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43

第43章 归零(1)

王绍璠

有人说王老师只有“破”,没有“立”,他只看到了半个王老师。王老师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不破不立,破中有立”。十多年来,王老师创新的概念和理念,远远超过一些自命不凡的学者。“归零”,就是王老师创新思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也是承前启后的、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个。

归零,是一种心态。它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空灵的心态。当我们骄傲的时候,莫忘归零;当我们自卑的时候,莫忘归零;当我们成功的时候,莫忘归零;当我们失败的时候,莫忘归零;当我们身处顺境的时候,莫忘归零;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莫忘归零;当我们太过的时候,莫忘归零;当我们不及的时候,莫忘归零。归零,让我们时刻处于平常态,时刻处于中道,因而不至于偏离大道太远。

归零,是一种方法。归零,不是零,而是回复到零的过程。零,也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一切有。任何“有”,只是有限的“有”,只有“零”(或者说“无”)是无限的“有”。归零,就是放下有限的“有”,回归无限的“有”。只有当心灵处于“零”位时,我们才拥有无限可能的“有”。开车的人都知道,向左拐弯时打了方向盘,须记得向右“回轮”。向右拐弯打了方向盘,须记得向左“回轮”。这个“回轮”,就是“归零”。方向盘只有在“零”位,才能向任何方向行进,否则不可能走远。人世间,任何大事、小事莫不如是。

归零,又是一种智慧。归零的道理,大家不难理解,可要真正做到,却不那么容易。所以,归零不是知识,而是智慧,只有做到,才算真的知道。糊涂人,被动归零;聪明人,主动归零;智慧人,时时归零。为什么?智慧不同使然。糊涂人没有智慧,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只知道“左”,不知道“右”;只知道“发展”,不知道“循环”。他们片面地看问题,不知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月满则亏”,所以,常常被动“归零”要么身体垮了,要么事业垮了。而聪明人不同,他们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因而在事情没有变坏之前,主动“归零”及时放下,早做准备。“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就是聪明人所为,但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有智慧的人,他们能做到时时归零,也就是随时拿起,随时放下;随时放下,随时拿起。用禅宗的话:“即此用,离此用;离此用,即此用。”

归零,一语道破天机,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在“归零”二字里。儒家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极高明而道中庸”、“过犹不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吾日三省吾身”等,无非在讲“归零”。道家关于“归零”的论述更多。“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复归于婴儿”、“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功遂身退,天之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等,都在讲“归零”。佛禅所述,也是“归零”。譬如“平常心是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不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攀援不能证得”,等等。归零,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与精神在当代的展现,是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精神。

归零,是一剂及时的药方,可以拯救人类的危机。笔者常想,北京的交通堵塞什么时候能够解决?大家彻底拥挤得走不动了的时候!只有这个时候,大家才能从车里走出来,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从官僚主义里走出来,从自以为是里走出来,从自私自利里走出来,大家都放下、大家都归零,重新研究一下北京的道路,重新研究一下我们的处境,重新思考一下我们到底想干什么。到那时,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所以,“归零”是解决“北京首堵”的方法。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等到“被动归零”的那一天,为什么不“主动归零”解决?!更大一些的问题,譬如企业管理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贪污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伦理败坏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国际争端问题、世界和平问题、人类和谐问题等,均可以用“归零”的方法,逐步加以解决。

人类不太平,主要原因是一些国家的自以为是,需要“归零”,才能回归太平;环境被污染,主要原因是人类心灵的污染,需要“归零”,才能回归碧水蓝天;西方在堕落,主要原因是资本异化成了上帝,需要“归零”,才能回归到“上帝”,延续文明;社会不和谐,主要原因是整个民族失魂落魄,需要“归零”,才能回归到“心”,再造辉煌。

归零,不是零,是一切有。王老师为人类未来文明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大家怎么能说他老人家只知道“破”?

归零。

(黄东涛)

附录

附录一 王绍璠老师小传

他,是一个无名的人,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他又是一个有名的人,许多人知道他的名字。他,是一个智慧的老人;他,又是一个莽撞的愤青……他,似隐若现,见首不见尾。他究竟是谁?标准的答案:现代禅文化的倡导者王绍璠先生。

要用语言和文字描绘出一个真正的王绍璠,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王绍璠立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丝毫不敢说已经认识了他。笔者随侍先生左右近十年,仍然不敢说真正认识先生。然而,毕竟要写,只能写笔者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和心中感受到的王绍璠先生。至于这个王绍璠是不是真正的王绍璠,只好请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求证。

“我的大学是在南老师家里读的”

