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其具有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都是有限,不可能万物皆备于我或一无是处,客观上需要大家走到一起来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方能增进相互间共同的福利。封闭固然可以使一国的政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这种稳定是狭隘的,是以牺牲发展为代价换来的,其中一定蕴藏着很大的危机,封闭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国际社会规律。你可以封闭一国于一时,你不可以封闭一国于长久;你可以不让先进的观念、先进的制度引进来,但你不可能阻止外国的坚船利炮把你的国门打开、炸开。二千多年前长江长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二千多年后长江长城的战略屏障作用几乎已消失殆尽。一国要么在开放中走强,要么在封闭中灭亡,不存在第三种途径可寻。
封闭的国门一朝被迫敞开,外国先进的文化、艺术、科技、产品会一古脑儿地涌进来,令盲目自大的人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原来以为自己什么都比人家强,现在一看根本不是那回事,自己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沉渣烂货,跟人家现代化的器具比起来简直不值得一提,无异于天上人间。自高自大的国民一下子成为自轻自贱的人民,闭关锁国时的排外贱外突变为国门敞开后的崇洋媚外。由此看来闭关锁国与崇洋媚外的原因是同一的,都是无知与偏见,都是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和评估别人,闭关锁国是盲目,崇洋媚外也是盲目,盲目是两者的共性。
2001年对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在经历了艰巨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后终于迎来了入世,入世意味着什么,一位可敬的老人直言不讳地说:“入世就是不能再混了”。说得太好了!入世前你可以正襟危坐,煞有介事,关起门来称老大;入世后你得拿出真本事去和外国强手一见高低。不然只有出局挨饿的份。
中国人到西方去在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无奈于自己求生能力差,无奈于自己不得不为老祖宗吞食封闭的苦果;而西方人到中国来却是机会大于挑战,喜剧多于悲剧。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舞台上,他们现阶段是老师,我们是学生,老师在学生羽毛未丰,没有胜于蓝以前,毕竟要占有一定的优势。对此,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否则,永远都不会有出头之日。
有种人平常提到西方发达国家时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不是凶杀、色情、贪污、贿赂就是爱滋病、流浪汉、吸毒者、邪教,头上长疮,脚底流脓,情况一团糟,把人家恨得牙痒痒。但如果有一天,自已的国粹如戏剧、杂技、烹饪等在西方巡回表演时被喝彩叫座,则貌似民族主义的衮衮诸公们,马上又会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告诉国人:“不错吧,我们的戏剧、杂技、烹饪艺术连外国人都说好”。那言外之意是:“我们说好,你们可以不信,现在连外国人也说好了,你们总得信了吧,外国人的话总是靠得住的罗”。你说这等人到底是民族自信心十足呢还是民族虚无主义?是自高自大呢还是自轻自贱?我觉得恐怕两者要兼而有之,他们平时的痛恨并非真正的痛恨,而是痛恨人家没有把咱放在眼里,痛恨人家小瞧了咱,现在人家稍一抬举,则还是洋大人高,我们的高只有经过洋大人的首肯,才是货真价实的高,底气十足的高。
12、平均主义
什么是贫穷?今天的人们几乎会不加思索地说身无分文,缺衣少食,家徒四壁,屋上无片瓦就是贫穷。但至圣先师孔二先生对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持有异议,“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在老先生心目中,身无分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富不均,不均才有所谓贫富之分。这是典型的农耕式的平均主义!
中国农耕社会史上的天灾加人祸十分频繁,饿殍遍地,满目疮痍的凄惨景象并不鲜见,但即使是那样艰苦的生活,老百姓一样少有怨言,一样能咬紧牙关挺下去。只因为老祖宗们的理念是:天塌下来固然要遭遇灭顶之灾,但灭顶之灾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灭顶之灾不要紧,要紧的是大家一块完蛋,一块完蛋就死得其所,就可以含笑于九泉。这是平均主义的神奇功效!
