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全书
20086900000027

第27章 成事(2)

鸿门宴上,谋士范增多次使眼色示意项羽杀死刘邦,又举所佩带的玉作杀状以示意项羽,意思是要项羽早下决定,杀了刘邦,以绝后患。但范增连作三次,项羽也没有一点反应,还跟刘邦有说有笑,称兄道弟。此时,范增实在是坐不住了,便起身来到外面对项庄说:“项羽为人有妇人之心,不忍亲自下手。你进去向刘邦敬酒,敬完酒便请求在座前舞剑,然后就趁舞剑之便,杀了刘邦。如果失败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会被他杀尽九族。”

项庄于是入帐向刘邦敬酒。敬完酒便对项羽说:“君主和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可供娱乐,请准卑将表演剑舞,用以娱乐嘉宾。”项羽说:“好!”项庄于是拔剑起舞,项伯看出项庄的用意,也拔剑起舞,在二人同时舞剑的时候,项伯不断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才没有机会刺杀刘邦。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有勇无谋,鸿门宴上坐失良机,结果,让刘邦逃脱。刘邦有机会壮大自己的力量,逼得项羽乌江自刎,从而顺利地建立了西汉政权。

项羽的失败在于政治上的幼稚,缺少谋略和“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狠劲,所以一败涂地。但是项羽重情重义,虽然失败仍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从此说起。刘邦是成功者,但不是英雄;项羽是英雄,但不是成功者。

项羽惨遭失败的事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该做出决定的时候就要果断地做决定。

16世纪日本江户幕府时期,军阀德川家康与武田信玄之间发生火拼。武田信玄连连得胜,德川的军队被打得丢盔弃甲,溃退至滨松城口,武田信玄一路追击,准备歼灭敌军于滨松城内。当武田兵临城下,只见滨松城内城门大开,火光通明,一片安宁祥和。武田信玄是当时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深谙中国的《孙子兵法》,他一看便知德川在摆空城计,便想立即冲进城去。但转念一想,德川是知道我能识破空城计的,他敢如此安排,其中必然有诈,我必须慎重从事。于是武田不敢贸然攻城,把军队安扎在城外。此时,德川的3000后备部队也已接近滨松,武田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认为城内必有众多伏兵,因此始终没敢攻进城去。不久,武田因劳累过度,加之露宿郊野,得肺病而死。

其实,德川家康确实是在摆空城计。他深知武田信玄熟读兵书,但这些书读得太多了,反而会智者多虑,谨慎有余;另外,武田为了保全已经取得的胜利,也不会轻举妄动,德川正是利用了对手的这种心理,才化险为夷。

武田信玄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谨慎过度,考虑事情太周到,反而犹豫不决,无所适从。这也给后人一个启示:凡事看准了就大胆去行动,不要瞻前顾后,让机会白白错过了。

在危急的情境之下,就应当果断,“该出手时就出手”,敢于冒必要的风险,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如果这时还犹犹豫豫、畏缩不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获得成功的最有力的办法,就是果敢地抓住一切有利的条件,迅速做出合理的分析,制定详尽、周密的计划,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付诸行动,而且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能再犹豫不决。

第四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①,不谋②其政。

【注释】

①位:职位。

②谋:谋划,考虑。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延伸阅读】

孔子所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有僭越之嫌,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

有一回,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有多少诉讼案件?”周勃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天下一年收支多少?”周勃被汉武帝问得乱了方寸,吓得冷汗直流。

汉文帝回过头问左丞相陈平。陈平答说:“每件事都有主管官员。如果问司法案件,找廷尉;问钱粮,找治粟内史。”文帝不太高兴,质问陈平:“如果各有官员负责,那么你这丞相要管什么呢?”陈平回答:“管大臣啊!”

陈平答得爽快:“身为宰相,不该样样琐事都管,宰相的责任是辅佐皇帝,协调管理各部门官员,使他们发挥所长,尽其本分。”文帝很满意陈平的说辞,而周勃相形见绌,自知不如,不久便退职,陈平成为唯一的丞相。

孔子说“谋政”的前提是要有位子。对于一个组织或者机构,你没有一个位子,就没有资格进入操作状态。不在其位,谋其政对于很多领导来说是一件忌讳事,对于下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一种约束,便于单位的管理。有的时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明智之举,是保身之道!

不过,尽管孔子的这句话对维护春秋末年的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于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辩证地理解,这句话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首先,在其位,就一定谋其政吗?在其位,谋其政是对那些有责任心的人而言,对于没有责任心的人却不具有任何约束力。在其位不谋其政者,虽是他的管辖范围,但却不尽心尽力,只享受着这个职位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昏君。秦二世昏庸无能,在其位却不关心国家大事。陈胜吴广虽然是地位低微的平民,但却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不管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类的发展,“犯上作乱”的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其次,“位”容易限制住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人们奉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原则,做起事来就会消极。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只做好分内的事情,虽然可以让自己不触及一些忌讳,但也让自己失去了向上升的机会。你可以不去参与职位以外的事情,但是不可以停止思考。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够抓住机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一种被动的态度。

最后,“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自然是能者拥之,平者让之,庸者下之。两千多年前的陈胜吴广起义时就豪迈地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拿破仑也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管自己处于何种境况,都不能失去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比如在很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常涌入大量的人才,他们来到大城市怀揣着梦想,为自己的将来打拼。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在位者要想保住自己的位置,不在位者要想谋得更高的位置,都需要付出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超越自我,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力。