王先生比一般人幸运,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遇见了恩师南怀瑾先生。他说自己虽然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但实际上是在南老师的家里毕业的。他在南老师身边做侍者,与南老师的孩子们一同读书、一同长大。在南老师家里,他专修了哲学、历史、中文、社会、宗教等专业,但最最重要的还是——跟着南老师学禅。王先生天生是一块学禅的料,据说在他孩童时代,就四处找“脏”,他不断地追问,什么是脏?垃圾脏吗?不脏啊。大便脏吗?不脏啊。蜘蛛脏吗?不脏啊……他找不到脏。

先生跟着南老师参加“禅七”,前几次都是吊儿郎当,没有进入状态。后来,有一次“参话头”,参得昏天黑地,绕进“话头”里去了。当时参的话头是:释迦为什么拈花、迦叶为什么微笑?先生就像白痴一样参:为什么拈花、为什么微笑?就像阿基米德一样,整天绕着花园一个劲儿地参:为什么拈花、为什么微笑?唰唰唰……突然因南老师一句“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唰”一下子——参破了话头。如同被电流冲击一样,浑身酥软无力,出了一身透汗,头脑清清楚楚。之后,先生的粗重习气没有了,身心气质有了根本的转变。就连当时在台大执教的叶嘉莹老师都观察到,王绍璠同学走路的姿态都变了。这就是禅宗所谓的“言下顿悟”吧。王先生的大脑,从此与众不同。

经过此次参禅的亲身体验,先生品尝到了智慧法喜的滋味,更加笃定了弘扬禅文化的信心。从那以后,王先生时时精进,时时归零,到今天为止,先生致力于禅文化事业已经快五十年了。

“我是‘美国人’的爸爸”

王先生的履历并不复杂。1943年生于蒙古,1949年随父迁于台湾,1973年赴美国读书,1983年回国至今近30年,致力于推广禅文化。王先生去美国的因缘是,他在台湾读红宝书,崇拜毛主席。他父亲曾是国民党的高官,随蒋介石退守台湾后,蒋介石痛定思痛,要求高级将领们研究和学习“匪情资料”,也就是共产党的思想,主要是毛泽东思想。父亲带回家的许多毛主席著作,自己不看,先生却看得津津有味,思想也因之起了变化。父亲为孩子安全计,对他说:“你要研究毛泽东,台湾容不下你,你去美国吧。”于是,1973年,他穿着长衫去了美国,准备“教化美国人”。

先生到了美国,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美国真正的人才,不是像他一样学哲学的,而是企业家,于是,他赶紧脱下长衫,开始打工。先生在美国安下了家,生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孩子是“美国籍”,他本人说什么也不入美国籍,他要做“‘美国人’的爸爸”。作为台湾高干的后代,先生家族原本是殷实的。刚到美国时,先生甚至不知道“钱是哪颗树上长的”,“住大房子,坐小车子”,后来,才慢慢地尝试“住小房子,坐大车子”。在美国研究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宏大计划,也因为他就读的南加州大学“毛”而搁浅了。此时,先生的心中已经有个强烈的声音在召唤:回国!回到祖国去,回到大陆去,那里才有用武之地。

在美国生活的经历,对于先生真正了解美国,了解西方文明的本质,了解东西方文明之异同,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以一个具足中国文化底蕴的东方学者,近距离观察美国、体验美国,看到了许多中国人看不到的美国,所以,他才敢有底气地说“做美国人的爸爸”,“欧美人都是爬行脑”,“没在美国生活十年以上的,不够资格谈美国”。他的美国经历,也为他在思想上超越先师埋下了伏笔。

“神仙、老虎、狗”

1983年,先生如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在内地生活工作的这三十年,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是“神仙、老虎、狗”。刚回内地,又是统战部接待,又是中国佛教协会接待,住北京饭店,神奇得不得了,像“神仙”一样。据说那段日子,有谁来听先生的课,先生都给外汇券打车回家。然而,“神仙”没做多久,就“堕落”为“老虎”了。个中详情,无非还是“折腾”。他说,他回中国,就是趟地雷阵来的,只要没被炸死,就说明这条路可走。于是,从北京饭店搬到亮马河饭店,卷起袖子,做起了两岸贸易,当然,仍然不忘推广禅文化。

在做贸易期间,先生似乎不会赚钱,只会赔钱。他经常自嘲地说:“我是赔本赚吆喝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说,我最不愿意看到台胞、港胞来内地挣内地人的钱,建议他们有本事去挣大鼻子的钱。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挣内地人的钱才是华侨们发财的机会,他偏偏不挣这个钱。带回国的一百多万美元,在一个又一个赔本生意的“折腾”下,亏空殆尽。远在美国的兄弟族人,也因此彻底断绝了先生的财源,不允许他再这样“败家”了。于是,先生最后堕落为流浪街头的一只“狗”,吃碗面条的钱都没有。这种无产阶级的生活,一过就是十年。