改革开放后没几年,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渐渐有了红润,一只只羞涩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按理老百姓应该高兴才是。谁知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不平之音开始在全国蔓延。人们觉得过去日子虽然紧巴巴,住茅屋,喝稀饭,吃了上顿想下顿,但军民人等一律平等啊!现在倒好,虽说大家都无衣食之忧,但凭什么我住公寓,他住小别墅?我碗里五块肉,他碗里十块肉?我穿蓝巴拉叽的棉衣棉鞋,他身上西装笔挺皮鞋锃亮?这公平吗?能叫人气顺吗?这是平均主义在作怪!
劫富济贫,历来是受国人敬仰的英雄主义行为。富人,不管是贪污致富、赌博致富,还是勤劳致富、继承致富,都该不分青红皂白地遭劫,该倒霉。穷人遭难会赢得社会舆论的一片同情。富人遭劫虽没人公开地站出来表示幸灾乐祸,但私下里感到欣欣然者肯定不在少数。谁叫他有钱呢!反正以前享足了福,现在遭点罪也是应该的,老天爷公平。柏杨先生讲:“中国人喜欢做的事情是你比我好,我把你拉下来,如果我没饭吃,那么你也别想有饭吃。”拉不下来就暗中诅咒你,希望你不得好死。诅咒无效就发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牢骚,借杜甫的酒,消自己的愁。的确是一家饱暖千家怨!
所以,在中国拎得清的富人都有乐善好施的美名。你有钱你就得请请穷哥儿,让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沾沾光。穷哥儿们会异口同声地劝导你说:“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今天让大伙沾点光,明天有难时也有人帮帮忙,要不,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先不谈日后真的遭难时可能举目无可靠之人,单想想当初白手起家,摸着石头过河时,穷哥儿的态度就够令人寒心。含蓄的人会不冷不热地说句:“苟富贵,无相忘”。口无遮拦的人会斜着眼来一句:“癞哈蟆想吃天鹅肉,好日子不过,找死!”
“摆平”是否新创造的名词我没有做过考证,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之高却是确凿无疑。不同的意见之间需要摆平;相左的利害关系也需要摆平;打板子需要摆平,论功行赏同样需要摆平。现以论功行赏中的摆平举例说明之。
假设某单位某日以风险招标方式发布了一项技术攻关课题,一连几天虽人言窃窃,但敢吃螃蟹者却未见踪影。眼看离最后截止时间还剩一天,一个新进单位不到半年,锐气尚存的大学生张某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立了军令状。再假设张某在一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后如期攻克了难关,顺利进入了奖金兑现阶段。陡然间,人言四起:
“这个方案去年差不多就有人提出,只不过没有条件实施,一下给他十万太多了。”
“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也会做,仅仅是不想出风头,就这点芝麻大的成绩也值十万?”
“凭什么他一个人独吞这十万,虽说他有一定的功劳,但也离不开咱们大伙儿,我们食堂不把一日三餐做好,他能饿着肚子去研究?成绩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出来的。”
……
掷地有声,人言可畏。何去何从?这时就看领导的态度了。如果有一位言必信、信必行的领导,他会力排众议,如约兑现。很可惜这样的领导太少,可遇不可求。通常倒是些善于摆平,折中调和型的领导。他首先会充分肯定小张同志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其次,他要畅谈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再次,他会谆谆教导小张:“小张啊,你做出这么重要的成绩,按理应当得到十万,但群众的意见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年青人来日方长,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的一点得失;大度一点,胸怀宽广一点,照顾一下群众的情绪。这么着,我做主,给你一次性奖励五万,群众那边的工作我来做,怎么样?”接下来,他又会马不停蹄地找群众谈心,大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当然,你们的意见也需要考虑,这样吧,为了体现共同致富,利益共享的政策,这个月每人增发五百元效益奖,其余的年终再酌情安排。”这便是正宗的摆平。对小张而言,领导发话了,自己再坚持也无济于事,众怒难犯,五万元先拿到手,以后有机会远走高飞;对群众而言,领导还是重视大家意见的,算了,咱也想想人家小张不容易,就得了五万,何况没有小张在前头冲,咱五百元奖金和那年终的酌情安排到哪儿有呀?
一场难解的利益纷争就此摆平,还是平均主义灵!还是平均主义高!
