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20087200000049

第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原文】

圣人无常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②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③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④,为天下其心浑浑⑤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⑥。

【注释】

①常:固定,不变。

②善:善良,美好,友善。

③德:同“得”,得到,品德。

④歙歙:收敛、拘谨的样子。

⑤浑浑:浑厚博大、无知无欲的样子。

⑥孩之:将他们当婴孩,引申为掩蔽百姓的耳目。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将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想法。对我友善的人,我对他友善;对我不友善的人,我也对他友善,就得到了他的好感。信任我的人,我信任他;不信任我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得到了他的信任。“圣人”统治天下,要表现得拘谨无为;治理天下,要表现得无知无欲。百姓的耳目都注意着“圣人”的一举一动,“圣人”将他们都当小孩看待。

【延伸阅读】

老子推崇“圣人”,因为这是他理想王国中的统治者;老子美化“圣人”,因为这是他理想王国中理想的统治者。老子笔下的“圣人”,不与人争,不与世争,善于统治,而又像一无所能。“圣人”可以使百姓和睦而无欲,像婴儿一样听话,易于操纵。“圣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既有慈爱的本能,又有教诲的责任。

在通常情况下,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你待我好,我待你也友善;你对我凶,我对你也不能客气。投桃报李,是人际交往的一般准则。但老子所标榜的“圣人”却不是这样,无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自己都要友好地对待别人。这是一种“驭人”的智术,能起到以诚感人的目的。这种智术运用得当,能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明代严讷辞相返回故乡海虞,想在城里造一座宅第,地基都已打好,但有一栋民房还夹在宅基地中间做钉子户,不能正式开工。那一户人家是做醉腐乳生意的,房子是世代祖传的产业。主持施工的人提出用高价买他的房子,但那户人家说什么也不答应。主持施工的人气得没办法,只得跑来向严讷汇报。严讷说:“不要心急,我们就先造三面房子好了。”于是,施工就开始了。严讷特意关照,凡是工程队每天要食用的醉腐乳,全都到那户人家去买,而且都是先付款后取货。由于订货太多,那一家夫妻俩每天都忙得加班加点,还是供应不上,只得请人来帮工。后来请的雇工越来越多,腐乳作坊获利越来越大,工具器物也增加了好几倍,家中所积储的米豆也多了,原有的房子显得狭小不够用了。这对夫妻感激严讷以德报怨的善举,心中惭愧当初拒绝搬迁,于是就将房契献给严讷。严讷收过房契,马上替他们置换了一座附近的房宅,比以前宽敞明亮得多。这对夫妻极为满意,迅速搬到新居去了。

一个退休的相爷,不与卖腐乳百姓斤斤计较,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严讷在处理卖醉腐乳这家动迁“钉子户”时,既以德行相感召,又用智术相配合。你想造深宅大院有你的道理,人家想保留祖传宅基也有人家的理由,如果以相爷的势力巧取豪夺,虽然不难达到目的,却会失去仁义,失去民心。你想买人家的房子,或与人家交换房子,应该本着予人方便、于己方便的宗旨,买卖不成,仁义犹在——这是以德行相感召。三面造房围之,是对那座房子志在必得;生意兴隆扩大生产规模,是让屋主势在必迁——这是用智术相配合。明里施恩德,暗中用智术。没有逼迫,让那屋主心甘情愿地搬家、感恩戴德地离去。

那对做醉腐乳生意的夫妻,为什么从坚决不肯搬迁,到主动献上房契?由拒而献、由逆而顺,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换房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换心的过程。严讷以相爷之尊,终于赢得了“小民”之心,高高兴兴地换了房子,双方都觉得交换得值得,是一笔“双赢”的交易。严讷换房成功的关键,是用自己的德惠,既给人家以实利,又给人家以感动。在有心无心、有意无意之间,改变了对方的意向。

由此可见,老子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是很有道理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将群众的合理要求变为现实。反之,如果脱离群众,不知群众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即使你的设想很好,也未必能使群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