“我做的是大生意”

先生之所以说不清、道不明,很大程度跟他做生意相关。“王绍璠”三个字,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应该是跟“禅”相关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生意经历”?关于王先生的各种猜疑和诟病,在许多学生(甚至是那些粉丝学生)心中都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每每自问:王先生的禅文化是一流的,实证修行也是一流的,为什么总是想做生意,还总是赔本的生意!还有一些企业家学员,十分肯定地说:“王先生智慧是一等一的,做生意却是一窍不通。”听到这些风凉话,先生总是说:“你们说我不会做生意,我是不会做你们的所谓生意,我做的是大生意。”

关于王先生做生意一事,据说连他的老师南怀瑾先生也不认可,南老师曾致信提醒他:“要谋生,就应照世俗之路,老老实实做一个人,规规矩矩做一件事;要讲出世法,就要正正式式地出家……何苦如此耶!”这则公案的关键在于“何苦如此耶!”笔者由此联想到一段历史,就是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农禅并重”的历史公案。老和尚八十多岁,还带头出坡种地,“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他的做派,是禅耶?非禅耶?一千年过去后的今天,王绍璠先生在21世纪的中国,推广禅文化的同时,借助商业,经营实业,利益众生,何其相似乃尔。

与许多人的看法不同,笔者以为“王先生做生意”恰恰是理解和认识王先生的一个关键。他如果想骗钱,就没有必要做生意骗钱,更没有必要做赔本的生意骗钱,他只要通过宗教迷信骗钱就可以了。但是,他没有,他不是想骗钱,他的确是想做生意。十年来,笔者目睹了王先生参与的许多“生意”:创建汉唐管理学院,超越汉唐辉煌;把中国的文化历史搬到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在北京的南大门至保定一线开发大北京,把台湾新竹科学园引进来打造“第二硅谷”;编写人类思想史;跟哈佛大学合作办学;让哈佛大学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我们给他们奖学金……所有这些生意有个共同点,都是“好项目,大项目”,创意很好,操作很难,如果做成,将极大地利益众生。据笔者观察,王先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好奇心的人,他只要认准的好事,就一定去做,从不计较得失,即便撞到南墙也不回头。

当然,笔者相信,王先生的生意不会总是失败。他身上有一种这个时代难得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他苦心经营十多年的“禅机”(一个可以全面调理人的大脑和身体的高科技医疗器械),即将孕育成熟,这或许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成功的大生意。如果成功了,那些说王先生不懂生意的人,恐怕就该闭嘴了。然而,真正让先生念念在兹的,不是做生意赚大钱,而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禅文化的弘扬,没有雄厚的实业支撑,的确是很难很难的。先生有太多的事要做。

“我为什么要推广禅文化?为什么要杀龙?为什么要钱?”

王先生“谜”一样的人生,经常遭到旁人的质疑。抛开捕风捉影的怀疑之外,归结起来,无非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是先生本人留给学生们参究的大问题。

为什么要推广禅文化?王先生与他的老师不同,南先生素有“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之誉,学问深不见底,却很难抓到一个重点。他的学生王绍璠……说东说西,说古说今,却始终不离一个“禅”字。王先生似乎要用一个“禅”字通吃天下。儒、释、道与禅,宋、元、明、清与禅,释迦牟尼与禅,爱因斯坦与禅,阿基米德与禅,尼采与禅,毛泽东与禅……人类文明的一切精华,似乎都与禅有关系。他认为“不懂禅文化,就没法谈中国文化”,“禅与脑有着绝对的关系。所谓参禅悟道,就是善待大脑、善养大脑、开发大脑、引爆激情、顿开智慧”。“我们只有具备与圣贤同样的大脑,才能真正理解圣贤的言行。”所以,只有推广了禅文化,才可能真正复兴中国文化,复兴中华民族;只有推广了禅文化,才可能通过人类大脑的开发,解决东西方文明文化的矛盾,引领人类未来文明的去向。王先生所谓的“禅”,与一般人理解的“禅”是不同的,是没有神秘色彩,是没有宗教色彩的,是每个人可以践行,可以再现,可以受用的。他本人就是一个“禅”的受益者,他愿意让更多的人受益。当有更多的人经由“禅”的实证,开发了大脑,获得了智慧,整个人类就会变得和谐起来。这,或许就是先生推广禅文化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