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因为工作,她出国考察了一段时间,于是有人恶意传言说她不会回来了。这时,她的一位最为知心的朋友为了讨好领导,向领导讲了她的不少坏话。哪知过了一些时日,她却不声不响地从国外回来了,并且还在原来的位子上掌权。于是,她就亲眼目睹了一次极为精彩的表演:那位朋友不仅毫无愧色,而且还要为她这位“知己”接风洗尘。原来她在国外考察的时候就已经得知她的朋友出卖了她。其实,错误不在于她过分相信朋友,而在于她和朋友之间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朋友之间以诚相待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朋友之间就应该没有一点隐私,毫无保留。在一定的情况下,朋友是最值得信任的,但在有些时候,朋友却也是最危险的人。所以,朋友之间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应有的距离,一旦跨越雷池,受伤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你苦心经营的友谊也会一去不复返的。
人与人之间,距离太大,就是隔膜、障碍。如果距离太小,又仿佛失去了神秘感,失去了吸引力。就好像对一些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我们往往不懂得去珍惜。而对得不到又有机会得到的东西,我们会期待着去争取。
在动物园参观,远远看见大老虎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很神秘的美感,可是一旦野兽靠近,就算安全防范做得再好也会让你不寒而栗。人和人之间同样会有一个“安全距离”,如果“安全距离”被破坏,人的心理安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矛盾也就会如影随形。
其实,与人交往保持距离,决不是设置心灵上的屏障或戒备防线,物理距离也好,心理距离也罢,但它决不是感情距离。“距离”没有固定的界限,它因人、因场合而异,掌握了距离这一门学问,我们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就能更好地与人交往。
做人要含蓄
做人,“含蓄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见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其实这也是做人一大诀窍,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就是“晚唐之作”,不可取。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教养、一种风度,真正会做人的人,总是含蓄的,总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只说三分,总是记着“得理也让人”……
含蓄不是种技巧,而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含蓄人生的拐杖是智慧,而内容则是象征和暗示。它的魅力在于“藏”,就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盖一层之上更有一层,层层之中,复藏一层,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藏得妙时便使观者不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有多少地步……”在这里,所谓“藏”并不是掩盖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是说在生活中留有余地,不是赤裸裸地表现自己,也不是直截了当地要求别人。
“只打雷,不下雨。”在生活中人们常用此来形容那种只是满天喊口号而办不了实事,不能兑现许诺的人。这种人热衷于显示自己、“推销”自己,即使办了一点实事,也只是肤浅地流于形式。这种人往往只会给人留下“夸夸其谈”的印象,根本不能树立起他在人们心中的威信。
与此相反,有的人则是没有“雷声”,却下起了“绵绵细雨”,悄悄地滋润了人们的心田。这种人的处世态度是以含蓄为贵,注重实际,不喜欢口头上做文章。他们在人们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
有这么一则真实故事:某局长想从自己手下提拔一名女秘书辅佐自己,并处理相关事务,考虑合适的对象有两名:一个是红,一个是华。红得知这一信息后,拉张三结李四地鼓吹自己有政治远见,有谋略,有能力改变单位现状,并在总结会上大吹自己各方面的成绩。总之,她是尽量显示自己,以引起其他人的重视和注意。岂料,局长一句“像你这样能力太强的人,局里用不起”就打发了。相反,当局长找华谈心时,华只含蓄地说了一句“我在没做成功之前,不敢随便许诺”的话就赢得了局长的赏识,认为她讲实际、求实效,而红却野心勃勃,过于炫耀,有办事浮躁之嫌。最后局长启用了华。
从上面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有时说话一句抵百句,费尽心机地想达到目的,倒不如顺其自然。我们发现,那种生怕别人不认识自己,而刻意渲染自己的人常存在以下不利:
一、言多必有失,行多必有误。上则事例中,应该说红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希望领导重视人才、大胆用有作为的人。但是她过于急躁,有些话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出现了这句“有能力改变单位现状”的失误之语。可以想象局长会认为她小看了自己,认为只有她才能帮助局长排忧解难。为什么说“行多必有误”呢?例如红走东串西,想拉拢人心来推选自己。殊不知,这给大家造成一种“想高升”的逆反心理。华则慎重行事,顺其自然,反倒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赏识……
二、给人造成威胁,而远离你。那种硬要自己比别人强,过分显示自己才华的行为,往往会使周围的人对你产生一种厌烦感和压抑感,而不愿接近你。
三、过于了解你,而失去了吸引力。人们常有这种感觉:对自己不太了解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神秘的诱惑力,而对那些天天对自己发号施令或在自己面前经常活动的人,因为太了解而失去了吸引力。
因此,我们做人应懂得“含蓄”,面对各种考验沉着冷静,考虑问题要有深度,不要轻易发表自己不成熟的主张,看人看事不能肤浅片面。当然,并不是说让你坐等机会,不去争取,而是要让你采取正确的方式。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人们热衷于“推销自我”的同时,“含蓄”做人也正在为不少人所接受。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不懂得含蓄,在一些事情上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锋芒毕露惹来了自己的不快,同时也遭到了别人的反感……
锋芒毕露的结果是没有给自己留一点退路和余地,把自己暴露在弹火纷飞的壕沟外,容易招致明攻和暗算。
一个人具有锋芒是好事,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应当。但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当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尤其做大事的人,锋芒毕露既不能达到目的,又会失去前途。
嫉贤妒才,可以说是人的本性。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点,有才能的人往往更多,而且毫无顾忌。也就是常说的:干得越多毛病越多。一旦危及别人的利益,必然遭忌过甚,落井下石的人会纷纷赶来。一切只因锋芒毕露。
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太露。保护自己才是生存的前提,该糊涂时就糊涂,该聪明时就聪明。
猛虎藏于山野之中,伺机而动;俊才隐于众生之中,待机而行。是故真人杰也,不彰,不矜,不显,不明,不扬,不呈,如此则外可保其才,内可养其性,为凡人所不能之事,成凡人所不能成之大业也!
