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本色
2012600000022

第22章 教育与文学(1)

我完全承认道德指导的好处,也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体系,但是它只得到了如下的结果:它教人读书写字,作文赋诗,培养高超的记忆力。世界上没有任何民族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高超的记忆力。

在中国,每个父母以及男孩子都把“念书做官”挂在嘴边。这句话的意思是获得教育,成为官员。它指出了在中国,学习的目的和最高理想就是当官。每个男孩都带着这个目的去上学(至少是当他长大,明白事理以后)。所有父母培养孩子,心中也是带着这个目的和希望。

中国的历史为人们的勃勃雄心作了详细而有力的注释。数世纪以来,政府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这类人手中。他们本是布衣,通过教育的手段,一步一步从大众阶层爬上权力和地位的顶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穷孩子,他们后来成了伟人,例如林肯,格兰特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是美国第18任总统。1822年4月27日生于俄亥俄州,死于1885年7月23日,共和党人。格兰特身材矮小,出身贫寒,其貌不扬,早年生活潦倒,依靠南北战争发迹。参战时他已42岁,当时为上校团长。4年后担任联邦军总司令,迫使南方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向他投降。凭借自己的军威,格兰特于1868年当选总统。1872年连任。尽管格兰特能征惯战,但不善理政。特别是在第二次总统任期内,他对南方奴隶主妥协让步以及对贪污腐化的属员采取姑息纵容态度,引起了选民的普遍不满。格兰特在寻求第三个任期失败后不得不离开白宫。格兰特卸职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周游世界,曾经访问清朝。退休后格兰特负债累累,又经商失败,以破产告终--译者。,加菲尔德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是美国第20任总统。1831年11月19日生于俄亥俄,1881年9月19日在新泽西逝世。共和党人。加菲尔德家境贫寒,4岁时父亲去世,家庭负债,全靠自己半工半读由中学升入大学。26岁时出任大学校长。1859年进入俄亥俄州议会。南北战争期间投笔从戎参加联邦军,32岁时晋升为陆军少将。1860年进入国会。在1880共和党人大会上,加菲尔德支持朋友舍曼,结果自己成为“黑马”被提名,并当选总统。加菲尔德执政后,面临激烈的党争。他明知“政党分肥”的弊端,但又缺乏改革的信心,只好在分配文官职务时尽量照顾平衡,结果两面不讨好。1881年7月2日晨,他被一个谋官未成者枪击,79天后死于感染和内出血--译者。等。中国人的这种传统,历史更加悠久,就像他们国家的历史比我们的要长一样。当今中国有无数的孩子被这些名字激励着,他们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这些榜样广为人知,令人尊重,就像我们的一样。1900年的贡院景象。每三年,全中国有不到万分之一的读书人能够走完层层科举考试程序,获得当官的资格

人们都知道在清朝一名著名阁老(他是一个低微农民的儿子,早年生活贫寒)去世的几年后,因为他的廉洁奉公,皇帝在哀悼诏书中说:“他真是朕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并且派一位王子和十位贴身护卫,为死者在北京停灵期间护卫他的棺椁。并且要求死者家乡的总督亲自参加他的葬礼,突出葬礼的隆重,以示对逝者的褒奖。

很多人对中国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无宗教信仰的国家,完全被残酷低贱的迷信所控制。如果他们读一读中国的书,就会扩大他们的视野,改变他们的看法。他们会惊讶于在中国存在大量合理的思想、纯洁的道德和明智的忠告。它们是如此高尚以至于我们可以用它们来教导西方的孩子。这些你都可以在中国的教科书里找到。在775年前,一名著名的儒学解释者编辑注释了孔子的著作,成为初级教育的经典教材这里指的是宋代朱熹对儒学的解释和发展。朱熹等人发展起来的宋明理学是之后历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在清朝尤其受到尊崇--译者。。这本书没有修订,没有更改,至今还在每个教室中使用。它勾勒出人生准则。作者写道:“当孩子会说话时,男孩子们应该学会快速勇敢地回答问题,女孩子应该缓慢轻柔地回答问题。”其他的就专指男孩子:“七岁,他们要学计算,但是不要和长辈同桌吃饭。八岁他们要学会等候长者,礼让他人。十岁要送去私塾,日夜在那里生活,学习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写作和算数。他们要穿着朴素,学会谦逊和真诚。十三岁他们要学习音乐和诗歌,十五岁要练习骑射。二十岁要举行成人冠礼仪式,学习其他礼仪规矩,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虽然拥有广博的知识,也不能好为人师。三十岁时,他们要成家立业。四十岁,要开始为朝代社稷服务。五十岁要担任各部尚书,切实旅行职责。七十岁,要告老还乡。”

