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全书
20086900000026

第26章 成事(1)

第一节苗而不秀秀而不实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②者有矣夫!

【注释】

①秀:庄稼吐穗扬花。

②实:结成果实。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却未能吐穗扬花是有的。吐穗扬花了,却未能凝浆结实是有的。”

【延伸阅读】

播下的种子,有的虽然发芽,但却未能吐穗扬花,而有的虽然能够吐穗扬花,但未能结出果实。孔子用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出果实来比喻人的成长过程。很多人就像是已经发芽的种子,本应该前途无量,但结果却长不壮,枝叶并不茂盛,这就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则是虽然花叶扶疏,但却没有结出果实来。孔子这句话既是警醒人们,也是在激励人们做事要有始有终。

在我们的生活中,“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会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人生不再充满斗志,最后变得不成器,就像是地里花叶扶疏的庄稼,没有结出果实来。读了孔子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呢?年轻时的梦想为什么会不了了之呢!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关于江郎才尽的原因有很多的传说,但都是毫无根据的杜撰。不过,有人认为江淹的才华并不是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真正拥有的,怎么可能被别人夺走呢?所以,江郎才尽必然是自己不够努力的原因。

孔子的意思不外乎是勉励人们认真学习,自强不息,否则,半途而废,功败垂成,落得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实,终究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不论在进德或修业的问题上,人们都应该有始有终,坚持到底。

孟子是战国时代一个有名的辩士,他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更习惯以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

孟子对齐王做事没有恒心,中途多荒废的昏庸行为极为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大王也太不明智了,天底下即便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你让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又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它个十天,它哪还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不在你身边,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没有主见地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孟子还向齐王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也同样无法学好,赢不了。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弈秋的指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两个徒弟是同一个师父教的,一起学的,然而两人的成绩却差别很大。这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不管人们做什么都应该专心,能够坚持住。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人,取得了一些成绩就开始沾沾自喜甚至骄傲自大,从此做事不再专心,不思进取,必然会被淘汰。这就是很多天资聪明的人越来越平庸的原因。他们虽然曾经开过花,可昙花一现,转眼即成过眼云烟,昨日荣耀。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就像种子长出苗之后,农民会稀苗、间苗,把一些长得不好的幼苗拔掉。经过一轮的选择之后,剩下的定苗也不是可以安枕无忧,也有随时被淘汰的可能性。人们的成长环境也是如此!孔子的话就是在提醒人们时刻保持警惕,做事应该专心,有始有终,否则就会落得苗而不秀或者秀而不实的下场。

人们常常感叹命运难以把握,感叹世界变化莫测,但是人们可以尽力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整体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即使自己生存的环境不是很好,也不要茫然失措、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也许你就是一块金子,只是你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价值。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并付出不懈的努力,否则即便你是一个块金子也会逐渐黯然褪色为一块铁,甚至沦落为一粒沙。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主动把自己“安排”到一个较低的位置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虽然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它始终朝着你努力的方向。

孔子的话在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就等于平庸。平庸是人生的悲剧,而你自己就是这出戏的导演。能不能让自己硕果累累,关键在于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都不能阻止你向着梦想前进。

第二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文】

子曰:知①之者不如好②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③之者。

【注释】

①知:知道。

②好:喜好。

③乐:以……为乐。

【译文】

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延伸阅读】

孔子不愧是一个教育家,讲了不少学习的方法。例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讲学习态度的也有很多,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几千年来,这些思想一直在指导人们的学习、立业。

对于古人来说,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通过读书博取功名,走仕途之路。所以,读书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习要有兴趣。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其效果显著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学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清晰,而令人信服。

孔子说的,是在进学、修身、入仕等方面,存在的三种不同的境界,一层更比一层高。第一层是知道;这一境界偏重于理性,对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第二层是喜好:这一境界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就像一位熟识的友人,又如他乡遇故知,油然而生亲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于我,“相交虽融融,物我两相知”。第三层是乐在其中:“乐在其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陶醉,一种自娱自乐式的自我陶醉,从而使你的心与你的爱好达到物我两忘,合二而一的境界。这是一种人生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有了这种状态,身心都会感到很快慰,很自由。如果以这种状态投入工作、学习,那么工作和学习就是乐趣的源泉,效率也会大为提高。如果以这种状态创业,成功的机会就大得多。

