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龙大传:史前水怪真面目
20123700000017

第17章 用长脖子钓鱼的家伙们(1)

应该有某种更原始的蛇颈龙。

由于是早期品种,桨龙的许多分,类特征还不明显,再加上发现标本很少,因此如何给它归类也就成了个难题以前古生物学家把桨龙归到上龙超科,说它是该超科最早的代表;后来又有古生物学家根据桨龙颈部很长的特征提出它是一种非常早期的薄片龙,但是桨龙的颈椎并不像薄片龙那样拉长。目前根据2001年的最新分类,桨龙在系统树上是隐锁龙科和薄片龙科尚未分化前的原始品种。

蛇颈龙则是蛇颈龙科、超科乃至整个蛇颈龙类的代表,它是该类最原始的品种之一,体长3米左右。典型特征是细小的头,宽大的喙部,松果体开口很大,牙齿都是统一的细长形状,横切面是圆形的。另外,蛇颈龙还有个相当原始的特征,就是它的内鼻腔几乎位于外鼻孔的正下方——说明它不能像后来的蛇颈龙一样利用水流过鼻腔来闻气味。

有趣的是,直到1859年达尔文出版那本震京世界的《物种起源》前,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生物进化”观念,从普通大众到许多古生物学家的生物观念仍停留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相信“物种不变”,认为这个世界上的生物都是上帝在同一天里创造的,彼此是平行关联的关系。正由于没有进化观念,所以对当时发现的很多古生物,古生物学家都采取关联的观念把它们硬“插进”两种相似中。典型例子就是把鱼龙认为是一种鱼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关联品种。因此,当蛇颈龙在1821年被定名时,古生物学家也想当然地把蛇颈龙确定为“鳄鱼和蜥蜴之间的关联品种”而起名为“近似晰蜴”。

过去,蛇颈龙科是一个颇为混乱的分类,凡是搞不清楚科属的蛇颈龙类动物就一律定名为蛇颈龙某某种,结果很多本来是隐锁龙科、薄片龙科甚至上龙超科的动物都挤了进来。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显示,过去放在蛇颈龙科里的动物只有两个种可以确定为蛇颈龙科,分别是长颈蛇颈龙和威廉皇帝蛇颈龙,都生活在早侏罗纪,其余品种均是其他科的蛇颈龙类动物。

此外还有一种小型蛇颈龙,名为隐锁龙,体长3~4米。它于1892年被命名,拉丁文原意是“隐藏的锁骨”,这种蛇颈龙的锁骨非常小,以致缩小到前肢系带和肩胛骨之间了,从骨骼下部往上看则根本看不见锁骨。顺带一提,许多蛇颈龙品种都是根据它们的锁骨发育情况命名的,除了隐锁龙外,常见的还有宽锁龙、细锁龙、微锁龙、锐锁龙、缺锁龙以及三锁龙等,尽管它们名字相似,但不一定是同一个科的动物。

隐锁龙主要生活在现在的欧洲地区,它们是古生物学家最为了解的蛇颈龙之一,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成年体和幼体标本。

与隐锁龙同样生活在晚侏罗纪的还有海鳗龙,海鳗龙的名字意即海洋鳗鲡。在英国牛津黏土层的最底部曾经发现过一具极为完整的海鳗龙化石,在法国也有一些标本发现。海缝龙身长约5米,脖子几乎占了身体的一半长,它躯干滚圆,尾巴粗短,两且4个鳍和身体的比例相对其他蛇颈龙来说小了一些,这使海鳗龙看起有点滑稽:像个大大的长脖子企鹅,这说明它能在水里灵活运动,但不是速游健将,主要靠埋伏或者突袭鱼群为生。

海鲠龙的分类则比较模糊,从外形上看,海鳗龙与隐锁龙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长期以来被古生物学家归入隐锁龙脖子的比例明显较长,牙齿样式和薄片龙科动物很像,只是稍微大些、因此也有的古生物学家建议把它归入薄片龙科去,目前仍无定论,我们是一种介予隐锁龙科和薄片龙科之间的蛇颈龙。

