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好的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20136500000017

第17章 怎样克除影响孩子口才的因素(2)

当然,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存在语言发展迟缓还必须结合其生理年龄,并进行详细的检查与评估。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即使存在上述一些语言症状,父母也不要盲目地认定他存在语言发展迟缓,最好送他到专门机构进行检查。

(1)导致孩子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

导致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主要的有两点。首先是正在学习语言的孩子本身的条件;其次是受教育的外在环境,如家庭关系、语言环境等。尽可能地使各种因素明确化,对于治疗和教育来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理因素。某些器官的发育不良也可影响着语言发展,如麻痹、兔唇、齿列不整、舌头发育异常等。根据大脑损伤的程度和运动麻痹的状况,脑性麻痹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任何一种形式通常都与语言发展迟缓现象有关。由于呼吸系统的运动性障碍,就表现出发音障碍和发垢异常,也有是头部外伤导致的失语。

●听力障碍。听力障碍也是造成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孩子有听力方面的障碍,会导致不能充分接受语言刺激听不清或听不见别人说话,自然不能很好地学话,从而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较重的情况是完全不会讲话,其次是很难正确地发音。其表现特征是,对声音的反应迟钝、用视觉示意和身体动作来代替语言等等;还经常伴有音质问题和发音障碍。

●环境因素。孩子不幸处在不良的生活环境中,从而延误了孩子说话。孩子想与父母沟通时,大人不理会孩子,使他缺少了语言刺激,没有语言的记忆。有的父母让孩子看电视,认为多看电视,有助于孩子学话,但婴儿仅听声音,并无实际说话经验,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如果,孩子受到过分的娇惯与保护,根本不必有任何表示,就已有人为他准备好了,在这种情况下,学话的情况也会迟误,因为他根本不需要使用语言。

●情绪因素。大多数情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难以交往,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孩子或许说话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特征常常是缺乏抑扬顿挫的声调,喜欢自言自语,喜欢说回声性语言,很少有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有的患者是心理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所致,也有的是缺乏关心所致。

●遗传因素。孩子的语言发育和孩子的听力、智力和发声器官的发育有很密切的关系,这其中一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多孩子都会出现说话晚的现象,这时候爸爸妈妈要保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给孩子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慢慢锻炼说话。有的孩子存在先天听力或大脑发育问题,直接影响孩子对于语言的学习。爸爸妈妈要时时关注孩子,发现不妥及时到医院做听力筛查和智力测评。

●不明原因。单纯性语言发展迟缓,与支配语言的神经及发声器官发育的智能迟缓无关,目前并不清楚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身体条件和语言环境没有特别明显的异常,只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出现了显著的迟缓,3岁以后仍处于几乎不能主动构词说话的状态。但也有孩子到了4岁左右,却迅速地改善了语言能力,入学时已接近了正常孩子的发育水平。

(2)怎样解决孩子语言发展迟缓的问题

孩子语言发展迟缓不严重的情况下,大人不必太过困扰。大多随着年龄的增大,不经治疗,也可以逐渐获得正常的语言能力。大人也不要把孩子的情况和较大的孩子或邻居家的孩子来比较。因为孩子发育快慢,因人而异,不可一视同仁。

●分清问题的性质。对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进行治疗,要认清孩子问题的性质,有选择性地对他们进行语言功能的特殊训练。对患有接受性语言迟缓的孩子,首先训练模今他人说话。这种语言功能的训练由易到难,长期坚持会有大的改善。不管语言的发展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缓的,不论语言的使用达到了什么水平,只要在平时与人的交往中,孩子本身不愿意使用语言,就说明他的语言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此,对于他周围的孩子来说,培养孩子具有能够主动地向别人表达自己想法和认识的愿望,是特别必要的。

●激发孩子说话的愿望。让周围人积极地理解孩子前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即使孩子是用身体摇动、面部表情和含混的发音来表达意思,也要鼓励他,使他得到语言表达的满足感,产生表达个人思想的欲望。对语言发展迟缓孩子教育的最基本的策略,就是使孩子体验到表现的喜悦,具有一种想讲话的心情。

