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配做父母吗?
20135000000028

第28章 思维换代(8)

这或许扯远了点儿。言归正传——海燕,我不是说,在国外当个市长省长没什么了不起的,相反,那也是一项不小的成就,我也不是说那种不羡官不唯上的社会文化就一定值得效仿,但令我最有感慨的,是普通民众面对“大人物”时那种不卑不亢的泰然自若,我以为,它不仅仅是与民主制度有关,更是直接来源于他们最重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看重自我实现而不是社会评判的人,他才能真正做到自给自足自得自持。

而成就说到底是一种社会标识,而且它永无止境,以它为方向标的人,总难免会不是一览众山小就这山望着那山高,要么羡慕要么亢奋要么自卑要么孤高要么嫉妒要么苦恼,总之不那么容易自在就是了。

我在MBA的最后一个学期,到了澳大利亚作海外交换,有一门课的老师在班上搞了一个学生情况调查,过后他把所有同学的答卷都复印了,发给大家人手一册。我仔细地一页页看过,想发现南半球的MBA们是否也一样的挥斥方遒。在“你引以自豪的三大成就”一栏,我的同学们有写已取得的学位的,有写如愿考进商学院的,大多还是写在工作上的当年勇,当然也有写拿到游艇航行执照的。惟独一个叫Paul的同学是这么写的:“As full timeparent for 2 years,neither of our children died or wasseriously hurt!!(做了两年的全职父亲,没有一个孩子死了或受重伤!!)”海燕,你是做了母亲的,可你会把这当作一项冠冕堂皇的成就吗?你能想到在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商学院里,还能有人以此为乐吗?我是有些吃惊的,他却告诉我说,如果你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那些在我们心中能持久的快乐,其实是跟成就的大小没多少关系的。我想了想,也是,比起取得伟大成就来,在平凡中找到满足感也许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它完全要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外部的赞誉来支持。

有一回在北京的地铁书摊上,在扑面而来的一堆教人“成功”

的书里,我看到其中一本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当官就读MPA,挣钱就读MBA。”不禁哑然失笑,书商们的炒作也是够直白的了。眼瞅着MPA、MBA什么的,在国内快红火成一场群众运动了,我不禁想到了成就与自我实现这个话题。

我无意否认,追逐成就渴望被社会认可,是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MBA和MPA作为世界普遍认可的高等职业教育,显然是通往成就的一条捷径。本身作为MPA同时也是MBA,我更得承认,这样的实务教育,无论是它对雄心壮志的激发,对另类创新的鼓励,对职业精神的塑造,还是它精心构筑的思维框架和对实战技能的整合,对我们传统价值观的升级换代都无疑能产生助力,特别是它所强调的以理性和智慧创造秩序和财富的游戏规则,对于有“清贫乐道”传统的中国读书人,更不啻为在草莽英雄与不合时宜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在这个意义上,即便我自己的这两块招牌也会因它们的泛滥而贬值,我都以为这场群众运动是件好事。

但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却未必。我这么说,并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海燕,我知道,我学完MPA又学MBA的举动,曾令你很是不解,其实,我也是有点儿赌气的。我刚到康奈尔的时候,曾经碰到过一个MBA,听说了我读的MPA也要交与MBA同样多的学费,她惊叫:“为什么读你这种专业也要交这么多?”说来惭愧,我当时对美国的学科专业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对MBA是个甚么劳什子更知之寥寥,所以,搞不明白她为什么这般惊奇,不过,她话里高人一等的味道咱还是听出来了,叫我不由得对MBA产生了最初的好奇。学期中又在游泳池里碰见过这位MBA,她刚从水里冒出来,就突然问我是不是也转到商学院来了,说是因为见我在商学院的楼里出没过,她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是令我莫名其妙:难道商学院果真是天下学子人皆向往的福地不成?海燕,不知是不是由于潜意识里的这份好奇,或者干脆是“不吃馒头也要争口气”的好强,我后来就老挡不住地想,不就MBA吗,看咱也弄它一个。

阴差阳错要学MBA的人并不是我一个。我们开学第一星期,先学的是如何NETWORKING(不知道确切地该怎么翻译,大概与咱们中文里说的“拉关系,套热乎”近义),不仅是理论上的泛泛而谈,还要当堂练习,内容甚至包括对握手劲道的把握,条条框框的,练起来不仅机械,还个个显得假惺惺的。课间休息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一个老师出身的男生凑过来,问我为何落落寡欢,我于是用英文向他解释了“误入藕花深处”的感觉,他闻罢立即兴奋起来,说,那咱们一起“escape(逃)”吧,我知道还有好几个人都想“quit(放弃)”呢,见他这么当真,我只好劝他再忍忍看吧,也许过了这段shock(震惊)期就好了。到了晚上,学院组织我们乘船游弋,晚餐过后这个男生又找到我,鼓动说咱们还是现在就“escape”吧,我说船已离岸恐怕是来不及了,他坚持说来得及,我们可以游回去。看他脸膛儿红红的,我猜他是有点儿喝高了。

当然,说归说,我们还是坚持完成了学业,但比起那些如鱼得水的同学们,我们这些“误入藕花深处”的MBA们,也许经历了更多的挣扎,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如果MBA还能算一项成就的话,在取得它的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能够自我实现一定是有成就的,但有成就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自我的实现。

就像杰弗里?瑞波特博士直言不讳地告诫MBA的中国跟风者说的:“MBA的经历或许能替你在社会上谋个好位子,但未必能帮助你了解生命的真谛……假如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赚钱,假如个人的奋斗目标就是物质财富,就是上杂志封面,有名有利,他们未必就能成功。因为财富只可能是我们追逐更高目标过程中的副产品。”如果我讲的故事还不足以为诫,这位连续三年荣膺“哈佛商学院最杰出教授”的外来和尚念的经,还是值得一听的吧?在我理解,他所说的这个更高目标,应该就是自我实现。这也符合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层层递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上,处在塔尖位置的正是“self-actualization(自我实现)”。

如同要从反面佐证瑞波特博士的逆耳忠言,号称“外星人”的足球巨星罗纳尔多(Ronaldo)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这位世界新球王的成就不用我再说了,但即便是在25岁上为巴西队第五次捧回了世界杯,他仍是坚持说,他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世界级球员,他踢球只是因为喜欢。海燕,这超乎了温饱、忽略了他人评判的、发自心底的喜欢,不正是金字塔尖上的那种境界吗?而对于罗纳尔多,其实也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这种自我实现的动力,都是要比挣钱、比取得即便举世瞩目的成就,来得更强烈、更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