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你也许要问了,这让你说的神乎其神的“自我实现”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哈里?波特(Harry Porter)的巨大成功,你我都看到了,它使它的作者罗琳(J.K.Rowling)从一个靠领社会救济为生的单身妈妈一跃成为财产超过了英女王的巨富,但被问到如何定位她自己时,她说她宁愿被看作是“someone whodid best she could with the talent she was given(一个倚靠天赋做到最好的人)”。如果要我定义,这就是自我实现。
正是因为天赋人各不同,通往自我实现的道路才会有千条万条,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每个人的心目中,罗马可大可小,但关键是,我们自己得清楚罗马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那儿。
海燕,你承不承认,至少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咱们这代中的大多数人,无论成就如何,在自我实现上,都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最起码,也是缺乏想像力的。前不久看到美国的新闻说,功成名就的好莱坞著名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进修了37年后终修得正果,取得加州长沙滩艺术学院的学士文凭。这么颠三倒四的做法,即便在今天,都是出乎咱们想像的吧?
相比之下,“找一个好工作”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他们几乎所有努力的终点。而就是工作了,也很少有人去想,自己的工作,即便听上去很美,究竟是自我实现的途径还是日复一日赚钱谋生的手段。不仅工作基本是“单位”的代名字,就是工作的好坏通常也是以大众标准为自己的标准,不多想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干得带劲不带劲。
记得咱大学毕业的那会儿,有一个同学迟迟不找工作,在咱们眼里是一个大大的另类。捧上了政府机关铁饭碗的我爱戏谑他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当然也因为是相熟的朋友,才会出言无忌。后来,你也看见了,他白手起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几年下来,事业兴旺,意得志满。那时候,咱都觉得他是不入流的个体户,可等我进了商学院才发现,他那股子一门心思只干自己想干的事的劲头,原来是叫“Entrepreneurship(创业家精神)”,是令仰人鼻息的打工族们望其项背的。
当然,在不得不为生存谋的时候,自我实现也许是奢谈,就像为在海外立足不少的中国留学生都放弃原来的专业改做了计算机编程员,这本无奈之举,如同人饿的时候,捞到碗里的都是肉,但如果对自我实现浑然不觉或就此放弃,那恐怕,即便是在有奈了之后,他也不会要“倚靠天赋做到最好”的。
所以,海燕,我有时不免担心,以我们的昏昏,还能不能在飞飞他们今后选择职业甚至生活道路的时候,有足够的智慧为他们指点迷津。毕竟,他们会有比我们更多的梦想,以及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机会,他们也有理由比我们更多地品尝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而不只是到了退休的年纪,说上一句“干了一辈子的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
还好,我们至少还可以亡羊补牢,抓紧学习。我看过美国人Kent Nerburn写的一本小册子,叫《简单的真理》,其中恰好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论及了择业,所以,我干脆就把它翻译过来,照录在这里,奇文共欣赏,给你也做个参考。他是这么写的:“选择你的工作要慎重。
“不管你是多么相信你的工作无外乎就是赚钱,它都是要塑造你,因为你在它上面投入了你的时间。
“我们做什么,我们就成为了什么,而且做的越多,成为的也越多。在工作上投入时间,你就投入了你的意念,到头来,你的工作会用它所代表的现实充斥你的生活。
“因此,对一个工作或职业,不要只盯着它表面上吸引人的地方。想一想它将要求你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里都做些什么,再回过头来看一看那是不是你想用掉你的时间的方式。
“如果不是,你的工作会变成你的监狱而不是你实现梦想的手段,而没有梦想的人只是半生半死。
“你应该把工作视为Vocation(事业),它衍生于拉丁语里calling(召唤)一词,而calling又是从voice(声音)一词来的。
在这些词意里,它实际上触及到了工作真正应该成为的样子一一就是那种召唤着你,赋予你声音让你表达你是谁、你想对这个世界说什么的东西。
“如果你找到了这样一个vocation,全身心地拥抱它吧,因为你已经找到了带着爱为这个世界尽一份力的方式。”
海燕,如果人人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不就真的是各得其所,其乐融融了吗?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它至少是一副缓解焦虑、减少挫败感的良方,至于用不用,就在你我个人了。
这个题目从MBA热说起,是因为它明白无误地写着如今咱中国人,或者准确地说咱白领中国人,对成功、成就的渴望,其实,在被商业大潮澎湃席卷着的神州大地上,改写着我们对成就的定义的,又岂止是一个MBA热!但就在我们你追我赶地追逐成就的同时,我们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声音来提醒我们:置自我实现于不顾的所谓“成就”都难免有南辕北辙的嫌疑?
就算是我多虑了,还有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的预言——在某一天,任何一个人在实现了物质要求后,都会第一次面对这样一个真正的、永久的问题:如何运用摆脱了经济压力后的自由,如何填补科学和富裕为他带来的舒适,从而生活得更智慧、更愉快、更美好?海燕,至少对你我来说,我们不想落得个“穷得只剩下钱”了吧?
既然是从MBA开始,那咱们也在MBA上结束这个话题吧——我就讲一个关于MBA的笑话:话说一个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当然是哈佛!)的商业巨子到墨西哥或其他什么发展中国家度假,遇见一个渔民,哈佛MBA见他晚出早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很是为他没能将利润最大化而着急,便忍不住为其做义务咨询,用各种哈佛教的商业策略开导他,期望能点石成金,可那个渔民只是一个劲儿地问:“then what?(然后又怎样?)”等MBA都高瞻远瞩地讲到他可以成为一个渔业大王亿万富翁了,渔民还在问然后呢,MBA就说,然后你就可以像我这样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到海边来度假,不用再为钱辛苦工作了,渔民听了还是不解,说:“那不就是我现在这样?”
海燕,我想你也会同意,这,不仅仅是MBA的一个悖论。
人文格言
There is only one real failure in Iife that is possible,and that is,not to betrue to the best one knows.
在生活中只有一种真正的失败是可能的,那就是没有忠实于自己所意识到的最好的选择。
——John Farrar
人文新闻
上海心理咨询人数创高峰高学历人群忧郁弥漫2003年03月25日东方网一新闻晨报东方网3月25日消息:即将入春,沪上心理咨询又成了热点,因烦躁、焦虑、抑郁、失眠等前来心理门诊咨询的人有增无减,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仅22日一天便接待了508人,创下心理咨询大楼1998年开张后的记录。
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博士说,随着高考越来越近,考试紧张方面的心理问题已较多出现,昨天一天就接待了四五例,成年人中则以工作、人际关系、家庭等为咨询重点。心理问题开始逼近高智商、高学历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