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辽宁民间文化
20104600000003

第3章 欧阳家吊炉饼

吊炉饼,用温水和面,饼片擀好后,上炭炉烤制,上烤下烙,全透出炉。成品形圆面平,呈虎皮色,层次分明,外焦里嫩,清香可口。杨家吊炉饼是由河南人杨玉田于1908年在吉林省洮南县创制,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1950年,杨玉田之子杨善修将饼铺迁到沈阳并挂出“杨家吊炉饼”的牌号。在沈阳,还有一家欧阳家吊炉饼。

从我租住的陋室往对面的胡同走,马上感觉离外面的喧嚣远了些。小巷狭长而空旷,车也显得不多了。那条街叫和平北大街,就在总统大厦的附近,我上班就要从这条街上走的。

“欧阳家吊炉饼”就在这条街道上。门脸不大,招牌字也不显眼,我来回在这条街道上走了几个月以后才发现它的存在。我没有吃过吊炉饼,就一直没有进去过。后来我常去附近的蔬菜小店买菜,看到了很多顾客进进出出。出于好奇,我进了这家小店一次。

里面没有包房,两个屋子都是散桌,摆设很朴素也很简陋。正对门的地方却有一处与别处小吃部不同之处。一张类似电影海报一样的张贴画赫然在目。上写:欧阳菊笙特味小吃。画面上是一唱戏的演员各种扮相,这就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索性不管服务员的招呼,仔细欣赏起来。

这家吊炉饼小店墙上贴着很多报纸剪报,都是关于这家小店的报道,我细看才知道,欧阳菊笙是一位著名的评剧演员,沈阳评剧院的,跟韩少云一起演出过很多经典剧目。

欧阳菊笙,天津市人,1934年生。十七岁从师金凤楼学小生,后与王曼苓、鲜凤霞合作演出。1962年入沈阳评剧院,曾在《凤还巢》《小女婿》《江姐》《家》《三看御妹》等戏里,扮演不同类型的人物,颇受观众欢迎。他的嗓音洪亮浑厚,“小颚腔”运用自如,演唱富有魅力。在表演上,以扇子生见长,更擅演风流倜傥的反派小生。在扮演《江姐》里的叛徒甫志高时,他细心揣摩人物神态,演得相当出色。在《家》中扮演高觉新时,他采用正调低八度高唱,行腔有时奔放流畅,有时迂回委婉,较好地表现了这个悲剧人物极其复杂的内心感情。其中“洞房”等精彩唱段的男声唱腔,更见沉郁舒缓,凄楚动人。

看来,这家小店的确不同凡响。墙上的报纸介绍,也在我的脑子里基本勾勒出了欧阳先生为什么开一家这样的小店了。文革期间,欧阳菊笙被下放,他一直在食堂做饭做大师傅,因为家传会做得一手吊炉饼。有人还打小报告,说叫欧阳菊笙改造,却在食堂做大师傅,这工作简直就是一个肥缺。于是,欧阳菊笙被迫离开了食堂。可是,没有几天,人们就受不了,觉得欧阳菊笙做的吊炉饼好吃,大家都爱吃。于是,欧阳菊笙再次被请回了食堂。

退休以后,欧阳菊笙发挥余热,就在沈阳的和平北大街开了这家吊炉饼小店,以后,他的后人就继承了他的老字招牌。

我不禁唏嘘不已了。

服务员问我要什么,我看了一下,要了一碗鸡蛋糕,一个吊炉饼,还有一碗汆白肉。都是东北的特色,来这里吃饭的人不少。鸡蛋糕两块钱一碗,吊炉饼一块五一张,还有扮花菜也不贵。汆白肉做得不错,酸菜粉条还有五花肉。另外给一碟韭菜花和蒜泥,蘸着白肉吃,很香。也有叉烧肉卖,我看了一下,感觉肥腻,我怕吃不下,没敢要。

来吃饭的几乎都是附近的居民,花钱不多,吃得实惠。他们都是老顾客了,进屋就点:一个糕,一个饼。如此简洁称谓是老主顾才能够做得到的。我后来再去过,点了,拿回家去自己吃。不知道怎的,却没有了在小店里吃的感觉。

店随小,饼却香,还有戏曲艺术的芳菲会弥漫开来。心里,就有了一股莫名的温暖。我记住了这家“欧阳吊炉饼”,吃一顿饭,品一次艺术人生,值得。

生活与艺术从来都是没有分开的。我们生活着,我们也艺术着。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注意到,艺术一直就在我们的生命历程里,温暖而诗意,朴素而美好。

沈阳还有“杨家吊炉饼”,也是老字号,虽然没有去品尝过,但是听朋友传口碑不错,来辽宁的朋友,不妨去这两家老店品尝一下,一定不虚此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