书中还有其他一些建议:“要教导孩子言正心正,各在其位,各安其职。要充满敬意地听人讲话。”“做学生要谦虚温顺,对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深信不疑。要向德高望重的人学习;要遵守箴言。”“学生要衣着整齐。”“每天早晨要学习新知识,每天晚上要复习。”这样一卷以真诚的语气,讲述如此明智的忠告的书,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三个半世纪就被当做教材,在中国广泛使用。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

另一本广为使用的好书是《家政集训》英文名为“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Family Jewels”--译者。。它包含一个学生要学习的全部课程的细节。这本书的主旨是:“少而精胜于多而粗。”初学者下定决心,订立一个高标准,理解进步过程中的每一件事。作者还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在案头摆两三本好书,随时翻阅。并且准备一个笔记本,记下有价值的话。中国有一句老话,广为引用:“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面目可憎。”如果了解到中国的教育系统建立在如此高的水平之上,人们就不会对中国制度维持如此长久感到惊奇。

在任何其他国家和时代都找不到如此合理的建议和明智的箴言了。但是不能由此推测中国的学习课程,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部分上看,都像这些节选一样经过精心挑选。威廉姆斯博士在他的《中国》一书中就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古代中国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规范净化心灵。”这话也许有道理。如果是这样,那么现代中国教育的目的也是这样,因为学习的课程几乎一千年来没有改变。但是了解到政府规定的学业是为了培养官员,对于道德训诫和明智忠告的敬意就会立刻变为惊讶。如上所述,它包含充分的道德规范。除了这些,还有大量迷信的教育,许多政治格言(它们是否有用令人怀疑),一些中国历史和传统,少量的地理,没有其他。这些历史(无论是精确的还是传统的)和地理都只是偶尔学习。它们不作为专门的学问来学习。它们的准确性和价值只是由它们是否出现在儒家经典中来衡量。这些经典写于耶稣诞生前几百年。

我完全承认道德指导的好处,也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体系,但是它只得到了如下的结果:它教人读书写字,作文赋诗,培养高超的记忆力。世界上没有任何民族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高超的记忆力。

学业很容易描述。当男孩在五六岁进入学校以后,先开始读《三字经》。它是有韵律的一种打油诗,内容是道德格言和故事。这本书教导人要尊敬父母,敬拜祖先,害怕皇帝,避免结交坏朋友,上学读书,发扬类似的美德。这本书不厚,学生要把它背下来,学习每个字的意思、读音和正确写法。这件事情完成以后,他就开始学习《百家姓》。这本书也有韵律,但是基本没有意思,只是一列中国存在的姓氏。学生也要把它背下来,学习每个字的发音和写法。之后就要学习《家政集训》(我前面引用的话就来自这两本书)。背下这两本书后,就开始了学业最重要和最高的任务。学生开始学习九本儒家经典。和前面的书一样,学习方法也是背诵,学习每一个汉字。

写作的训练和对孔子的学习是相关的。中国有大量优秀的诗歌。应该说,许多学者都是文学大师。汉语简明,灵活,善于表达细微的想法,所以极为适合写作。我阅读并且翻译了一封中国一位知名学者的官方通信。英文翻译将近一百页,而原文极为洗练,改变任何一个字都会影响意思。

我已经详细地描述过儒家著作。它不仅包含大量不重要的和没有价值的废话,还包括为数众多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现代人都无法理解和解释的话。这些话在书写的时候可能是最高的智慧,但是经过了几个世纪,无论是因为文字意思和词语使用的变化,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的因素的改变,今天我们都无法理解它们了。它们就像是解不开、猜不透的谜。我从《易经》中选取较为容易的话举例:“大人见虎,往见神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然而易经可能比四书五经中的大部分内容都要好《易经》也属于五经,在作者所说的那九本圣书范围内--译者。。学生们就是要背诵这样的九本书,并且给出解释。这就是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的每一个城市、乡村都有学校。公众普遍推崇教育。无论多么贫穷,父母都要送孩子去读书,否则就是一种耻辱。这些学校不是由政府资助的,而是靠捐款和学费建立的。通过了官方考试的老师收到微薄的报酬,小村庄的每年不到75美元,大城镇的每年150美元。为了年轻人考试专门进行填鸭式教育的老师(通常是已经胜利通过了这种考试的人),收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