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说:“一个人如果要有所成就,一半靠本事,一半靠机会。”很多刚刚初涉商海的人,或者是那些在商海中被大浪卷走的人们,总是在抱怨着商场的残酷,商机的难觅。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他们之所以迷茫或者是失败的案例,就会发现他们的失误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失败的原因几乎都是在于经验的缺乏、稚嫩等,而造成的不善于把握商场中难得一见的机遇的结果。
机遇爱流浪,仔细找找将它截住
做生意跟带兵打仗的道理差不多,除随机应变之外,还要从变化中找出机缘来,那才是一等一的本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段千古佳句最能形容商场中商人对于机遇的寻找。在商场中,机遇并不是如天上的星星那般明亮地挂在那里等着人们来采摘的,相反,它总是四处躲闪着。因此,那些专心致志、一直不放弃,忙于寻找机遇的商人,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上不会掉馅儿饼”。按照实际情况,这天上并不会真的掉馅儿饼,这句话的意思只是指代机遇的到来。
而机遇,也就是出现在各个领域中的良机。它具有很多人们熟知的特性:一、意外性,它不可确定。二、瞬时性,它稍纵即逝。三、广泛性,它并非失去就没有。根据这些特性,我们可以看出,机遇需要人们仔仔细细,耐耐心心地寻找。人们不能因为它的不明显,快速易逝就放弃寻找,也不能因为它广泛存在就不去寻找。
机遇之所以被大家争抢、寻觅、珍惜,原因就在于它能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创造意想不到的成就,带来多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所以,胡雪岩说,会做生意的人,除了精通取势用势外,还要特别善于发现机会,要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利用机会,要学会把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因为,对于胡雪岩来讲,他是实实在在品尝到机会给自己带来丰硕果实的人,也深深了解发现机遇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
如果说取势靠的是巧劲儿的话,那么乘势则需要实质性的力量。因为这要靠眼光及时发现捕捉机会,再靠手腕手段牢牢抓住机会,最后靠精神和行动把一个个被发现或遇到的机会,改变成一道道通往财源滚滚大道的小径。
胡雪岩刚开始做生丝生意的时候,刚好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工业生产大发展的时期。当时西方因为大力生产丝绸纺织需要大幅增加原料。于是,洋人就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蚕丝。因此,对那时候的市场来讲无论是做内贸,还是销“洋庄”,都能赚大钱。而胡雪岩做上这生丝生意,还确实有些偶然的因素,换句话说,他是偶然发现这个机会的。
大家都知道,胡雪岩的患难朋友王有龄得到海运局坐办的官缺时,上任伊始就遇到了解运漕米的麻烦。当时还是王有龄请胡雪岩帮助自己渡过的难关,但通过这件事却使胡雪岩有了一个奔走于杭州与上海之间的机会。那个时候胡雪岩为了解决押运漕米的问题奔走于杭州上海之间,雇请的是“阿珠姑娘”她们家的船。
巧合的是,阿珠娘恰好懂一些蚕丝生意,这无意中让胡雪岩有了一个非常方便的请教机会。众所周知,在解决漕粮解运问题的过程中,胡雪岩又逮到了与漕帮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并且还结识了十分熟悉洋场生意门道的古应春。这些因素纠结在一起,给胡雪岩从事生丝生意提供了背景。
但是对胡雪岩来说,最大的机会是好友加靠山王有龄调任湖州知府。湖州是蚕丝的主要产地,因此,前面因素的铺垫加上这个巨大的有利条件,使胡雪岩这个完全不懂蚕丝生意的门外汉发现了“做生丝生意”这个门道,稍加运作也就顺利地做起了蚕丝生意,进而之后又销起“洋庄”,做起了蚕丝“外贸”。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个“巧合”,但如果不是胡雪岩有一双善于发现机遇的眼睛,一般人很难将它们串联起来变成一个大的机遇。
