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龙大传:史前水怪真面目
20123700000016

第16章 90%的错误形象(2)

因为蛇颈龙几乎根本就不能抬高脖子,最多是把脑袋昂起来;况且,它们的眼睛长在头骨靠上端的位置,如果脖子真的抬起来,那它们就只有看云彩的份儿。最重要的是,在深海里抬高脖子不但不符合生物结构学,甚至违反了物理原理。我们知道,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在没有支撑点的深水里,除非物体的两端同时抬高,否则不可能一端升高而另一端还保持水平,这个现象大家在游蛙泳时就可以体会到:当你用力抬高上半身(不光是抬头)呼吸时,双腿肯定会下沉。因此假设蛇颈龙真的可以抬高头,它也必须整个身体“直立”在水中才能取得平衡,因为不少晚期蛇颈龙的脖子有身体那么长,那几乎有1吨重呢。其次,蛇颈龙的颈椎基本不能活动,只能做极小弧度的摆动和升降,也就是说它们基本上是挺直脖子活动的。

尽管早在1914年古生物学家就已经确认了这一观点,但是“蛇脖子”的形象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仍未能被完全纠正。

由蛇颈龙的身体结构,我们还可以猜测出它们是怎么捕食的。蛇颈龙并不轻盈,甚至可以说流线型不够理想,但巨大的4个鳍可以保证在短距离内有足够快的冲锋速度,因此蛇颈龙不会像鱼龙那样是速游好手,它们主要靠埋伏和突袭方式猎食。有古生物学家提出,晚期薄片龙科的蛇颈龙可能是潜伏在海床上,当猎物经过时就突然扑起来,利用长脖子的优势一口咬住猎物。还有理论说蛇颈龙的长脖子使得它们可以只把脑袋探入鱼群中而庞大的身躯却留在外面,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当然,短脖子的上龙超科蛇颈龙就肯定是采取积极的捕猎方式,这个我们以后再谈。古生物学家在蛇颈龙化石中常常可以找到它们吃下去的动物的遗骸,主要有鱼骨、菊石壳、章鱼嘴以及其他头足类动物等,此外,几乎在每具化石中都可以发现胃石,这是蛇颈龙为了增强胃部摩擦力,帮助碾碎食物而吞下的一些比较圆滑的石头。

至于蛇颈龙繁殖的问题,对于早期蛇颈龙类来说,它们的肩部有足够的力气在岸上支撑身体,因此它们很可能经常爬上岸来,有可能采取产卵方式繁殖,但当蛇颈龙发展到晚期品种后,体重几十吨是平常事,要让这样的动物爬上岸来产卵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它们会把自己的肋骨都压断,同时肺也被压得无法扩展。因此目前基本认定晚期蛇颈龙和几乎所有的上龙超科蛇颈龙均采取卵胎生的方式,即卵在母体内孵化,然后直接生出小蛇颈龙来。这种卵胎生方式已经在鱼龙和沧龙化石中得到证明,可惜直到现在仍未能找到蛇颈龙为卵胎生的有力化石证据。

最后一个问题是,蛇颈龙是否成功地占据过整个海洋?相信以下的消息已经足够解答这个问题。

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先生曾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两次进入加拿大北极地区考察,考察队在加拿大的北极地区诸多的岛屿上发现了一套中生界晚期的海陆交互相地层,这一岩组叫尤雷卡桑组。地层中发现过很多植物化石,地质年代学的测试表明,沉积年代距今7500万年,属于晚白垩纪,也是恐龙生存的黄金时代。此次考察,董枝明没有找到恐龙化石,却发现了大型的蛇颈龙类化石。

到了2006年年底,来自阿根廷与美国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南极洲维加岛发现一具幼年蛇颈龙的骨骼化石!这具化石是在南极出土化石中保存状况最好的,也是有史以来最完整的蛇颈龙化石。

维加岛是南极半岛末端东部群岛中的一个,历来是科考热点。赫伯特海峡位于该岛与詹姆斯罗斯岛之间,古斯塔夫王子水道位于该岛与特里尼蒂半岛之间。由率领瑞典南极探险队的努登舍尔德以其叔叔努登舍尔德男爵于1878一1879年通过东北航道的首航中使用的"Veg a"号船的名称命名,意为织女座。

科考小组的领队是南达科他矿业技术学院地质博物馆古脊椎动物部的主管马丁,化石最初是由小组里的索亚在维加岛一处海拔200米的地方发现的。索亚在那里看见了几块暴露在地表的脊椎骨,上面的岩土已被狂风吹干净了。化石嵌在伴有甲壳类化石的岩石里,显示当时这片土地是海相地层。考察小组在化石点附近还发现了另外两只不太完整的蛇颈龙以及几只已经相当进步的海鸟。

这次发现的幼年蛇颈龙已经有7000万年历史,它身长1.5米,成年后体长可达10米,是成年蛇颈龙体长的1/6,属于薄片龙类。这只小动物的大部分骨骼尚未发育完全。它的身体构造表明其似乎与1874年在新西兰发现的毛伊龙有一些关系。

令人感兴趣的是,此次发现的蛇颈龙腹部保存尤其完好,腹肋不像成年蛇颈龙那样又长又直,而是跨越整个腹部,彼此交叉在一起,甚至有3根交错的情况;胃部还发现了许多已经磨得很圆的小石头,显然是胃石。这使人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幼年蛇颈龙也已经懂得利用胃石增强消化功能。整具化石近乎完美地保存下来,所有骨骼都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但最令人遗憾的是头骨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考察小组估计应该就在躯体附近,但维加岛远离南极半岛,天气又极端恶劣,使得小组无法久留,他们只好放弃了寻找头骨的努力,实在令人扼腕!

与资金和技术相比,这里的天气才是真正的对手:狂风时速近113千米,吹得人趴在地上都摇摇晃晃;在调和好用来包裹化石的石膏前,极端的低温就已经把水变得像果冻一样黏稠;地表更是被冻得坚如钢铁,考察小组十多把地质锤全部被磨钝,甚至有几把还被敲断了,最后他们不得不动用冲击钻去挖掘。好不容易打好石膏后,考察小组又发现太大、太重了,没法搬运,幸好阿根廷军方出动直升机前往援助,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石膏块搬进直升机。稍后货物被运回位于赫伯特海峡的大本营,在那里由大名鼎鼎的科研破冰船“劳伦斯·古尔德”号运回美国,之所以说它出名,是因为该船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特许的一艘船只,多年来搭载过的科考队不计其数。

研究者发现化石出土地点是被一层厚厚火山灰覆盖的浅海沙地,还有大块被火山灰包裹着的木块一同出土。他们推测,可能是一场类似怪海伦火山大喷发的天灾造成了这只小动物的夭折……

火山爆发产生的冲击波把灰烬和植物全部吹进海里,它没来得及逃跑就被活埋了,火山灰里富含的硅在随后的千百万年里慢慢渗入骨骼,为我们保存了一具完美的化石。

自1998年以来,美国一阿根廷联合考察小组为对比古南极洲及古南达科他州气候已经进行了好几次科考,每次都能找到或多或少幼年蛇颈龙、沧龙的零碎化石。由于在这里找到了不少未成年动物化石,马丁相信当初这片浅海是各种海生爬行动物的“育儿所”,小动物在未发育完全时都生活在这里,依靠珊瑚和岩石躲避捕食者。

视频:请访问xinglida.net书籍板块观看南极洲维加岛蛇颈龙视频。

以上的消息都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僦两极,蛇颈龙依然活得挺滋润,所以至于“蛇颈龙是否成功地占据过整个海洋”这个问题,其答案也是再清楚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