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全书
20086900000025

第25章 处世(4)

下面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现代的,另一个是古代的。但都是以中庸精神来回答其他人的问题。

曾有一位老师,带着学生做园艺。有的学生见叶子上有虫,就喷农药杀虫。另一学生说:“你这样做破坏生态平衡,是不对的。”这学生就说:“消灭害虫,有什么不对?”二位争执不下,请老师评判。老师说:“你们说的都对。”这时有一学生问:“老师,一件事总该有个对错,怎么能都说对呢?”老师点点头:“你说的也很对。”

墨子和杨朱要举行一次辩论大会,很多人去围观,唯独子莫无动于衷。学生们问子莫:“老师,你为什么不去辩论会上听一听啊?”

子莫说:“我已经知道了辩论会的结果,为什么非要去听呢?”

学生们问:“老师,墨、杨两家,谁胜谁败?”

子莫说:“没有胜者,也没有败者。杨朱以我为中心,个性又强,哪怕取一毛而利天下的事都不愿去做,这样的人活在世上有什么用呢?墨翟提倡兼相爱,哪怕是丢头舍足而利天下之事也要去做,这样的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意思呢?我主张适中原则,既不像杨朱那样偏右,也不像墨翟那样偏左;物守中道,不偏不倚,有利而作,无利而歇,所以子莫胜。”

这两个故事体现的,都是中庸的思想。

林语堂先生说:

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所以,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清代学者李密庵的一首《半半歌》,以艺术的方式,颂田园,写人伦,叙情趣,论时弊,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开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径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裘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绥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第九节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①,奔而殿②,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③也。

【注释】

①伐:夸耀。

②殿:走在最后。

③进:快跑。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他在军队溃败时走在最后,掩护全军,将进城门,便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走在最后,是我的马不肯快跑。’”

【延伸阅读】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在战败退军的时候,将领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这件事,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论语》所以要把这一段编入其中,目的是要借孟之反的不居功,反映出春秋时代人事纷争之乱的可怕。实际上,人事纷争在任何时代、任何场所都是存在的。坦白地说,在一个地方做事,成绩表现好一点,就可能会引起各方面的嫉妒、排挤;成绩不好呢,又遭人贬斥。当时鲁国也是这样情形,孟之反善于立身自处,所以孔子标榜他“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孟之反不但自己不居功,而且免除了同僚间无谓的妒忌,以免损及国家。古人说:“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这种人即使为国家君王立下大功,也不自居其成,这是一种不平凡的智慧。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将军子发统帅三军攻打下了蔡国。当他凯旋的时候,楚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并赏赐给他土地百顷和最高的爵位。但是子发却坚决不接受这些赏赐。

楚宣王十分奇怪地问道:“将军为什么不接受寡人的赏赐,难道是嫌寡人的赏赐太轻了吗?配不上将军的功勋?”

子发说:“大王,您的赏赐太厚重了,我承受不起啊!”

楚宣王问:“将军有什么顾虑吗?”

子发说:“臣自知功劳太小,不足以担当如此赏赐。”

楚宣王说:“将军连年率军东征西战,屡战屡胜,为我们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的功劳还不够高吗?”

子发说:“如今我们国家,国富民强,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君主您的功劳;行军打仗,发号施令,我们军队还没有到达,敌人就望风而逃,这都是将领们的功劳;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战胜敌人,这是士兵们的功劳。楚国军队屡战屡胜,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没有大家的支持,我又怎么能率领军队屡战屡胜呢?利用大家的功劳为我个人谋取功名富贵,这不是仁人之道。”

楚宣王说:“好啊!”

后来,庄子的弟子听说了这件事,问:“楚宣王用最高的爵位赏赐子发,子发为何不接受呢?”

庄子说:“大功告成而不居,正是因为不居功,才能确保功业永存,这才是为臣之道。你们要记住。”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人生的启示,做臣下的最忌讳自伐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个有九个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为臣下者不以功自居,坚守正道,不独占利益,不自夸,谨慎做事,是免祸保身因宠求荣屡试不爽的法宝。所以,在下者对在上者,切忌以功自居,“无成”才能有成,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思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所以劳功才无法从他身上拿走。如果你居功,那么你的功可以被驳倒;如果你不居功,那么你的功劳,它根本没有提出过,怎么可能被驳倒呢?

因此,我们说,一个人即使不居功,功劳也无法从他的身边溜走,并且他还能得到更多的东西,至少他不会损失什么。

第十节求为可知

【原文】

子曰:君子不患①莫己知②,求为可知也。

【注释】

①患:害怕、担忧。

②莫己知:没有人了解自己。

【译文】

孔子说:“不用担心没有人知道你,应该努力让人们知道你。”

【延伸阅读】

孔子在《卫灵公》篇中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叮咛之意亦可见矣”。意思是孔子反复讲述,不厌其烦,非常重视。在《里仁》里,孔子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要求人们修身要自我反省,提高自己。

虽说《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生言语思想的学生笔记,很有可能有重复之处,但多次出现时,那就只有一种理解,是孔老夫子强调这个话题。可见,孔子对“不患莫己知”的理念的重视。

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和地动仪,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科技水平。但在封建社会,科学创造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反而被看做是“奇技淫巧”“屠龙之技”,是“不务正业”,所以张衡在仕途上不仅没有被提升,还一度被降职。于是一些人嘲笑和攻击他,说他“与世殊技,因孤求是”,以致“执积年不徙”,“去史官五载而复还,非进取之势”。张衡不但不以为憾,还写了题为《应闲》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说道:“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众多),而耻智之不博。”从而有力地对流言蜚语作了回击。

我们立身处世,也应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与自信。

对大多数人来说,自己有才华而没有人赏识还是排在第二位的事,最头痛的问题就是自己缺乏能耐,做自己想做的事常常是力不从心,半途而废。遇到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与其担心不被别人理解,还不如专心提高自己的才能,努力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你的学识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你才能去寻找成功的机会。至于说最后究竟能不能成功,那就要看机遇了。正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当然,在这个寻找机会的过程中,你必须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一丝机会也不放弃,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机会,也要学会给自己创造机会。总之,在有才能的情况下,不懂得把握机会,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当然也就谈不上成功了。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也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只会担心自己才能尚未完全具备,等到自己的才能真正具备了,学问真的达到了,就不会担心自己没有立身之处了。

所谓生死、贫富、成败等等都不是人单独所能决定的,需要外在的形势和机缘。一个人如果一心钻营,倾心于这些自己所不能决定的地方,必然会迷失自己。所以孔子强调做人不怕不出头,就怕没本事,就怕自己的仁德修养还不够。

能力和修养是人能够自己决定、做到并且应该做到的事。做好了这一点,你在这个世界上独到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否则一味地跟在别人或者潮流的后面跑,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坐标,即便有所成绩那也是侥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