这可以用一个明显的反证予以证明。信和钱庄的张胖子,那个时候也刚好与胡雪岩同行于杭州、上海之间,他甚至比胡雪岩还要熟悉江浙一带的蚕丝经营营生。并且当时的信和钱庄是杭州城里最大的钱庄之一。论资本他比胡雪岩要雄厚得多,论财力后盾,胡雪岩肯定比不过,但张胖子就没有发现这个机会,没有想到去做这一注定能发大财的生意。
再由经营上来看,胡雪岩学习经营蚕丝生意,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经验的丰富,还是实力的雄厚上,他都不如早已经作为丝商巨头的庞二。但胡雪岩一上手这项生意,就能马上发现机会想到联合同业从而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枉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生丝“洋庄”,却没有想到这样做大生丝生意。
所以,胡雪岩成功了,张胖子、庞二顶多只能算作小打小闹的商人。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任何情况下,都要求人们必须要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机遇的眼睛。只有在这双眼睛的捕捉下,才能发现机遇,看到潜藏的商机,从而取得成功,甚至做出一番不朽的业绩。
还有一次,胡雪岩把从湖州收来的新丝运到上海,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急着出手。虽然当时的情况很不乐观:他的钱庄才开业不久,没有多少资金用来周转,急需资金。但是在对现况分析和对市场了解后,他发现了一个机会,便顶住压力,把这批货囤积了起来。
其实,胡雪岩没有立即将这批生丝脱手求得现金救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洋商开出的价位让他觉得不理想;而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一个,他认为自己要联合同行控制生丝市场的条件还没有成熟。因为那时胡雪岩运到上海的生丝数量还很少,根本不具备与洋商讨价还价的实力,要获得同洋商抗衡的机会,他必须联合同行,袭断生丝收购。
用胡雪岩自己的话说“事缓则圆,不必急在一时”。在囤积生丝的那段时间里,他一方面请刚结识的上海朋友古应春加紧和洋商谈判,另一方面派他姨太太的叔叔拉拢上海的丝商大户,以便联络更多的同行形成垄断。同时,善于做生意,灵活运用商机的他则利用空闲时间,帮漕帮调解了纠纷,还撮合了古应春与七姑奶奶的婚事,更乘机做了一桩军火生意。
到第二年年初,奔走了一年时间的胡雪岩已经与上海丝商大户几乎达成了一致,散户控制也已见成效,洋商开价已经开始有所松动。这表明胡雪岩发现的那个机会已经在起初步作用了,但是他还是不急于将自己的生丝出手。这里倒是有些商人做生意的技巧在里面,但更多的是胡雪岩希望在等待中寻找更加合适的机会,一举扭转洋商控制开价的垄断局面。
就这样,胡雪岩为了那个他看好的最佳机会等了一年,直到第二年新丝快要上市的时候终于给他逮到了那个寻觅了很久的机会。朝廷因为制度改革,决定设立内地海关,增加茧捐。洋人因为情势所迫不得不低头,于是终于开出了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胡雪岩终于等到了他苦苦寻觅的机会,除了净赚十八万两银子外,还扭转了价格上的被动局势。
可见,很多时候,机会虽然要善于发现,却也要有寻觅的耐心。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稀奇玩意儿,在寻觅它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耐心,要仔细,切忌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更好的机遇才会被我们把握。
没有?那就将它创造出来
机遇是靠双手捧、脑子想出来的。
曾经,有人说过“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仔细分析观察各个领域的优秀人物,我们就能发现: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顶尖的角色,大多是因为他们勇于面对风险,敢于创造机遇。然后借着创造出的机遇,他们奋力向前,终于获得了成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它最能体现创造机遇的必然性,“路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果把这句话换个词就可以变为“世上本没有机遇,创造它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是靠着人们一步步走出来的,机遇也是。它原本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是抽象的事物,但由于它创造出的实际太美好、太让人向往了,于是它才成为了实际的东西而被人们追逐。
