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璠
骂中国人缺德的人不少,骂中国人缺心的还真不多。“缺德”和“缺心”究竟有什么差别?这要从“德”和“心”的概念入手。
中华民族曾经是礼仪之邦,不仅有礼乐教化,还有《道德经》。王老师认为:“道、德二字,讲了几千年,大家都没有讲清楚。”短短五千言《道德经》,两千年来,有着成千上万种注释,注解文字超过千万。然而,大多数人不过“望文生义”,真正懂“道德”二字的人,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把“道德”教条化,甚至以“道德”杀人。鲁迅所谓“吃人的礼教”就是指此。王老师对于“道德”的定义,可谓简单、高明,他说:“道,就是游戏规则;德,就是知道游戏规则并且遵守游戏规则。”
“道”,不是真理,不是绝对,是相对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指:道,作为宇宙万物遵守的规则,是可以描述的;但是一旦用语言或文字描述出来,又不是原来的那个“道”了。因为“道”是变动不居的,这跟“真理”是很不一样的。中国人对于“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是有深刻认识的。所以王老师干脆用“游戏规则”来定义,“游戏”二字很妙,容易使人理解“非常道”。《金刚经》里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讲“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我们要认识“道”,必须让自己无所住而生其心。
“德”,不是教条,不是形而上,是相对于“道”而言的。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有德,是以无德。”所谓“上德”,就是真正知道“道”的人,他们并不把“德”看成教条,所以“不德”;这些不把“道德”当教条的人,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谓“下德”,是指那些不知道“道”的人,他们把“德”看成教条,盲目遵守,所以“有德”;这些把“道德”当教条的人,其实是没有道德的人。这样的翻译,很拗口,而且不易理解。王老师的定义是,“德”,就是知道游戏规则并且遵守游戏规则,一语中的。
运用王老师对于“道德”的定义,可以精辟地分析当今中国的一切道德现象。简单的如红绿灯现象。王老师在北大演讲时,经常提到中关村的有些人不遵守红绿灯。他骂这些人是“蟑螂老鼠”,因为只有“蟑螂老鼠”过马路时才不看红绿灯。这些人们为什么不看红绿灯呢?不是因为没有“道”,而是因为没有“德”。因为他们虽然知道游戏规则但并不遵守。还有一些“缺德”现象,是因为没有“道”(就是不知道游戏规则),譬如“现象”。以增长为指标的发展观,就是一种无“道”现象,我们不懂得中国发展的“道”(游戏规则),更谈不上遵守游戏规则了。
为什么说有些“中国人不只缺‘德’还缺‘心’”?因为“道”乃“德”之本。有道未必有德,无道一定缺德。要有“德”性,首先需要悟“道”,而悟道离不开“心”。所以,“缺心”是比“缺德”更为严重的事。有些人会反驳说:“我们都有一颗心啊,他为什么骂我们缺心?”这要看“心”的定义为何。
“心”,不是心脏,而是大脑。心即是脑,脑即是心。这是王老师非常独特的观点。王老师认为,用心就是用脑,缺心就是不用大脑。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当有些中国人男人头上是“肿瘤”,女人头上是“菜花”的时候,他们的大脑是沉睡的,他们的“心”就像丢失了一样。人的大脑蕴涵着丰富的宝藏,其潜在能量是不可思议的。释迦牟尼佛以及往圣先贤等一切智者,都是经由大脑开发而获得无量智慧的。佛,就是大脑得到完全开发的人。当大脑沉睡,或者说没有得到应有开发的时候,我们的智慧是有限的。而靠有限的智慧,人很难认识宇宙万物的游戏规则,也就是所谓的“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道”。离开了“道”,或者不按照“道”来行事,一切事业都是危险的。我们为什么要有“诚信”?不是因为“诚信”是好事,我们应该遵守;而是因为只有遵守“诚信”,我们才能接近“大道”,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诚信”不是该不该遵守的问题,而是不得不遵守的问题。依此类推,“道德”也不是可要可不要的问题,而是不得不遵守的问题。王老师曾说:“你可以不要道德,你可以不遵守道德,可是,最后,你不得不回归道德。”人类世界的历史演进,都证明了王老师说的话。
2002年,王老师推出专著《呼唤企业家-心的回归》,为我们指出了引领中国社会回归道德的方法和路径。在一个道德败坏的时代,道德教条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当群众尚未觉悟之前,不要谈革命。”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说。关键在于开启民智。当大家都不想再乱下去的时候,当人心开始思归的时候,当大家都开始开动脑筋的时候,重建秩序,重建伦理,重建道德,才会成为可能。
从今往后,当我们骂这个社会道德败坏的时候,是否可以先发起一颗小小的“心”愿:中国不能再堕落下去了,从“我”开始,行动起来吧!
