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配做父母吗?
20135000000019

第19章 生命的关怀(7)

让我在这里引用一条新华社发布的新闻,来为我所说的“残酷”做一个注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相当干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其最严重的后果是: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信用危机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5855亿是一个什么概念?可以相对照的是,北京2000年的GDP总量是2460亿,连它的一半都不到,也就是说,相当于两个多北京整整一年创造的价值,都因为诚信问题打了水漂儿,或者说,一千多万北京人白忙活了两年多!

海燕,这个残酷现实的另一面,就是不知有多少人正是因为不诚信才春风得意,占了偌大的便宜去,明明眼瞅着“不说假话,就办不成大事”,我们还有信心再向飞飞他们灌输诚信的美德吗?

即便有信心,我们还有办法叫他们心悦诚服吗?

就好像5855亿已经完全超出了咱们一般人所能视觉化的想像范围,宣讲诚信实际上也已经超出了我的力所能及。所以,即便不得不讲,我也只好换一个角度来说它——咱们就从个体生命的角度,说一说诚信对一个人健康心态的利害,讲一讲防微杜渐的道理。

不妨就从我说起。海燕,我告诉过你,我的小学是在河边上,学校门口正好有个摆渡,那时候的船费是一趟两分钱,上船的地方有一个铁箱,乘船的人只需自己把硬币投到里面。有一天放学,忘了是为什么,我和一个同学决意要到对岸去,可我身上就只有一个两分的硬币,她也只有五分钱,但聪明的我们很快想出个主意:我先上船,把两分钱扔到箱里,紧接着她马上大声提醒我,如果不是正好两分钱,我应该是到船工那儿交钱才能找零,我立即作焦急状找到船工,声称自己因不知情错投了五分钱下去,居然硬是从他那儿骗回三分钱来,除了够交回程的船费了,到头来还净赚了一分钱。二十几年过去了,这么件小事依然记忆犹新,我想,这还是因为道德良知在潜意识里自我审视。但对这种生存压力之下钻空子的小聪明,我的道德观还没有苛刻到不可饶恕,通常还是一笑了之。

即便是在大学里学会了考试作弊,我也没觉出有什么罪恶感,相反地倒有一种放纵的快感,在逆反的年纪上,我们是不大把什么美德当回事的,况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作假作弊虽还没有蔚然成风,也开始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事了。海燕,如果我说,在咱们班49个学生中,四年下来,被大家认可从没有作过弊的同学只有那么一个或者两个,你会认同我的说法吗?就是这绝无仅有的一两个,也是被当笑话一样传颂的,咱们都觉得他实在在是太食古不化了。相对照的,是咱班上那位公认的才子,逢课不上,逢考必抄,却依然赢得咱的仰慕。能不仰慕吗?就连作弊被抓了,他都能在检查书上写出,他的这次错误使他“永远地钉在了人生的耻辱柱上”,果然被爱才的老师放了一马。海燕,你说,咱们这不都成了善恶不辨、美丑不分了吗?可咱自己也没觉得有多堕落呀。

说老实话,我自己作弊的时候,也多少有耻辱感,但占上风的却绝对是对大胆叛逆的洋洋自得,更何况,眼见着逃课的靠作弊都能拿到高分,让自己为诚实吃哑巴亏总还是于心不甘。但是,海燕,在我带着自责扔掉埃及人送我的那片面包时,我突然体会到了,不管有多少客观的理由,使我们能够为不诚信自圆其说,但为此付出昂贵的心理成本的终归是我们自己: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能以诚信示人,他怎么可能会相信别人的诚信呢?说严重了,这无异于是对健康心态,甚至尊严的一种自我剥夺。

如果再往大里说,对诚实的主动放弃根本上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毕竟,诚是信的前提,而信是对诚的鼓励和约束。对于个体的交往,信任一个人也许不完全是使这个人值得信赖的方法,但对一个人的不信任并且表现出来却肯定会使这个人也变得不值得信赖了。而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来讲,我们对恶劣的诚信环境的报复,实际上只会使它更恶化,而当不信任发展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就更没有诚信的生存空间了。

回想咱们的成长过程,不能说我们没有受过诚实教育。比如说,我们小时候都唱过那首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接过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它使我在路上真捡到钱的时候,还真的一度试图找到警察叔叔,以达到叫他对我把头点的效果。但是,现在回过头再看,那样的教育还停留在道德的教化上,而在这种教化里,缺乏一种智慧的光彩,他至少没有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诚实,除了会得到别人的赞誉,还同时在优化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这种息息相关中生发的诚信,比起以获取赞誉为驱动的诚信,不是要牢靠得多?

出国以后,在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了解中,最令我,相信也令许多中国人,“Culture Shock”(我自己把它译成“文化过电”)

的,对于西方人的诚信观,与我们通常认为的——个人在证明他是值得相信的之前是不应该被信任的——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一个人被证明不值得信任之前,他是应该被相信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在一些西方国家,一个人在被定罪之前,是不允许被称作罪犯的。不仅是法律体系,西方社会里的商业运作、人际关系也都是建立在这个理念上。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它在海外使领馆推行的签证政策,就是不由分说先认定你有移民倾向,然后再让你来证明你没有——或许这该另当别论?

