往往被当成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实际上,性格的内向与外向是一种“天生”的倾向性,与是否自信没有关系。实际的情况是,一些内向的人自信的水平也相当高。
●自身因素。有的孩子天生体弱多病或有缺陷,使他们在活动中无法像健康的孩子那样正常、成功的活动,无法在某种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果老师不注意引导,加上其他孩子对他们的偏见,就回使他们失去自我,产生消极思想,讨厌和别人交往,把自己关闭起来,从而形成内向的性格。
(2)怎样让内向的孩子爱说话
从表面上,性格问题是孩子个人的问题,实质上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关系。要改善孩子内向的性格,关键还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要适合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给孩子讲话的时间。内向型性格的人总是出言谨慎。他们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开口表达。因此,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语言习惯,不能心急地去打断他的话。相对来说,性格内向的孩子,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性格内向的孩子胆怯,不愿与人说话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家长要寻找孩子的闪光点,用以鼓励孩子。任何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可发掘的闪光点,然后把这些闪光点告诉孩子,内向的孩子知道自己也有很多令家长和其他孩子非常钦佩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都不如别人,从而树立自信心。
●通过游戏营造说话氛围
宽松、和谐、愉快、自然的环境是提高孩子“说话”能力的保障,而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内容,利用游戏可以调动孩子“说话”的欲望,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游戏是培养孩子说话能力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家长可以在游戏中充当角色,以此来亲近孩子。和孩子说话时的口语速度要慢、要有亲和力、要活泼诙谐,让孩子随着家长的导向进入角色,使孩子用所扮演的角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孩子感觉自然、平和、随意、无拘无束。孩子越放松,说的也就越自如。在有些非游戏活动形式下,家长也要给孩子以宽松的“说话”环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给孩子压力,要给孩子充分自由讨论的机会。当你提出问题后,让孩子充分的准备,给孩子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让孩子发言,孩子有了充分的准备,回答问题准确性高,就增加了自信。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增强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对人的发展很重要,它有时甚至被定义为智力的实质和核心。在孩子身上,环境适应能力差常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过度的保护、孩子积累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较少,是目前存在的主要误区。家长应该从孩子的长远利益出发,放开手脚,让孩子与其他人去交往,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去体验。孩子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所有经验(包括教训,比如被欺负的经历和感受)都是有益的,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发展,环境适应能力才能逐渐增强。
●让语言活动成为孩子自说自演的游戏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交流需要语言作为动力,要激发孩子说的积极性、主动性,家长就要设法为孩子创设交流的环境,训练听、说的方法都要有很强的吸引力,还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需要。为此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游戏活动,如木偶剧场、文化活动区等,给孩子听、说的锻练机会。孩子可以把平时学的故事、儿歌、歌舞表演等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尽情的发挥。表演的孩子眉飞色舞,观看者兴高采烈。这种形式孩子乐于接受,在表演的过程中积极踊跃,在游戏中锻炼了胆量,内向的孩子在这这种氛围中由原来的不敢说,受到气氛的渲染也慢慢的活跃起来。
●拓宽说话的广度和深度
语言是思维的表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语言活动中我们要特别的注意这一特性,强调语言的使用价值,让孩子学会掌握多种词语、多种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尽量避免死记硬背,把本应生动活泼的孩子语言变成成人化或文化装饰的东西。要拓宽孩子说话的广度,使孩子把学来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家长可要设置问题,最好不要设置标准答案,不论孩子的答案有多么的幼稚、滑稽也允许孩子讲出来,使孩子毫无顾忌的使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愿望,使思维充分发挥,使语言得到锻炼。只有这样孩子语言表达的主动性、准确性、创造性才能逐渐发展和提高。才能具备基础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拓宽孩子说话的深度,孩子在表达时才能言之有序。
●利用大自然开阔孩子的视野
家长可以在双休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领略美景,欣赏之余提出问题,一朵小野花、每一颗野草都可以成为主题,可以从花的颜色、生长的过程、作用等启发孩子的思路,扩散孩子的思维。由你的提问最后演变为孩子主动的问,甚至于发现。在这里引用卡尔·威特的一句话:“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了,它能教给人无穷无尽的知识。可是非常遗憾,大多数的分母和孩子却末能好好利用它。”
性格孤僻,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下课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快乐地“飞”出活动室,三三两两地结伴而玩,而超超常常是独自坐在位置上看着别人愉快地玩耍,偶尔随着别人的欢快笑声自个儿也微微一笑,没有人过来找他一起玩。有时,从超超的眼神里也能看到他也想加入同伴们的游戏团体,但他总是很少被他们注意到,当然自己也不知怎样才能加入到孩子们中间。
晨间活动被安排在户外,活动内容是玩球,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自由结伴练习抛接球。老师让小朋友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去试一试。只有超超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走过来亲切地拍拍他的肩,鼓励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但超超紧张地摇摇头,拨弄着地上的皮球,瞧瞧老师,看看孩子,怎么也不肯加入游戏……
在这里,超超就是一个孤僻的孩子。
(1)孤僻孩子的表现
●言语及认识方面异常。表现为2岁以后不爱讲话,不爱与其他人接近、交往,对别人的呼喊没有反应,也不跟人打招呼。针对这种表现,家长应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培养孩子与集体相处的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异常。表现为对亲友无亲近感,缺乏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和反应,不爱与伙伴一起玩耍。为纠正这一行为,父母平时要经常在适当场合,培养孩子多发言,让孩子为客人唱唱儿歌,跳跳舞等节目,为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人创造条件。
●不关心他人。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体验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孤僻性情。
(2)怎样改变孩子的孤僻性格
孤僻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一定障碍,难以使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家长对此应引起重视,并给以及时矫正。
●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与温情很重要,如果父母不注重与孩子沟通,孩子便会产生孤独。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孩子有没有明说出来的思想感情,要学会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有时候,出于自尊心或是别的原因,孩子并不愿意或认为没有必要用语言说出他们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又很想让父母明白他们的意图,这时,他们就会改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对父母进行暗示。细心的父母一定可以发现孩子的这种微妙的变化,弄清孩子没有明说的思想感情。所需要的技巧是:了解孩子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的微小、微妙的线索,如同在阅读时注意字里行间的含义所需要的技巧一样。
对孩子正处在苦恼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要敏感。很多孩子在想要父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的时候,只是悄悄地说。如果父母不注意听这不显著的信号,这种悄悄话将会听不见。如果父母的注意不灵敏,就应该试着努力去注意孩子反常的、细微的行为信号。比如,注意孩子衣服不正常的样子、声调、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孩子讲话时,除了注意他的无言的行为之外,还要倾听他所讲的字里行间的意思,想一想孩子希望告诉家长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识别或弄清孩子的动机或基本情绪。凭借着父母特有的细致与耐心,做到这些其实是不困难的。
●用爱来温暖孩子的孤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