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20087200000059

第59章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原文】

治人事①天,莫若啬②。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重④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⑤。无不克,则莫知其极⑥;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⑦,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dǐ)⑧,长生久视⑨之道。

【注释】

①事:侍奉,奉行。

②啬:俭啬,吝惜;引申为积蓄。

③服:通“备”,准备。

④重:多,厚,不断。

⑤克:胜,胜任。

⑥极:最高点,边际,顶点,穷尽。

⑦母:根源,根本,宇宙的本体。

⑧柢:树根向下扎的根须。

⑨久视:长生不老。

【译文】

治理社会和侍奉自然,没有比积蓄力量更重要的了。如要积蓄力量,就该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累“德”。不断地积累“德”,就能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就无法知道它力量的穷尽;无法知道它力量的穷尽,就可取得国家。有了国家的根本,就能永久地维持统治。这就是根深蒂固、长生不老的“道”。

【延伸阅读】

老子以哲学家的深邃眼光,来研究治理社会和侍奉自然的方法。他不去对某一具体的事件作分析,而是从宏观上把握“治人事天”的技巧。他抓住了这种技巧,就是积蓄力量。唯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才能安邦定国,永远处于统治地位。

积累“德”的作用,可能短时期看不到,但它却能体现长远利益。其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食客冯谖的“以钱市义”。

齐国的孟尝君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非常富有,养有许多食客。有一次,门下食客冯谖自告奋勇替孟尝君去他的封邑薛地讨债。冯谖临行前,问孟尝君是否要顺便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觉得好笑,自己家里应有尽有,什么也不缺,这个冯谖不是多此一举吗?于是他便随口敷衍冯谖说:“你看我家里缺什么,就替我买什么吧!”冯谖欣然领命而去。到了薛地,冯谖召集应当还债的百姓,一一查对了他们所欠债务的凭证,然后假托孟尝君之命,将债款悉数赐给这些老百姓,并将一车借据当场焚毁。薛地百姓喜出望外,感恩戴德。

冯谖回去向孟尝君交差,孟尝君问他:“此去薛地,讨债是否顺利?”冯谖回答:“十分顺利,把债务都了结了。”孟尝君问:“那你要回来多少钱?”冯谖说:“我一个子儿也没有带回来,把钱都买了您家里所缺的东西了。”孟尝君好奇地问:“你究竟买了些什么呢,要花去这么多钱?”冯谖回答:“我看您家中珍宝堆积如山,门外肥马满厩,身边美女如云,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唯独缺少‘义’而已。您既然要我看您家里缺什么买什么,所以,我就替您买了‘义’。”孟尝君不以为然地问:“什么是买‘义’?”冯谖就一五一十汇报了此去薛地讨债及烧毁借据的经过。孟尝君听后哭笑不得,又不便发作,以免丢失风度,只是讪讪地说了声:“你去休息吧,先生!”对这件事未置可否,其实心里对他很不满意,对失去这么多钱很是心痛。

一年后,孟尝君失宠于刚即位的齐王,被罢了官,遣返封邑薛地。当时孟尝君真有些心灰意懒,一路上打不起精神来。在他的车马距薛地还有百里之遥时,老百姓已经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在路上迎接他了。这时,孟尝君精神为之一振,心中燃起了重振雄风的希望。同时,他也理解了当初冯谖的良苦用心,其之所以要买“义”,就是为了替自己积“德”,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面对眼前百姓热烈欢迎自己的场面,孟尝君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义’,为我积‘德’,其好处我今天见到了!”

冯谖的所谓“买义”,其实就是收买人心。其主观上是为孟尝君营造一个安全的据点,使他退可守,进可攻;但客观上确实是积了“德”,使穷困百姓免去了沉重的债务,他们当然要拥护孟尝君了。买“义”就是积“德”,积“德”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得到百姓的拥护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冯谖买“义”,是有政治眼光的。孟尝君当时对他擅自烧毁一车借据虽然不悦,但毕竟没有责怪他,说明孟尝君还是很有气度的。在孟尝君有权有势时,有个门客与他夫人私通,孟尝君不仅原谅了他,还举荐并资助他去卫国担任要职。孟尝君没有埋没人才,这也是一种积“德”,所以也得到了回报。后来这个门客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卫君不要攻打齐国,使齐国渡过了一次危难。

老子要人们重视积“德”,其意义往往被人们所疏忽。积“德”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素养,而且还能避免潜在的危险。积“德”应该是经常的行为,下意识的行为;不要矫揉造作,不要虚情假意;没有私心,没有欲念。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进德修行,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意思,若一有贪着,便堕危机。”这番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