海燕,我知道,近几年自动售货机在国内也陆续出现了,但我没注意,如果顾客遇到了机器卡壳只吞钱不吐货的情况,在国内是怎么解决的。在美国是这样,每台机器上都会标有几行说明,告诉顾客,如果机器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可以打什么电话要求退钱。有一次,我在校园里果真遇到了老虎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就打了那个电话,对方没怎么细问,就说那你来领退款吧。去之前,我还嘀咕,我这口说无凭的,怎么能让人家相信我确实损失了几块钱呢?可到了那儿之后,只简单登记了一下就签字领钱了,具体金额也是我自己填的。事后,我跟一个美国朋友感慨,为什么他们就能相信我凭白说的话呢?他却反问我,他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你吗?我说如果我是撒谎诈骗呢?他仍然反问我,有什么人会为几块钱出卖自己的信誉吗?海燕,我不知道美国人会为多少钱才肯出卖信誉,但无缘无故得到的信任至少叫我觉得,哪怕多领回一分钱都是对这信任以及自己的亵渎。

当然,这种诚信观,在许多中国人眼里,简直就是难以置信的犯傻。我曾听说过这么个笑话,有人去考驾照笔试时,把答案纸上所有供选择的圆圈都涂黑,结果得了满分顺利通过,原因就是,考官是拿一个模板阅卷的,模板上正确答案的位置都是挖空了的,把它往考卷上一盖,考生的黑白选择便对错立现。这个聪明人是哪国人,不得而知,但借这个笑话眉飞色舞地讲美国人是如何愚蠢的是咱中国人。所以,你也就不难理解,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发明的许多生存技巧,诸如买了什么一时之需的货物用上一阵再退货的事,在留学生中几乎成为尽人皆知的生活小贴士,因为这里的商店一律实行无理由退货。

而实际上,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就会知道,这种伎俩的游刃有余,不是因为美国人天性诚信或轻信,而是除了宗教道德的自我约束外,他们有着严密的信用制度,人们对它的敬畏和依赖,足以能使他们承受轻信的风险,而却承担不了不诚不信的成本。

最近,不就有《纽约时报》自报其记者剽窃编造新闻的家丑,结果我们都看到了,这家有着152年历史的美国报业泰斗不得不向读者、向不确新闻的受害人,向遭到剽窃者,以及为“使有良知的专业新闻从业人员蒙羞”而公开致歉,并且断然开除了包括主编在内的相关责任人。至于那个弄巧成拙的年轻记者,其下场就不用说了,在那样一个信用社会里,不知他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够重新立足。这就像美国的领导学专家Stephen Covey说的,我们每一个对事实的夸大,一旦被他人发现,就会毁掉我们的信誉,使我们所有的言行都变的可疑起来。

好了,海燕,即便诚信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也有理由轻松一下。写到这里,正好收到朋友发过来的一张图片,上面是一张从英文报纸上撕下来的碎片,报道了这么一条消息:最近纽约市办理了第一宗与9?11恐怖袭击直接相关的离婚案。男主角原本在世贸中心103层办公,可9月11日那天早上他正好待在情人那里,手机关机,电视也没开。当他在ll点左右打开手机时,马上就有电话进来,是他妻子惊慌失措的声音:“你没事吧?你在哪儿?”这个男人说:“你什么意思?我当然是在我的办公室里。”我猜,这只是个笑话,便翻译出来,供你一乐。

人文格言

No virtue is more universally accepted as a test of good character thantrustwortlllness.作为对一个人品性的测试,没有一个比诚信更被广泛接受的美德了。

——Harry Emerson Fosdick

人文新闻

上海将于9月起试行学生求职个人诚信档案制度2002年8月1日新闻晚报东方网8月1日消息: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应届中专、高职和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将带上一份权威部门出具的个人诚信报告。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人士介绍,目前他们正在与上海市教委商谈,预计将于今年9月份起在上海的部分中职、高职和高校中试行。东华大学、华师大、上师大、同济大学等高校将可能成为首批推行学生诚信报告的试点学校。

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人才业绩档案部副主任钱骏介绍说,学生诚信报告内容包括学习诚信、政治思想诚信、技能诚信、计算机和语言诚信、在校表现及社会实践诚信等多个方面。他们建议学校在学生进校第一年起,就开始为他们建立诚信档案,让每个大中专学生意识到讲诚信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7.善待环境ENVI RONMENTAL SENSlTIVITY

鸭子获救上了报纸头版与它的近邻相比,加拿大是一个平和得多的国度。尽管在美国人的笑谈里,加拿大常常被形容成住冰洞吃鹿肉的蛮荒之地,可就我的亲身体验,白求恩的老乡们要比山姆大叔的后代温和许多,日子虽不及南边富裕,也是过得从从容容不急不躁的。位于西岸的温哥华(Vancouver)更是屡屡被评为世界上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城市,一个移居温哥华的美国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喜欢上温哥华,就是因为那里白天能下海冲浪晚上能上山滑雪。

事实上他所言一点儿不错,温哥华的环境之好,不仅在人口密集的城区里绿阴遍地,花木丛生,它所在的英属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Jumbia,在当地被译作“卑诗省”)更是一个林业大省,境内三分之二为森林所覆盖,从城里开车出去没多久就能置身茫茫林海里。卑诗省有六千万公顷的林木,其中百分之八十从未开采过,可就是在这样一片参天古树比比皆是的土地上.就是那些温良从容的加拿大入,居然为护树,曾经发动过一场该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众示威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