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辽宁民间文化
20104600000012

第12章 关东酒

烛影摇红,记忆飘飞。那一抹动人的温暖,始终摇曳在你和我的梦里面。

倾听天辽地宁,我们的心永远年轻。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东北人喝酒是闻名于世的,豪饮,义气,这符合北方人的性格特征。

古人有“山饮”、“水饮”、“郊饮”、“野饮”之习,颇喜在游览观光中饮酒。比如关于饮酒的理想条件,古人曾做过如下概括。饮地:春饮宜庭,夏饮宜效,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饮趣:清淡、妙今、联吟、焚香、传花、度曲、围炉。饮禁:华诞、座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谵、佯醉。

在禁饮一栏里,是写得很清楚的,饮酒不宜劝酒。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苦劝酒的情形随处可见。我们今天的喝酒完全改变了最初饮酒的初衷。走了很多地方,听到很多地方酒桌上的劝酒令,摘录几则: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这句劝酒令是比较流行的,也在我接触的酒桌上听到的频率最高。举着酒杯死乞白赖地劝,你说你喝还是不喝。喝了不胜酒力,喝醉遭罪。不喝不给面子,大家都下不来台。

我见过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士,极少饮酒,也很难劝下。那年,我们在一起吃饭,门推开了,本地一文艺武术商业农业绘画书法作文瑜伽均脸熟的一文不文武不武的男人过来敬酒。那座城市有喝酒的习俗,只要在一个酒店遇到熟人,必会通报他在哪个房间。然后不管其他人认识不认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喝半路掐一酒瓶子就过来敬酒。他们管这样的行径称之为有人情。文不文武不武的那人自来熟,其实他只认识我们这屋子里的一个人,就挨着人敬。轮到那文雅女士了,真不喝。因为人家跟我们就没喝。我心想看他有何妙招,结果,文不文武不武的那人苦劝无效,捡起桌上很小的羹匙。递给那文雅女士说,我敬酒你得喝,不能拿我的脸蛋子当成鞋垫子。文雅女士还没反应过来,手里的羹匙已经被倒满了酒,只好哭笑不得看着那人。那人说感情深一口闷,我先干为敬了。他干了半杯白酒,文雅女士扛不住了,手里满满一羹匙的酒放又放不下,只好也喝了。

喝酒其实是需要气氛和心情愉悦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正我喝酒是这个状态。因为知己不常有,所以喝酒的表现每次都不一样。这次喝不下去,下次可能会豪饮两杯没事。叫我服气的是一些人的喝酒状态奇好,几乎人人可与之成为知己。不挑人,也不挑酒,和气得一塌糊涂。

有一年,我给一个单位写了点文章,那个单位的领导宴请我们这些作者。领导说话非常客气,菜专挑好的点,酒也要的档次比较高。谁想到那顿酒喝得尴尬至极。这领导据说行伍出身,善豪饮。果然,桌上所有喜欢喝啤酒的人全部先喝白酒,喝完白的喝啤的这叫挂帽。他叫服务员挨个倒上白酒,举杯说,写文章我不行,喝酒可能你们不行。听他那口气,有点像蒋介石视察江防前线。他继续说,大家受累了,我表示感谢。想跟你们高攀,做你们的哥们弟兄。愿意结交我的看我咋喝,我给大家伙做个样子。不愿意结交我的,酒就不喝。

领导把退路给咱堵死了,他一仰脖,一大杯子酒,一口就干了。然后,把空杯子朝下倒,竟然滴酒未剩。更要命的是,他从左至右挨个监督,看谁不给他面子。那顿饭,我是一口菜没吃就醉了。其实,平时喝一杯白酒还没有问题,可是怎么觉得这酒喝得都不痛快。屠杀般喝酒,那种任人宰割的情景实在是叫人恼怒。这叫豪爽吗,简直就是土匪作风。以这样的作风当领导,做他下属实在是够可怕的了。

喝酒不自尊,酒后丑态百出。伤大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听过一个真事,一乡干部喝多了,在外面解手。半天不回,屋子里的人出去寻找,发现他在撒尿的地方转磨磨动不了。仔细一看,才知道他喝醉系裤腰带的时候把电线杆子的拉线给系上了。如此沉溺酒精,可想而知他的工作该是怎么干吧。一个地方的酒风盛行,似乎是在昭示着热情活力。可是没有节制的嗜酒,贪恋杯中之物,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反正,我听着那些酒桌上编造的令啊谣啊诗啊,心里会泛上丝丝难言的酸涩。

也经历过一些酒桌应酬,见识得多了,我在想,那些热闹和热情背后又有几句是真心话呢。我们需要的朴素情怀在酒桌上其实很难觅到,大家都言不由衷,选“桌长”维持纪律地喝,不管你是咋样的变换花样喝酒,这样的场面已经违背了祖宗酿酒的宗旨。我想,还是选个合适的事宜,好的环境,跟知心的友人把盏临风,酒不在多怡然自得最好。不知不觉间,我们都会变成人间的酒仙。

因为喝酒,其实喝的就是真诚。彼此没有真诚,这酒不喝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