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本色
2012600000026

第26章 商人与商计(1)

中国人应该被称作天然的商人。他们拥有高超的商业本能。他们精确,精明,在议价时有远见,不辞辛劳地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精通交易的诀窍。他们像最精明的西方商人一样了解,低价卖出有时会获利。

中国没有阶级,等级的区分也没有美国这般固定。所有中国人根据他们的职业进行划分。等级分为“士农工商”。每个中国人都使用这个词,它表达了对各行业的相对评价,从最高到最低。翻译成英文,就是“学者,农民,工匠或者体力劳动者,商人”。

这种安排不像看起来这样简单。学者在社会等级中排第一,因为大脑高于身体。农民第二,因为他自己不需要借助于什么就可以生产物质产品,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工匠或者体力劳动者排第三,因为无论是用脑还是用手,他可以让一个没有什么价值或者低价值的东西变得更加有用。商人排最后,因为他既不生产,也不增加东西本身的价值。他在别人工作和需要的基础上进行买卖。他只是一个交换的中介。无论是否正确,这是中国人的看法。这四个字广泛使用。第一个字包括所有受过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官员。第二个字包括所有的土地耕种者。第三个字包括所有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第四个字包括各种商人。

中国商人虽然在本土上处于这样的社会等级,但是他们不害怕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同行相比。中国商人机智,聪明,有魄力,正直可敬。他们享有诚实的声誉和良好的信誉。最近一位英国作家说道:“中国商人获得了所有和他们打过交道的人的尊敬。”几年前,东方最重要的商业中心的最大的外国银行的经理,就这一点说道:“相对于外国商家的良好信誉,中国人在这方面没有落在我们后面。在世界的各民族当中,我很快就可以相信中清末民初时期的上海外滩。云集的旧式帆船和喧闹奔波的中国百姓,支撑了岸上西式高楼大厦的繁荣

国商人和银行家。我可以提到一件事。在过去的25年中,本行和中国人做了很大的买卖,总额超过几千万两白银。我们从没遇到过一个拖欠的中国人。”应该补充的是,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没有人比刚才这位银行经理在这个问题上更具有发言权。

许多原因产生了这个结果。其中一个值得注意。中国每年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三天的“还债日”。只要双方同意,账目可以拖两天。但是在新年这一天,所有交易都要生效,收支算清,欠款归还。这条规矩有时被违反,也是事实。但是它也是固定的,强制性的。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如果借款者在年底的十天里还了债,放款人要给他的利息打折扣。但是只有非常穷的人才会要求这种让步,因为这样就会降低他们将来借款的能力。习俗要求体面的中国人要在天黑之后,在屋外进行交易。即使是晴朗的月圆之夜,他们也要提一盏灯笼。这种特殊做法的结果是,在大年初一一大早,中国城市的街上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景象。可以见到穿着体面的东方人,在大太阳底下急匆匆地走,一手拿着钞票,一手提着灯笼。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理论上的除夕。只有当钱都收回来之后,新年才到来,灯笼才熄灭,他们才注意到阳光。

晚清状元出身的张謇放弃仕途,创办了大生集团,为中国企业家留下了诸多宝贵精神遗产

中国人应该被称作天然的商人。他们拥有高超的商业本能。他们精确,精明,在议价时有远见,不辞辛劳地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精通交易的诀窍。他们像最精明的西方商人一样了解,低价卖出有时会获利。一个在北京经营小旅馆的中国人(中国人把这种人也当做商人)曾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应用这个原则。他向美国公使馆询问,根据我们的法律,是否可以从他的旅馆赶走一个不付钱的美国客人,并留下他的行李作抵押。他被告知可以,并且得到建议,如果他想赶走这位不付钱的美国人,最好让他把行李也拿走,因为他的行李也就是两个半美元。

他回答到:“那也许是真的,但是有两块半总比没有好。事实是,当他第一次来找我时,我同意让他以每天一美元的价格住下来。他住了六个月,一个子没给。然后我把价格降到半美元一天,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这件事不是为了说明东方人的精明程度,而是他们那令人费解的算计方法。

东方的零售商(英国朋友这样称呼他们)和他们西方的同行有很大的不同。外国商人研究他们商品的成本,质量,市场情况,供求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来定价。

中国商人同样认真地研究这些方面,另外他们还研究每个顾客。他从头到脚地打量他们,快速给出准确的判断,包括他的性格,他在讨价还价时是紧是松。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人常常因为他的无知,而付出高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百的价钱。

一次我站在市场上一圈中国人的外边,他们正在从满脸皱纹的老园丁手里买紫罗兰。他正以两文钱一束的价格处理他的花。我旁观了一会儿买卖,挤到人群中问老人紫罗兰的价格。

“36文一束。”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道。

我说:“你这个强盗!我刚听到你以两文的价格卖给这些人。现在你却要我付18倍的价钱!”

