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20087200000028

第28章 善行无辙迹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数③,不用筹策④;善闭,无关楗(jiàn)⑤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⑥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⑦。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释】

①辙迹:车轮辗过泥地留下的痕迹。

②瑕谪:缺点,毛病;指说错话。

③数:计算、计量。

④筹策:计数用的竹片、小木棍等物。

⑤关楗:门闩。

⑥绳约:用绳缚东西。

⑦资:借鉴、参考。

【译文】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行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失言;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门闩而又打不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索而又解不开。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所以从不抛弃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从不抛弃物。这就叫作超越一般人的高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却是个糊涂人。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延伸阅读】

老子反复强调顺应自然,这是他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所以能达到目的而不留痕迹;顺自然而言,不别不析,所以能达到目的而没有漏洞。人们有善与不善之分,言行有善与不善之别。“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可以成为不善人的老师,而不善的人也可以成为善人的借鉴。“师”与“资”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组成一个统一体,要求人们从“正”、“反”两方面接受“善”与“不善”的教育。

老子所说的道理,屡被历史所印证。

春秋时代,齐桓公一心想称霸天下,连年用兵,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怎样来解决财政问题呢?他想到的办法,就是增加税收,将国家的经济负担转嫁到老百姓头上。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百姓必然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所以,相国管仲竭力反对制定这一政策。齐桓公问:“征收房屋税行吗?”管仲说:“不行,这样会使已建成的房屋日趋损毁。”齐桓公又问:“如果征收牲畜税呢?”管仲说:“也不行,这样会使百姓滥杀牲畜。”齐桓公再问:“征收人头税总可以吧?”管仲说:“还是不行,这样会使人们隐瞒户口。”齐桓公没好气地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征什么税好呢?”管仲解释道:“光靠征收税来解决财政困难,是难以成功的,因为每种税都会带来副作用。”正当齐桓公要泄气时,管仲提出了“官山海”的方法。所谓“官山海”,指的是管山海。山海管什么呢?当时山主要产铁,海主要产盐。

盐铁的生产,有一定的场地和数量,而且是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管山海,就是管盐铁的专卖。管仲指出,只要实行盐铁专卖,就可解决财政困难。因为谁也少不了盐,“十口之家,十口食盐;百口之家,百口食盐。”至于铁的生产,当时已由块炼转向铸铁,并广泛地应用于铸造农具和砍伐工具。西周时期,盐铁均为私营,国家只征收山海税和关市税,盐铁的赢利大部分为私商所得。管仲提出将这两项商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就是将私商的利益转移到国库之中。这样做,不同于向百姓征收其他的税收,牵涉面不广而获益巨大。

管仲虽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但国家只是控制流通环节,即负责购与销,生产还是由私商负责,也让他们获得一部分利益。这样一来,经营盐铁的私商也不便反对这一政策,而国家的财政收入却大大增加了。

管仲的富国强民政策,为齐桓公称霸天下,打下了坚固的经济基础。

从管仲理财富国的经验可见,《老子》所说的“善行,无辙迹”真是对极了。管仲善于生财、聚财、理财,但却做得心平气和、不露声色。既不增加百姓的负担,也不损害国家的利益。即使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了国有,但还是考虑保护私商的利益,让他们有生产积极性。

每个朝代,都会遇到经济问题。怎样制定经济政策,关系到国计民生及天下兴亡。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善于理财的经济学家,如春秋的管仲、汉代的桑弘羊、三国的诸葛亮、唐代的刘晏、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周忱等,都为经济的发展作过重大的贡献。当然,他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今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