13、知足常乐
“终日奔忙为了饥,才能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纱,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被人欺;三品四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歌谣中的主角应是一个不肯向现实低头,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者,但他在中国农耕社会却成了那些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者冷嘲热讽的对象。后者对人生,对金钱抱有的信条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钱不行,钱多了也不行。你跟他们谈及荣华富贵,他们会在满脸的鄙夷不屑之余掰着手指头告诉你:“本城的张老爷过去少年得志,大红大紫。谁知,官场险恶,一不小心得罪了上面的王大人,差点丢了性命,多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现在赋闲在家,还得被人监视,不比咱平民百姓来得自在”。
“前村的李乡绅,富得流油,家中的金银车载斗量,方圆百里之内几人不种他的田,不吃他家的饭?就连省上的刘大人见了他也敬三分,但结果又咋样,也不过前年一场官司就人财两空,门可罗雀。为什么打官司,还不是府里那班人看他有钱,做好了圈套让他钻的呗”。
“还有东乡的孙老爷在外头做官,贪得无厌,什么钱都敢拿,连朝廷拨下来的赈灾款都敢碰,到后来终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那下场也够惨的了,贪心烦恼多呀”!
他们会晃着脑袋唏嘘再三:“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太多有啥用?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人生在世何必为了那富贵的虚名,整天劳形伤神,自讨苦吃,还是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实在啊”!
听听他们的感慨,也蛮有道理,尤其是在那样的环境,那又是怎样的一个环境呀!
一来所有一本万利,无本万利,包赢不输的买卖全都被官府垄断。就算是精明能干的小民也只能发点小财,顶多丰衣足食,要想发大财,做富豪,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微乎其微。想不知足,想不小富即安也没招。
二来生产力水平低下,基本靠天吃饭,全社会可供分配的物质资源很少。平民百姓不知足,不肯小富即安,也就意味着在有限的物质资源分配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这势必与统治阶层的利益发生冲突,统治阶层从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当然会希望平民百姓都满足于自身做奴做婢的现状,满足于每日的粗茶淡饭,能安分守己,顺时听天。所以,知足在中国历来是一种受到鼓励的美德,知足的人容易让上官放心,容易得到上官的信赖,而不知足则代表着野心勃勃、功高震主、危及上司的稳定与安全。
三来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一个村落一座城池就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社会。在这些独立的小社会中,某个家庭能达到小富就令人称羡,就门楣生辉,主人就有成就感,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没有大富、巨富,我小富就是大富、巨富,就是大王也。”
知足之人果真能常乐吗?未必,这里的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足,真正的满足无需通过理性的认知才能获得,而是在欲望、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自然而然的事。饥饿的人一顿酒足饭饱后;疲惫的人好好睡上一觉后;进京赶考的人金榜题名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无需自己对自己讲我应该满足了,才会满足。
因而,知足常乐大多是聊以自慰的话和劝人的话。自己的追求无法达到,为了求得内心的平衡,回过头来看看,不如我的人大有人在,于是叹口气:“算了跟他们相比,我还算可以,应该知足了”。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不满于现状,而又无可奈何,便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好啦,别不知足,你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多少人巴望着还得不到呢?”
知足常乐的足是比上不足的足,这种足是低标准的足,低层次的足,象钱够用就行,够吃够喝就行,有个地方混混就行等。这样的足或许能让头脑简单的人真的满足,而且从此快乐起来,但决不能使志存高远者满足。如果硬要讲志存高远者也会知足常乐的话,那么他们的知足只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宁,人身的安全不得已而知足。于其说是知足常乐,倒不如说是知足常安,知足了,激流勇退了,方能保住有限的荣华富贵。否则,不要说高远的志向实现不了,就连身家性命也成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看到他的元勋们,功成名就后仍不知足,还不赶紧全身而退,便干脆跟他们把话挑明:“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日饮酒相欢,以终无年,君臣之间而无嫌猜,不亦善乎?”幸好他的元勋们也是些一点就通的人,都晓得知足常安的道理,不象朱元璋的穷哥们那样拎不清,不知足。因而,赵匡胤才得以留给后人“杯酒释兵权”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