不越权,不越位,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位置,不了解自己职位以外的情况,就如同隔行如隔山,就算给你说话的机会也很难有深刻的认识,反而添乱。所以,你还不如归其位,安守本分为好。而那些自认为有本事的人,也不要急于表现自己,就算你真的很有能力,也会让人觉得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聪明的做法是能够为自己挑选时机,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冒失鬼、愣头青。总之,人们应该灵活地运用孔子的这句训诫。

第五节放于利而行多怨

【原文】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

【注释】

①放:开展、放任。

②怨:招致怨恨。

【译文】

孔子说:“做任何事情,只是为了牟利,就会招致很多人的怨恨。”

【延伸阅读】

孔子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要求人要能够省己迁善。省己迁善的内容之一就是不能够有贪心。妄取邪求,贪得无厌是贪;吝惜财物,强取豪夺是贪;聚敛财富,唯利是图叫贪;广求奇珍异宝,见到中意的东西就要弄到手占为己有也叫贪。贪心不除,难以论道。贪由心起,戒贪当戒心,戒心就是要修心。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很贪婪的老太婆靠卖松花蛋过日子,她的生意做得很红火,每天都能赚取很多的钱。后来老太婆动心眼了:我要是把鸭蛋都换小,不就可以降低成本了吗?这样不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于是她把大鸭蛋换成了较小的鸡蛋,外面糊上厚厚的泥。没想到,她的松花蛋依然很受欢迎,照样卖得火。老太婆尝到“甜头”了,又把鸡蛋换成了芋头——还是卖得火。当老太婆高高兴兴地点着手里的钞票,陶醉于自己的“聪明”时,她的头上突然下起了“雹雨”,一块块鹅卵石劈头盖脸都砸向了她。

这是个寓言故事。可实际生活中,像这个老太婆一样为赚钱而昏了头的人,不是大有人在吗?对这些人,孔子早就提出过警告:“放于利而行,多怨。”单纯基于赚钱牟利的欲望去行动,必然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孔子所反对的就是“放于利而行”,就是将追求“利”的程度无限扩大化,以至于用“利”来衡量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因为这恰恰违反了他一直追求的“义”。如果人们都“放于利而行”,而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是有限的,这势必引起人们之间的争夺,得到满足的人会高兴,得不到满足的人就会有怨恨,发展到最后,就不再是争夺了,而会成为争战。

当你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钱,那你肯定会招致很多人的怨恨,当你不正当的谋取钱财的行为触犯了公众的道德准则,你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公众的蔑视;当行为更进一步,触犯国家法律了,等待你的只能是法律的严惩。所以说,我们应该从小处,从小事杜绝有可能犯法的行为,不做那种为了赚钱,六亲不认、礼义廉耻不顾的事。

怎样才能做事赚钱两不误,还能博得大家的好感呢?其实很简单,做生意要想挣大钱,必须有大德。在商业生涯中,牢记“最重要的是人品”这句箴言,但凡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他们做生意,往往都不是只从利益角度出发,他们会兼顾多方面。他们可以为了诚信、道义,放弃自己的利益。

提起商人,最多的一句话是“唯利是图”。唯利是图并没有什么错。商业的目的是谋取最大的利润。唯利是图是一种本能,但不能不择手段,要正道取财。

来看看华人首富李嘉诚为什么要对商业伙伴坦诚磊落。

香港《文汇报》曾对李嘉诚做过一次专访,主持人问道:“俗话说,商场中的竞争对手犹如战场上的敌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您的竞争对手还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如果生意跑来找你,就容易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和竞争多年的对手怡和的关系。李嘉诚鼎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击败置地购得中区新地王,并没为此而与凯瑟克结为冤家。每一次战役后,他们都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项目。“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随李嘉诚二十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盘满钵满!”

所以说,想成大事,就不能只顾着赚钱。孔子也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嘉诚就是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榜样。不管是为了诚信,为了道义,还是为了照顾生意中的伙伴,总之,在他的利益取舍之间,时时可以看见孔子的思想智慧闪耀的光芒。人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商场虽然存在竞争,但还是要“欲成就事和为贵”。做生意,就是做人。想把生意做大做好,首先你要学会做人,学会做孔子所提倡的“仁”人。崇尚仁道,不去计较眼前的得失,就能有所得;如果忽视了仁道,抛弃了仁道,违背了仁道,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也许暂时占得了一点蝇头小利,但最终还是会“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说:“若行事能够依仁道,则不论利害得失,己心皆可无怨。”中国人挣钱讲究的是一个“道”字,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做事原则,就是从仁义道德出发,追求正当利润,绝不发不义之财。

第六节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原文】

子夏①为莒父宰,问②政③。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②问:咨询。

③政:为政之道。

【译文】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一个官,一天向孔子咨询为政之道。孔子说:“做事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只贪图眼前的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延伸阅读】

我们常说的“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来自《论语·子路》中孔子的这一句话。意思是说,我们在做事情时需要注意速度问题,做事并非越快越好。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要把握节奏和平衡。

会开车的朋友都知道:当汽车以合理的速度行驶时,完全在我们的控制之中,它是平稳安全的。当速度提高以后,虽然看上去短时间内效率提高了,但是它发生事故的几率也会随着提高,也就是说,它的安全系数降低了。《吕氏春秋》里说:圣人在时机不成熟时,要等待时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缓慢和迟延,而实际上却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