孔子的这个观点恰恰揭示了一个人生真谛,那就是:做自己能够乐在其中的事情最容易成功。正由于孔子对自己最喜欢的治学和办学的事业乐在其中,才成就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也是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家,算不上是天才,但他自幼很喜欢医学、读书与观察大自然的景物,欣赏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正是这种天然的兴趣成就了他的人生。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仕途与他无缘。在他22岁那年,再一次名落孙山。李时珍毅然放弃了仕途之路,专心学医,并向父亲表明心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父亲看到儿子在医学方面的志向坚定而远大,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没有过几年,李时珍果然学有所成,在当地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后来,他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编写完成了中国医学辉煌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从李时珍的事例可以看出,成功的前提是对你所从事的事业要有兴趣,也就是说,你对你的事业要做到“乐在其中”。只有这样,你才会比平常人更多的拥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你只是随便选了一个行业,一个工作,而且你对这个行业没有一点兴趣,找的这份工作也只是为了解决饭碗问题,那么,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未必能有所成就。

殷鑫大学刚毕业时对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没有做明确的计划。他的家里不宽裕,可能是受此影响,他找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毕业后的五六年,几乎是每年换一个工作,哪家给的钱多就跳槽去哪家。

他先是在办公室做行政管理,一年后看到同学卖保健品赚了钱,就应聘到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去当推销员。可是没过多久,保健品行业就不景气。这时,同学曾怡拉他去一家营销策划公司做销售,月薪还不错,于是他马上就从原单位跳槽去了新的公司。这回干的时间还算长一些,大约有一年吧,收入是比以前有所增加,但是存折里的钱并不是太多。

后来他又遇到另一位老同学,这位同学让他很羡慕,因为人家开了一家小公司,生意还不错,正需要帮手。于是殷鑫毫不犹豫地又辞去了现有的工作,加盟到了同学的公司。还没到半年,公司经营出现重大失误,不得已他只好去一家保险公司。没过多久,满街上都是卖保险的……

其实,殷鑫做事还是很努力的,但这几年来就是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一事无成。不知道他现在想明白了没有,找就要找能“乐在其中”,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然后坚持下去把它做好,做不到这样,注定会一无所获。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废寝忘食。

著名小说家路遥曾说:“一个人只有具有宗教般的信仰和初恋般的激情,才能成就某项事业。”是的,这样的人即使不能取得成功,他仍可以享受过程。在他心目中几乎没有“工作”这个概念,因为工作意味着要完成一些硬性规定的任务,可对他而言,时刻都在享受着创造的自由和快感,享受着审美的喜悦和激情,毫无刻板、约束和勉强之感,即使有“工作”的意识,那也是更盛大、更神圣的概念:事业和使命!

第三节再思而后行

【原文】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②可矣。

【注释】

①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春秋时鲁国正卿,谥曰文子。

②斯:是。

【译文】

季文子每件事都考虑多次之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延伸阅读】

前几年,姜戎的《狼图腾》很是火了一阵子,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丛林深处,有一只饥饿的狼出来觅食。茂密的松林遮蔽了狼的视线,它不知道此时猎人布置的陷阱就在附近。这时,狼看到前方似有猎物出现,它太饿了,于是奋力追赶,忽然它脚掌被一个铁圈夹住了。狼想挣脱束缚,但是铁圈把它牢牢地固定在了原地。这时,手拿猎枪的猎人出现了,他一步步向狼逼近,狼似乎感觉嗅到了死亡的气味。看着那黑洞洞的枪口,狼不再犹豫,它用尽全身的力气,咬断了自己的脚掌,奋力挣脱了铁圈,终于逃离了这个危险地带。

如果狼迟点决断的话,也许就要丧命于猎人的枪口之下了。可如果狼早早就把脚掌咬断的话,万一猎人放弃了猎杀它的想法,或者有其他的逃生机会,那牺牲岂不是太大了。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能过早,也不能太晚,时机的把握最重要。一旦失去良机,就无法再挽回了,最终你所付出的代价,也许就是你的生命。

孔子的思想和这个故事的主旨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孔子的思想中,他并不表扬季文子的三思而行的优柔寡断,相反,他认为凡事仔细考虑两次就够了,三思而行可能会失去很多有利的机会。为什么孔子会反对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主要是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经常会产生各种弊病。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任何事情不想一想就行动叫做莽撞,往往会导致后患。但想得太多,瞻前顾后,迟迟做不出决断,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致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被其乱。所以,遇事既要想清楚,有所思考而后行动,又不能优柔寡断。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优柔寡断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秦朝末年,刘邦攻打关中,占领了咸阳。但是刘邦没想到项羽很快也打到了关中,当他听说项羽准备攻来时,十分惊讶,心想,自己目前的实力怎么也不是项羽的对手。于是就请项羽的叔父项伯居中调解,约好时间亲自去向项羽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