●鼓励孩子多交往。要让孩子有更多使用语言的机会,当孩子感到有所求时,才会有学习语言的欲望。尽量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

别错过培养孩子口才的关键期

专家认为,8岁之前,人类语言有三个发展关键期:8~10月,是孩子开始理解语言的关键期;1岁半左右,是口头语言开始发展形成的关键期;5岁半左右是孩子掌握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整个婴儿期是学说话的准备阶段,而2~3岁则是学习口语的最佳年龄期。父母要抓住时机多和孩子说话,不论其能否作出反应。孩子3岁后,应送进幼儿园,接受正规的语言训练,在集体活动中,多与小朋友交流,增加词汇量。平时多到大自然中去,结合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去认识事物和训练自己的口齿。这些做法对锻炼孩子的说话能力非常重要。

(1)错过关键期,孩子说话晚

有的家长感觉到:别人的孩子说起话来一套一套,而自己的宝贝却刚刚会叫“爸爸”“妈妈”,为什么孩子说话这么晚,这到底正常不正常?

一般而言,发展正常的孩子在1岁2个月左右就能讲出一些有意义的词和含三四个字的短名子,如“妈妈好”、“上街街”、“吃饭”等。对于一些发育较快和受到很好的早期教育的孩子,也可能在11~12个月左右就能达到这个水平了。研究发现,在讲话方面,不同的孩子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女孩比男孩说话要早大约1~3个月,而且,女孩的发音也比男孩清晰、准确。

而没有经过父母专门训练、自然发展的孩子,最晚在1岁半左右,也能讲一些2~3个字以内的短句子,多数情况下会用一两个字表达一个名子的含义。但是,如果1岁半的孩子只会讲“妈”、“爸”等几个字,那么可以认为该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比较迟缓了。

等到孩子10个月左右,一般就能理解成人的语言了,同时也能用手势、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少父母总是过多地关心孩子的愿望,通过孩子的手势、表情来猜测孩子的需要,这样做有消极的一面,那就是阻碍了孩子语言的发展。因为说话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为达到某些需要而采取的交流手段。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说话的需要自然就减少了。例如,孩子想吃饼干,用手指着饼干盒,有的家长一看往往马上将饼干拿给孩子。显然,孩子一下子就满足了需要,但却失去了一次学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习惯,从而阻碍了语言的发展。

当孩子能说一些简单的字词后,孩子语言的发展与成人的科学指导关系极大。如果成人抓紧这个时机,引导孩子多说话,多发各种音,刺激孩子的语言表达欲望,孩子的语言就会快速发展,很快便能掌握许多字词的用法,语言表达、语言记忆、语言思维能力也会迅速发展起来。可是如果家长没有抓住这个时机,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说话兴趣就会逐渐减弱,变得不喜欢说话了,语言发展迟缓也是必然的。

最常见的现象是,在孩子会说“妈妈”后,家长就经常让孩子说“妈妈”、“妈妈”,而没有教孩子说其他更多的语言,这就限制了孩子语言的提高。正确的方法是,当孩子学会说一个词后,家长可以再教他许多与这个词的韵母相似的词,扩大其词汇量。如当孩子会说“妈妈”了,就可以教他说“打打”、“拿拿”、“发发”等词,这样,孩子不但易于掌握新词,而且学习的兴趣会提高。

要学会语言,还需要外部因素,那就是语言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只有接触到人类语言,他们才能学会语言。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发展孩子语言的首要条件。家长要多对孩子说话,比如穿衣服时就说“穿衣服”,出门时说“出去玩”等。听得多了,孩子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自然理解了语言。

孩子早期的发音总是从模仿而来的,所以在对孩子说话时,一定要发音正确、口齿清晰,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发音。同时,要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机会,比如做发音游戏、学动物叫声、给孩子念歌谣、讲故事、有意识地指认日常事物等等。关键是在于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提供丰富的、适当的语言刺激。在语气、语调上可根据孩子的年龄有所调整,比如年龄较小时,语调一般比较柔和、轻松。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逐渐向成人化的语调过渡。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会说话前,不必对他们说话,因为孩子反正也听不懂,等他们会说话了再说也不迟。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正是因为孩子不会说话,才更要多对他们说话,这样他们才能早日学会说话。

