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20087200000050

第50章 善摄生者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十有三②;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③之厚。盖闻善摄生④者,陆行不遇兕⑤虎,入军不被⑥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⑦也。

【注释】

①出生入死:出现于世上,入于地下;生死交界点(动态的)。

②十有三:十分有三分。

③生生:追求生存,求生的本能;养生。

④摄生:养生,保命;保持生命。

⑤兕:形似犀牛的独角兽。

⑥被:披,穿、受。

⑦死:致死之处。

【译文】

战争使人们处于生死的交界点。生存有十分之三的可能,死亡有十分之三的可能,竭力追求生存而陷于死亡的可能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由于人们竭力追求生存。曾听说:善于保存自己的人,在陆地行走不用避兕虎,在战场上不必穿铠甲、带武器。兕角触不到他,虎爪碰不到他,兵器伤害不到他。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没有可以致死的地方。

【延伸阅读】

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正是战争不断、烽火四起的时期。诸侯争霸,列国兼并,干戈大动,杀声震天。战争摧毁了原有的纲常秩序,社会在动荡中变革,时代在硝烟中前进。战争勾画出一幅幅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的图景。战争,使生命变得十分脆弱,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大汉,可能在瞬间变成一具具死尸,因而战争在人们心头笼罩着死亡的阴影。战争,使生命变得十分顽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有人能坚持下来,在浴血奋战后有人能依然活着,因而战争成了人们保存自己、逃避死亡的一种游戏。

真有这样的“善摄生者”(善于保存自己的人)吗?《老子》认为是有的。但“善摄生者”并不是铜头铁臂、刀枪不入的人,他也是血肉之躯。在残酷的战争中,死亡的概率十分高。越是贪生怕死、追求生存,越有可能遭到死亡的威胁;越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越有可能躲过死亡的厄运。勇敢和智慧,正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重要条件。

人们为什么追求生存、害怕死亡呢?因为活着是美好的、温馨的,死亡是可怕的、冰冷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真是道出了常人的心态。人们都知道生命的宝贵,所以留恋生、厌恶死,古今中外是一样的。

古希腊人由于眷恋生命,对死亡十分恐惧。《奥德修记》中有这样的描述——阿喀琉斯的鬼魂在阴间对奥德修说:“光荣的奥德修,我已经死了,你何必安慰我呢?我宁愿活在世上作人家的奴隶,侍候一个没有多少财产的主人,那样也比统率所有死人的魂灵要好。”这番话,反映出古希腊人对生与死的鲜明态度。

死人是冷漠的,没了感情,没了生气,所以奥德修说:“我真想拥抱我死去母亲的魂灵;我三次向她跑过去,心想要抱住她,但是三次她都像影子和幻梦一样,从我手中溜走了;这使得我的心里更加痛苦;我对她激动地说道:‘我的妈妈,我很想拥抱你;虽然是在阴间,你为什么不能留下,让我们彼此拥抱,让我们冰冷的悲哀得到安慰呢?你难道是可怕的波瑟丰妮遣来的一个幻影,只来增加我的悲伤痛苦的吗?’”看来生死有别,阴阳相隔,就是这般无情、空虚。

古埃及人的眼中,生命是永恒的,死亡是暂时的。他们把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种转换形式,而这种转换只是宇宙规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死亡是从一个世界走进另一个世界。生的世界光明,死的世界黑暗。与有始无终的死的长眠相比,生的旅程虽然短暂,但却富有意义。

在古埃及的一块碑刻上,有一段墓中的亡妻对丈夫倾述的记录:

我的哥哥,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最最伟大的工匠,别不喝,不吃,不醉,不爱。要欢娱,日夜随心所欲。别让焦虑在心头。人生几何?西方(死者之地)只不过是寂暗之所,居住其中的人忧郁不堪。最荣耀的人像神一样长眠,不能醒转来看看弟兄,不能看顾父母,无妻无子……我只愿汲水而饮,迎着北风站在尼罗河畔。

可见,古埃及人对生存是多么留恋!虽然,活着有痛苦、有挫折,但正因为生活有酸甜苦辣,才有滋有味、丰富多彩。与无声无息、无情无义的死亡相比,生命太宝贵了。

老子要人们避开死亡,寻求生存之策,正是对生命的珍惜、对自然的回报。自然就是“道”,“道”生万物,包括人。重视生命,就是重视“道”。老子说这番话,首先是针对战争中如何保存自己而言,但推而广之,也可运用于向死亡挑战的各个方面,诸如如何战胜病魔、饥饿及各种自然灾害等。一切对人生命构成威胁的东西,人们都要竭力避开它、战胜它,这也是一种人生意义,这也是一种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