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的思维
20087000000005

第5章 “老板思维”的主体(2)

很多老板虽然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但实际上只是把他们当成一个助手,或者只是当成一个顾问,甚至只是当成一个花瓶。这些职业经理人被排挤在企业的决策圈之外,缺少基本的经营管理权力。

另一方面,很多职业经理人表面上对老板十分顺从,但自恃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骨子里有些瞧不起老板,他们往往无视老板的成功之处,自以为是,把自己定位为老板的师傅而不是互相学习的合作伙伴;很多“空降兵”往往无视“老臣子”的力量,把自己定位为企业的救星而不是努力融入其中;很多职业经理人往往无视所有者权力和经营者权力的划分,认为自己有权主宰企业的一切;很多职业经理人错误地理解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他们认为:“所有者只要坐在家里等着分享利润就行了,如何赚取利润应该全部交给经营者来做。”

正是上面这些错误的认识,使得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的尝试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在中国,至今还没有出现一种成熟的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除上面说的原因之外,还主要是因为中国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妨碍了成熟的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的形成。封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所有权轻使用权。这种思想能够解释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再穷也不愿租房而要买房的现象。二是认为管理就意味着无限控制而非有限控制。这种思想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地方官员总是无视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为自己有权支配管辖范围内的一切人、财、物,把自己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受这两种封建思想的影响,使得职业经理人很难正确处理与老板和股东之间的关系,很难准确地把握自身的职责和权利,很难做到“到位而不越位,用权而不争权。”同时,他们很难安于职守,很难坚持职业生涯规划。随着他们实力的增强,大多数人都不再满足于为他人作嫁了。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不只是职业经理人自己,很多旁观者也有这种思想。大多数职业经理人也许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不自己创业当老板?”在我看来,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问题,我奇怪的是,他们为什么不去问一个屠夫:“你杀猪杀得这么好,为什么不亲自养一头猪来杀呢?”

此外,正是因为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历史还不长,中国的产权制度还不够完善,中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老板们还不敢放心地将必要的经营管理权交给职业经理人。

同时,因为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历史还不长,而职业经理人又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造成现有职业经理人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名不副实的现象还很突出。

不只职业经理人需要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老板也需要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

老板们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企业会按照创业阶段、管理规范化阶段、扩充阶段、管理再升级阶段等几个阶段来发展。当然,绝大部分企业都无法完整地经历这四个阶段,它们往往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半路就夭折了。

一般来说,在创业阶段,老板都会身兼多职,除了是老板,还是厂长、主管甚至是员工。这时候企业更多地是依赖于生产技术或者市场,对管理的要求不高。此时企业最大的风险是现金流不稳定、市场不稳定。这个阶段对于老板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各种瞬间即逝的机会,获得可观的第一桶金。

在管理规范化阶段,因为企业的规模到了一定程度,规模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内部管理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企业不能再延续过去的管理方式,不得不引入初级的管理技术,主要是量化管理和细化管理技术。在这个阶段,老板处理具体事务的时间相对少了很多,但还兼有很多的厂长和主管职能。这个阶段,企业最大的风险是引进的管理技术或管理人才不适应企业的需要,管理规范化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个阶段对于老板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应公司规模的变化,及时转变思路和工作习惯,以身作则地带领公司走向规范化管理。

在扩充阶段,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力,管理力量也增强了,原有产业市场扩展空间越来越小了。企业为扩充势力、分散风险,开始以并购等方式快速扩充企业规模,或者兼并同业公司,或者向其它可与现有产业产生合力互补的方向多元化,或者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多元化,或者采用混合型多元化。这个阶段,老板基本上只是处理公司的高端业务。在这个阶段,公司最大的风险就是投资失败。这个阶段对于老板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并在把握投资机会和坚持谨慎原则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

在管理的再升级阶段,企业已经完全成了一家极具影响力的公司。在这个阶段,企业最大的风险是机制风险,企业需要有一套既比较固定而又不失灵活的完善的企业运行机制,既能保持公司稳定发展,又能保证公司能够与时俱进,还要能够保证公司不受领导人变化等突发性因素的影响。这个阶段对于老板来说,最重要的是淡化个人对公司的影响,并勇于判断是否应该退居二线,成为专职的资本所有者。

“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定义比较容易把握,但“企业家”的定义相对来说就有些含混不清了。本来,只有那些在某个领域有专门造诣并发挥重大作用的人才有资格成名称“家”。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把那些能够完全操控某家企业的人称为“企业家”,特别是指那些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老板。什么是“企业家”?在理论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较早地定义了“企业家”,他认为企业家是“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的一群人。除此之外,理论界更多的是从企业家所具有的精神来定义企业家,多数人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冒险、合作、敬业、执着、诚信。

我认为,最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可以称为“企业家”:

一、具有提高各种资源利用效率并增进社会财富的基本素质;

二、具有掌控调度一定规模的资源的权力;

三、把通过企业这个平台为社会创造财富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

作为企业家,必须具有提高各种资源利用效率并增进社会财富的基本素质。远大公司总裁张跃先生将企业家素质概括为:“一高、二强、三多、四稳。”一高是指境界高;二强是指欲望强、耐力强;三多是指多才、多艺、多兴趣;四稳是指原则稳固、方向稳当、作风稳健、情绪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家精神里有合作、诚信等精神,张跃先生也说企业家的境界要高。但是,我们也知道,商场如战场,企业家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时作出一些适应性的选择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企业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并不总是光明磊落,在与某些竞争对手斗争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表现;企业家并不总是以最有效率的“老板思维”来处理业务,有时也会以无效率的政治思维来处理一些“关系”;企业家并不总是单纯地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获取利润,有时也会通过法律法规所允许的一些垄断行为来获取超额利润;企业家并不总是进行常规投资,有时也会有一些功利性的投机行为。上面这些行为以及其它一些类似的行为,是商场中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适应性地选择这些行为,是企业家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的素质。当然,企业家的这些行为与普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这种行为有所不同。企业家选择这些行为一般都是临时性的而不是经常性的,是适应性的而不是自发性的。

作为企业家,还必须具有掌控调度一定规模的资源的权力。要成为一名企业家,那么他首先必须成为一名“老板”,或者是享有足够权力的职业经理人。企业家并不贪恋权势,而只是将之作为达到自己崇高目的的必要手段。人人都希望掌控更多的资源,但不同的人掌控资源的目的不同。有些人利用资源是用来满足个人私欲,有些人利用资源是用来增进社会财富。企业家因为他所具备的素质,能够比一般人更能有效地利用资源,能够比一般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因而将更多的财富供他们支配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