“哦。”他回答说,“你懂中文?我不知道。那么你可以像中国人一样,以两文的价格买。”他要得到一个离谱的价钱的计划失败了,就和周围的人一起笑了起来。

研究顾客的一个特别的结果是,当一个人走进中国的商店,看了几样东西,询问价钱。如果店里只有一位店员,那么他会告诉你价格;如果店员很多,除非所有的店员都知道你只问了一位店员而且没有人告诉过你价钱,他们才作出回答。如果不这样小心,店员们会给出完全不同的价格,因为他们对于客人的估价不同。

我曾经抓住了两个店员,他们忽视了这一点。结果是第一个要五美元,实际这个东西只值两美元。五分钟后,第二个人宣布店铺要以特价出售那件商品,价格是15美元!

另一个中国人看人定价的例子是,外国人买诸如牛羊肉这类普通商品的价格,每个人都比他们的中国邻居付的钱要多,而且没有两个外国人的价钱是一样的。即使每磅的价格一样,给的斤数也不同。懂得外国人发式的一位北京的理发师,收一位外国公使半美元,领事馆的秘书25美分,没有官职的外国人10美分。而中国人花半美分就可以得到相同的服务。提水工和捡破烂的人也以相同的方式定价,再给公使馆服务。

一次经过日本时,我雇了一个住在那里的治疗手足病的中国医生。他说他收中国同胞5美分的价钱,普通日本人10美分,其他外国人一律半美元。在不可避免的谈话中,这位中国人说道:

“我听说中国驻日本公使来到这家旅馆了,你知道他是来拜访谁的吗?”

“哦,是的。”我回答道,“他是来拜访我的。”

“那么你是当官的。”这个中国人说道,“否则他不会来拜访你。”

我谦虚地承认了这个事实。谈话就转到了其他话题。当他的工作完成以后,他要了一美元,虽然他对所有外国人(除了日本人)的常规收费是50美分。他用“洋泾浜英语”强调:“既然中国公使来看你,那么你和他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要同样付一美元。这样才合适。”

山东淄博周村大街上的商业活动

无论交易多大多小,中国人交易的一个特点是,讨价还价实际是一种智力比赛,要仔细观察并且具有古代武士的果敢的决心。人们可以听到雄辩的语言,充满活力的表达,自由的姿势,就为了争两磅的卷心菜,一块冰凉的煮红薯,或者是一根黄瓜!人们引经据典,煽动旁观的人,有理有据地论辩,指桑骂槐,就为了不到一美分。

双方都想占对方的便宜,常常是双方都获胜。买的人在价钱上占便宜,卖的人在斤两上占便宜。因此双方都得意。例如,在鱼市里,人们可以见到一位威严、穿着讲究的中国绅士,拿着一杆秤。秤杆上刻着三种不同的斤两标星,都不精确。秤上每一种标星对于鲤鱼的真实重量来说都偏轻的。他从水桶中选出一条鱼,拿自己的秤称一遍;卖鱼的拿自己的秤要再称一次。这鱼的重量前一次过轻,后一次太重。他们可能相差一斤半斤。如果他们就价钱达不成一致,就要由相互妥协来解决。这时,争吵就要重新开始,而且更加愤怒。每个人都说自己在斤两上做出了让步,每个人都向对方保证这不是什么大事,这么一点儿钱不值得他们浪费时间和语言,关键是公正的原则,公正是买卖双方的保护者。然后又说到正直、真理、老天,直到两个人嗓子说哑了,气喘吁吁才达成进一步的共识,结束这场讨价还价。

公平地说,这种讨价还价更多的是出于争论的乐趣,锻炼肺活量和发音器官,最重要的是获得胜利的满足。争论的价值在于这些,而不是涉及的那些钱。如果商人定的价钱,毫不犹豫地就被接受了,他会极为失望,并且认为别人剥夺了他的权利。任何中国人如果接受了第一个价格,他就会被当做傻瓜。

如果不想买就问价钱,或者是听到价钱转身就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这块毡子多少钱?”一位过路人问街上卖毡子的商人。

“25元一块。”商人回答。

“哦!”询问者应了声,转身就走。商人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然后突然开始骂人,用最脏的话把他所有的亲戚都骂一遍。被骂的人走得越来越慢,然后停下,犹豫了一下,转过身,回来走到卖毡子的人面前(他也很气愤)。一场战争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