(2)抓住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在学龄前期,孩子语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掌握语音,二是初步理解语词的意义,三是口头表达。当孩子准确地说出第一个词时,就标志着语言发展的真正开始。孩子时期是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让孩子多听、多说、多看、多接触事物都将有助于其语言的发展。

●3岁前的语言能力训练

想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一定要把握0~3岁这个孩子语言训练的关键期。

0~6个月:当新生儿感到不舒服时,就会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感觉。2~3个月的婴儿,家长逗他时,能发出回答性的喉音,在安静的环境中自己也会发出咿呀声。5~6个月时,孩子可发出单调的音节,如“爸”、“妈”,但本质上还属于无意识的随口呢喃。在这一时期,家长尤其是妈妈,要用最大的爱心来接触孩子,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如喂奶、换尿布、哄其睡觉、散步等,都要同孩子说说话,并用眼神多交流,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6个月~1岁。孩子在7~8个月时,会重复某一音节,如“妈妈”、“达达”等,并能随着家长发这些音。9~12个月,孩子能懂得一些较复杂的词意,如“再见”、“亲一下”等;可以取来大人所要的东西,会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当家长说“不许”时,知道停止自己的动作。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多接触生活,多玩游戏,过程中用语言多和孩子交流,不能因孩子还不会说话就索性不说;给孩子说周围各种事物简单的名称,让孩子脑海中留有印象。

1~2岁:这时是孩子开始自主说话的时期。他可以正确地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如“吃饭”等;能说自己的名字,能说如“爸爸上班”等两个单词的句子,词汇量急速扩大。这一时期,训练应从简单单一的单词过渡到较复杂的词汇和句子上,并及时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可以选择合适的婴孩子故事录音带或光碟让孩子多听、多看,使他得到正确的示范。

2~3岁:这一时期的孩子,说话和识别事物的能力已有一个较大发展,能区别不同人的称呼,知道“漂亮”、“可爱”等形容词的使用方法,并能把一个词汇代用在各种东西上使用,如将“汪汪”之类的象声词用在玩具小狗身上。此时的家长应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多教孩子一些物体名称,多用一些形容词来表述事物的特性,并纠正孩子的错误认识,反复强化,加深孩子的记忆。

●学龄前语言能力训练

3~4岁:孩子3岁后,能说明一些简单的事情,会讲解简单的图画,会唱简短的歌谣等。他们喜欢反复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也喜欢反复说话,这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也包含着想和家长练习说话的心理。在这一时期,家长要多给孩子讲些小故事;也可以给他讲解看图说话,或者鼓励抱孩子自己讲并及时指正;还可以教他唱些简单的儿歌、背简单的诗句等。当孩子提出问题时,要用心地说明,并用简单词句来描述事物的作用和用途。这样一来,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长足发展。一般来说,在正确的指导下,3岁时孩子可掌握800~1000个词,6岁时可掌握3000~4000个词。尽管不一定对每个词都能理解,但己能在日常表达中有所应用。因此,丰富孩子的词汇是与孩子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结合具体动作或实物教孩子新词,如边拍球边说:“拍拍”、“拍皮球”;看着图片说:“大汽车”、“绿青蛙”、“红太阳”等。也可以根据一些故事人物的形象教给孩子较抽象的新词,如诚实、勇敢、美丽。伟大等。比较也是一个好办法,通过比较正反、新旧、左右、长短、老幼等,可使孩子形象地掌握这些词汇。

5~6岁:这时的孩子不仅仅要求孩子能讲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同时也要求孩子连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及时纠正孩子的语病,培养说话的好习惯,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来讲述他的所见所闻。例如,去动物园就可让孩子描述动物的形态,父母可以给一定的提示,也可有意地使用一些新词引导孩子观察和讲述。回到家,也可让孩子再把所见讲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听。或让孩子复述你讲的故事,讲解图片或图书的内容等都有助于培养他的语言能力,而且丰富的口头表达也将为他上学之后书面语言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