含蓄是一种技巧。以一当十,言简意赅。含蓄是一种智慧,它能看透并抓住事物最本质的方面,以及纷纭的、千变万化的众象中的共同性的东西。“一说就明”的根基在于“一点就透”。
含蓄是一种追求。言语永远是有限的,意趣却是无限的。只有懂得无限、感受得到无限的人才懂得边感受边去实行以有限的言语去追求无限的意趣。于是才有含蓄。
含蓄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礼貌、文明,深沉、文雅、婉约,决不那么浅薄、粗鲁而且咋咋呼呼地强加于人。
含蓄甚至是一种品德,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尊重世界、尊重历史也尊重文学,因此永远不会喋喋不休。
做人还是含蓄点、稳重点好,切记莫要太锋芒毕露了,要时时牢记“枪打出头鸟”、“言多必失”的道理。
给别人留足面子
“面子”自古被中国人放在很高的位置上,甚至比金钱还高。因此,在生活中人们就往往很注重“给人留足面子”……
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喜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可谓英雄。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被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孙权兴兵奇袭荆州。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其人骄横,处处不给人面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他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吴蜀关系紧张起来。
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以“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关羽没有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去巩固蜀吴的联盟,竟然狂傲地说:“吾虎女怎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又何必如此出口伤人?后来这话传到孙权那里,让孙权很没有面子,致使双方关系破裂,关羽被自己的盟友所杀。
俗语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伤害了别人的面子,让人下不来台,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机会,就会报复,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与人交往时,要懂得“面子”之道。首先就要懂得如何给别人留足面子。倘若你自恃自己面子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碰上死要面子的人,就可能不吃你那一套,甚至可能撕下脸皮和你对着干,这样常会使双方都下不了台,只会落得双方都尴尬的场面。
西晋时,钟会去拜访嵇康,遭到冷遇,嵇康当时正在打铁,没空理他,“扬锤不辍,旁若无人”,钟会被大大地驳了一回面子,他吃不消,于是就去报复嵇康。他向司马昭进谗言,让嵇康上了法场,人头落地。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由此可见,不给别人留足面子,自己不仅得不到好处,还有可能受到对方的伤害,反而对自己不利。所以倒不如给别人留足面子,以便以后好说话、好办事。
一个人,你可以赢得一场战争,但未必能赢得真正的和平。你伤害过谁,你自己也许早已忘记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却永远不会把你忘记。其实若能凡事给别人留足面子,也是在给自己留面子。
据说,一年得到百万美元薪水的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助手——施瓦布。为什么卡内基付给施瓦布年薪一百万美元(每天三千多美元)呢?正如卡内基亲自为他写的墓志铭上说的那样,他是“一位知道如何将那些比自己聪明的人团结在身边的人”。也就是说,施瓦布是一位善于给别人留足面子,以面子换来面子,换来那些为他打天下的人。
有一天中午,施瓦布从自己的一个钢厂走过,看到几个员工正在那块“禁止吸烟”的大招牌下的车间里吸烟。然而施瓦布没有指着那块牌子对他们说:“你们站在这里抽烟,难道你们都是瞎子吗?”施瓦布朝那些人走过去,友好地给每个人递上一支雪茄,说:“孩子们,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掉这些雪茄,我将十分感谢。”
那些吸烟的人立刻意识到自己错了,因为施瓦布没有简单粗暴地斥责他们,他们自然就对施瓦布产生了好感。因为施瓦布在纠正了他们的错误的同时,并没有伤害他们的自尊,而是给他们留足了面子。这样的领导,谁还愿意和他作对,不去努力工作呢?他们自然也给上司面子,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其实,人世间最讲究的就是以恩报恩,以怨报怨,那么与其伤害别人的面子,不如给别人一个面子。
诸葛亮之所以一生追逐刘备,就是因为刘备给他留足了面子。刘备第一次屈身去请,诸葛亮适逢外出;第二次去请,诸葛亮正在睡觉,一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才与他交谈。如此大的面子,诸葛亮怎能不以面子相报。这位历史上最出名的谋士,被请出山时还是满头青丝,等他去世的时候,已是萧萧一老翁了。诸葛亮不仅全心回报了刘备,也回报了其儿子刘禅,最后死在战场上。
与人交往,要学会用面子。你给别人留足了面子,别人自然也会回报你的面子,如果你有什么事需要别人帮个忙,只要别人还你一个面子,你的事也就差不多了。
面子是给人看的,越是公共场合,越要多为对方着想,给对方留足面子。
在社会交际场合,每个人都希望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是完美的自己,因此都格外注意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都会比平时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会因为你没有给他留面子,而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
在社交活动中,能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他免丢面子,这是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不仅能使你获取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你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否则,对方没能下得“台阶”出了丑,可能会记恨你一辈子。相反,若注意给人“台阶”下,可能会让人感激一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错误”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造成一种对他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需“点到为止”,决不能伤了对方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