薄片龙科中最早的品种是轰龙。根据澳大利亚土著的传说,在澳洲南海岸住着一只叫做“轰隆隆”的大海陉,它每次出现都会掀起排山倒海的巨浪,轰隆隆的声音震耳欲聋。1960年,古生物学家把一种新发现的蛇颈龙命名为轰龙,其学名直译过来的话就是“轰隆隆龙”。

轰龙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极大兴趣,因为它是一只生活在早白垩纪的原始薄片龙科品种,比我们熟悉的薄片龙早了整整5000万年。这具化石的头骨已经碎裂残缺,颈椎骨长度大于宽度,显示其有晚期薄片龙的进步特征——长脖子,但是,轰龙的乌喙骨又没有像晚期薄片龙那样分裂开形成一个心形开口。鉴于轰龙同时存在先进和原始的身体结构,有古生物学家指出它们是一支特殊的薄片龙科品种,属于典型的“镶嵌进化”。

所谓的镶嵌进化指生物的各个器官进化的速率不同,器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向不同方向分别进化。

自然选择可以在进化的过程中独立作用于适应的特性,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速率改变这些特征。

正因为镶嵌进化的存在,许多原始的种类在某些器官特征上的完美程度超过了所谓的“高等生物”。比如,南方古猿阿尔法种可以完全直立行走,但是大脑的容积只有我们人类的1/3;孔子鸟在个体大小和前肢上仍保留了原始的大而锋利的爪,胸骨平,无龙骨突,与始祖鸟接近,而肩胛骨与乌喙骨却比始祖鸟还显得原始。另一方面,孔子鸟的牙齿相应退化,代之以发育的角质喙,如此分明的特征就是镶嵌龇。

1982年,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轰龙头骨,这大大弥补了过去的遗憾。

经过对这个头骨的研究,古生物学家发现这只轰龙生前曾经被一只克柔龙狠狠地撕咬过,看来幼小薄片龙很可能是当时巨型上龙类的猎捕对象。

轰隆隆龙的“余震”过后,白垩纪最古老的蛇颈龙的传奇却尚未完结,2008年3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庄肯米勒与拉赛尔宣称他们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白垩纪蛇颈龙,其地质时间可追溯到1.12亿年前。由于保存在矿井中的沙岩层中,这件蛇颈龙化石完好无损,近乎完美。

化石最初由加拿大合成原油公司技师费舍尔和肯多于1994年发现,当时两人操作一台重达100吨的电铲进行挖掘作业,电铲在地下60米处刮开油砂床露出化石,化石奇迹般毫发无损,仅遗失了左前肢与肩部一小部分。

合成原油公司对化石非常重视,他们连续开工挖掘24小时,使其得以迅速出土。公司随后将化石转移至著名的加拿大皇家泰勒博物馆研究,并提供大量地质资料,还慷慨资助了研究工作,这是商业与科学的一次完美协作!

为了纪念已故的著名古生物学者尼科尔斯,这具2.6米长的蛇颈龙化石被庄肯米勒与拉赛尔命名为尼氏龙。尼科尔斯女士是卡尔加里大学校友,曾于1999年描述过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的23米长的巨型鱼龙。

尼氏龙的发现有着很大的意义,它不仅填充了侏罗纪与白垩纪问长达4000万年蛇颈龙化石史上的空白,更使人加深了对远古海生爬行动物的了解。它生存的海区最终成为广袤的北美内海,在白垩纪大多数时候,这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密集的海生爬行动物聚集地之一,而尼氏龙则是当仁不让的先驱者。而且,正因为标本完整,学者们才能够对它的头骨利用三维CT进行扫描,从而我们也就能够发现更多脑壳中的细节之处,了解到其他蛇颈龙化石所没有保存的东西。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尼氏龙肯定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晾喜。

继轰龙、尼氏龙之后就是薄片龙,薄片龙是我们最常见到的蛇颈龙形象,是蛇颈龙类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同时也是该种类的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