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20087200000072

第72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原文】

民①不畏威,则大威②至。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⑤。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⑧取此⑨。

【注释】

①民:老百姓。

②威:威势。

③狎:逼迫,封闭,排挤;开闸门。

④厌:通“压”,压迫,引申为阻塞。

⑤厌:讨厌。

⑥见:同“现”;显露,表现。

⑦贵:抬高,吹捧。

⑧彼:指自见、自贵。

⑨此:指自知、自爱。

【译文】

当老百姓不惧怕你的威势时,那么你已经有了很大的威势。不要排挤他们的居住场所,不要阻塞他们的谋生道路。只有你不压迫老百姓,老百姓才不会讨厌你。因此,“圣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现,但求自爱而不自我抬高。所以要去掉自我表现、自我抬高的陋习,提倡“自知”、“自爱”的作风。

【延伸阅读】

老子长期与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打交道,比较了解普通百姓的疾苦,对大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和专横跋扈十分反感,并看出这正是导致奴隶主阶级灭亡的催化剂。但老子并不希望这一切发生,所以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理解、关怀、爱护人民群众的观点,要统治者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贪图享受,这样才能保持统治地位的稳固。

《老子》第七十二章的这番话,可以理解为一种统治百姓的权术。统治者要坐稳天下,是很不容易的,没有权术不行。统治权术,说到底是一种驭人之术,需要恩威并施、刚柔相济。无论多么高明的统治者如果他只用一种方法治理国家,那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且还会留下一定的副作用。太严厉了,难免万马齐喑,死气沉沉;太宽厚了,难免人心涣散,约束不住。所以,必须一文一武、一紧一缓、一张一弛、一严一宽,互相搭配,各尽其用。在日常生活中,有“红脸”、“白脸”各种角色;在政治舞台上,也有唱“红脸”和唱“白脸”的分工。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调节社会、政治气氛,以利于统治的巩固。

明代徐祯卿所著《翦胜野闻》中,载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太子的一段对话:

太子见父亲朱元璋时常开杀戒,诛杀功臣,便苦苦相劝。有一天,当他又开口劝谏时,朱元璋一声不吭,命人拿来一根满带荆棘的木杖,扔在地下,要太子去拿。太子显得很为难,觉得没法拿。朱元璋便得意地教训他道:“这根木杖你拿不了吧!?我只要将木杖上的刺修剪干净,你就很容易拿了。我现在杀的人,都是些危险分子。把这些人除掉,传给你一个稳稳当当的江山,这是你的福分啊!”太子却不领情,辩解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言下之意,只要当皇帝的仁慈,做臣民的便自然会忠心耿耿。气得朱元璋怒发冲冠,操起坐着的竹榻向儿子砸去。太子连忙躲闪,于是父子俩你追我逃,在皇宫中闹得不亦乐乎,也顾不得什么体统了。

这个心慈手软的太子,没活到登基就一命呜呼了,所以他始终没有能理解父皇的良苦用心。朱元璋的心情,只有与他处于同一地位的人才能理解。他先唱“红脸”,想让儿子以后唱“白脸”,谋略可谓深远。但他没想到过犹不及,把戏演过了头,弄得人心惶惶,儿子也过早地去世了。他将皇位传给长孙时,南京朝中早已没有了“带刺”的人才,所以当燕王朱棣兴兵“靖难”时,也就没有能够抵御的人了。

中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并不是绝无仅有的。

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为政宽宏,但因此也引出了不少潜在的麻烦,但他又不想在晚年突然改换治国风格。所以,他没有传位给与自己风格相似的十四子,而将皇位传给了冷峻老辣的第四子——雍正。他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老像自己那样唱“白脸”,会被刁顽之徒钻政策、法律的空子。让雍正这样善唱“红脸”的角儿上台,便可以拉破面皮,革除旧弊,清理隐患,大刀阔斧地砍掉“荆棘”,不使江山易姓。

由于康熙“白脸”演罢,雍正“红脸”马上粉墨登场,相得益彰,各有声色,为此后乾隆“盛世”拉开了序幕——这便是“白脸”、“红脸”默契配合的政治艺术,也是一手软、一手硬的统治权术。脸谱可以更换,不仅不同的角儿可以用不同的脸谱,就是同一名角儿,只要你有艺术功底,也尽可以今天演杀气腾腾的武净大花脸,明天扮温文尔雅的须生。当帝王的,又何尝不可?

然而,帝王唱“白脸”、“红脸”,毕竟只是玩弄权术,是一种权宜之计,所以一定要与相应的政策配套,既不让奸臣贼子有机可乘,又得让百姓得到实惠,才能使江山长治久安。对待百姓,要像老子所云“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才能不失民心,有稳固的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