(黄东涛)
“做事要用心!”父母看到孩子写字歪歪斜斜时,常常会如此教育孩子。其实,我们大人做事也常常是不用“心”的。
我们一些企业的口号,也提到“服务顾客,从心开始”,但是实际做起来又如何呢?
“用心”是什么意思呢?用心是专注,是投入,是对当下的观照,是对事的诚敬。用了“心”,即使有误差,也知道随时调整;用了“心”,做出的产品就会精致,对人的服务就会让人感到贴心。一句话,用了“心”,做事就容易到位。
不用“心”的结果呢?当官的不能想百姓所想,企业做出的产品就多次品,设计出的交通标志就容易让人摸不到头脑,对人的服务就让人感觉不到真诚,创作的文艺作品就不能打动人心……而在今天的中国,有很多这种不用心的表现。
日本人能够以区区弹丸之国,创造出让世界侧目的成就,制造出的产品得到全球承认,国民素质整体优秀,关键就在于日本人用“心”。日本人有“工作坊就是道场”的理念。顾名思义,道场是修行、修心的地方。日本人能在工作的同时修心,把工作当作修炼心性的途径,这就意味着以诚敬之心对待手头在做的事,就是“用心”。这种用心的结果,自然就是产品的精致,就是服务的周到体贴,就是整个精神风貌的纯正。
我们也常常说,某某人缺德,某某企业缺德。其实,与“心”相比,“德”还只是表面的要求,仁、义、礼、智、信,都是道德的要求。缺德的根本,是缺心。如果有“心”,自然就有“德”。儒家思想说,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也是首先要让心态端正、专注、诚敬,而由此一切的外在成就,一切外在的德行,自然就都产生出来了。“心”和“德”的关系,就像身体和影子一样,有了身体,自然不怕没有影子了。
所以王老师说,我们缺德,但是更缺的是“心”这个根本。
我们说把汽车停在人行道上的人“缺德”,是因为停车的人缺“心”,他在停车的时候,没有用心观照:自己停得对不对?会不会妨碍人?他只是随着混乱的行为惯性去做事。我们说制造毒奶粉的企业缺德,根本也是因为这个企业缺“心”:企业领导人对办企业没有正确地用心,企业员工制造产品的时候没有专注地用心。
缺“德”的行为好辨认,但是如果缺“心”,就难以发现。有这么一个女儿,对父母很孝顺,母亲生病了,她坚守在床前,喂药送汤。但是在喂药的时候,可以看到她心不在焉,喂药的同时还看电视,喂药的汤匙都歪到一边去了。母亲由于身体不好心情烦躁往往不能完全配合她的服侍,于是她也会生气。她的做法,自然不能说是缺德,毕竟她一直在照顾母亲,但因为她不能设身处地地专一地用心,所以还是要求全责备她一下,那就是她缺了正确的用“心”。
有一个禅宗故事,更清楚解释了何为真正的“用心”。
有一位讲佛教戒律的源律师,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大师修行禅道,是否用功?”
大珠慧海回答说:“用功。”
源律师又问:“如何用功?”
大珠慧海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师说:“一切人都是如此,那不是与大师一样用功吗?”
大珠慧海回答说:“不同。”
源律师问:“为什么又不同呢?”
大珠慧海回答:“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挑拣;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因此,他们与我的用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