客观地讲,机遇并不是什么难求的东西,创造起来也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难。只是在创造它的时候,人们需要有一对眼观四方的眼睛,一双耳听八方的耳朵,还有一个清醒能客观理智分析问题的大脑而已。
胡雪岩之所以能不断地给自己人生、生意创造机遇,关键就在于他十分重视对商机的把握。他在明白机遇重要性的同时,也知道信息、理智对于创造机遇必不可少。所以平时他对于信息就很关注,看问题也常常要经过大脑的分析、思考。因此,他才会一次次创造机遇、把握机遇,并最终与成功拥抱在一起。
经过胡雪岩数年的苦心经营,阜康钱庄已经慢慢跻身于同行之首,银钱业务往来更是超过了任何一家钱庄。某年冬天,杭州城天寒地冻,北风凛冽,阜康钱庄和往常一样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东家胡雪岩闲来无事,坐在太师椅上看着店里的营生。这时,一位顾客走进来递给伙计一张银票,声言要支取现银。伙计接过银票,刚开始愣了一刻,随即满脸堆笑,将顾客请进了厅堂里落座,并沏了一杯上等毛峰。耳聪眼明的胡雪岩见状,知道这个顾客要办的事情肯定非同寻常,于是关切地上前询问伙计。原来顾客要支取5万两现银。
胡雪岩是久跑江湖的人,他看到那名顾客行色匆匆又风尘仆仆,料想必定是远道而来。而又一次性提取这么多的现银肯定有什么特别之处。于是他有心试探一下这位客人的底细。就右手端着茶碗,三指并拢,大拇指翘起,做出青帮询问的暗号。来客见状,知道是自家兄弟,就敏捷地回了暗号。
之后,胡雪岩了解到这个人叫高老三,是苏南青帮“同福会”的管家,专司钱财往来。这次到杭州取这么多银子,是为了一桩“给弟兄们做安家费”的急事。胡雪岩了解青帮的规矩:只有在青帮弟兄需要流血拼命的时候,才给弟兄的眷属发放安家费,以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甘心赴死。于是打探缘由。高老三告诉他:“安福会将替太平军护送一批军火从上海到金陵,途中官军重重设防,难免有冲突,所以会里选了百多位敢死的弟兄,去完成任务。”
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高老三走后,胡雪岩就开始在心里反复掂量着这条有价值的信息。他分析当时的情况:太平军和清军对峙多年,军火早已匮乏,所以才会请青帮替自己护送军火。
而太平军在上海购置军火,必然就会与洋人洽商,因为军火买卖向来利润惊人,回扣不菲。显然,刚从高老三这里听到的消息,对于十分垂涎军火生意,却一直苦于无处着手的胡雪岩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令胡雪岩苦恼的是自己入这行并没有门道。
但只过了不久,他就找到了搭上军火生意这趟车的办法,为自己创造出挤进去的机遇。
首先,他立刻赶到了王有龄府宅商议。没想到巧合的是,王有龄听完他述说后高兴地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刚才抚台黄大人召见我,商议要海运局拨一笔款子购置500条毛瑟枪加强浙江绿营军的装备,我正愁差谁去经办,你若有兴趣,可应承下来。”
胡雪岩是商人,本着商人重利的心理,他心算了一下,毛瑟枪每支50两银子,500支需25000两银子,回扣一分以上,那么至少也可获得3000两银子的收入,这可谓是一笔好买卖。于是当下立刻应允,并请王有龄开了一张预备到上海花费的3万两银子的官票。然后火速收拾行装,只雇了一只小火轮,就连夜奔赴上海。
而胡雪岩之所以如此匆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他深谙商场如战场,时间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道理。另一方面,这是他刚开始起步做军火生意,得抓紧时间给自己挤进这行业创造一个机会。
因此,当胡雪岩来到上海的时候,马上想办法求见了上海青帮的首领廖化生,并向他说明了来意。廖化生在听说和胡雪岩合力做生意,还可以得三分利润后,当下就同意和他合作,还接受了胡雪岩索要他帮中一个兄弟相陪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