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全书
20086900000015

第15章 为人(2)

【延伸阅读】

读《论语》不能不仔细领悟孔子的通权达变的思想,这一思想体现在求仕、事君主、奉父母、待友朋等多个方面,以及政治制度改良、历史人物之评判等领域。研究孔子的通权达变思想,对于正确把握孔子思想的全部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如前文讲述,阳货摆筵宴请士人,孔子吃了个闭门羹。等后来孔子美名远扬,大家都开始敬重他的时候,阳货又厚着脸皮跑过来巴结。

阳货这人架子大,不想低三下四亲自去请孔子,而是想让孔子来拜访他。而孔子根本就不理他这一套。于是,阳货送给孔子一只烤乳猪,根据当时的礼节,大夫送东西给士,如果士没有亲自在家领受,就得回拜还礼。孔子也很聪明,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回拜,这样既守了“礼”,也没得罪阳货。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们俩不巧在路上碰到了。阳货自问自答,要孔子出来做官,其实就是想要利用孔子的名望。孔子如果当面拒绝了,肯定是给阳货难堪,或许还要面临杀身之祸。于是孔子就敷衍了他一句:“好吧,我准备做官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早早离开鲁国了。

我们可以从这件事中得出这样一个启示:做事要有原则,更要灵活,这正是变通之术。同时此事也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通权达变的思想。原则是必须坚持的,但不知变通,刻板地死守原则,就会把原则变成僵化的教条。正如孟子对孔子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从速则速。”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所以,孔子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规定怎么干,也没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合理恰当,就可以干。”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凡事要采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是不违背大原则,先一点后一点,左一点右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可了。这也是“要有原则,更要灵活”变通之术的具体表现。

孔子一生遭遇险境与侮辱,却每次都能死里逃生,并化侮辱为动力,归根到底在于他不死要面子、不死板,是一个极懂得变通的人。

有一次,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十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喝不上。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管肉的来路不明,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是怎么来的,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摆不正不坐,肉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气呀!”

还有传说,孔子当年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时,弟子去向当地富人求食。富人一听是孔子的徒弟在讨饭,就写一“真”字,让他说是什么字。弟子一看说是个真字,可是富人坚持说不对,不给食物。孔子听弟子说完就过去了,说:“直八。”富人连呼:“厉害厉害,果然是大师。”弟子疑惑,明明不是真吗?孔子说,“认真,认真我们就不该讨饭了,现在就是认不得真的时候啊。”

还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云游到了郑国,被当地反对儒学的一个权贵抓住,要求他们立刻离开郑地,并且保证再也不传授儒学,不然杀头。弟子都很为难,只见孔子毫不含糊地当场保证,而后立刻上路。但当他们一离开郑,就马上着手进行讲学事宜。弟子很不理解地问老师:“老师不是教我们讲诚实信用吗?既然已经保证了不再讲学还——”孔子哑然笑了:“请问儒学有没有错?没有,那么郑人的要求就是无理的,对无理之人就应该用无理的办法,那与无理之人的约定就不必认真了。”

孔子讲授儒家学说,不是拘囿于死板的说教而是灵活运用,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子讲究君子之风,以诚信为本。但是在不该讲、没有条件讲的时候他决不死要面子活受罪,可谓达到了高度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绝佳统一。所以他是闪耀两千多年的圣人。

“亚圣”孟子也提倡灵活变通,反对“教条主义”,他说:管理者不能像一般人那样言必信,行必果,要看那样做是否适宜,错了就要改,对的就要坚持。否则情况变化了,就会重犯“尾生之信”的错误了。

古代一个叫尾生的男子与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尾生先到了,在那里等。结果女子没等到,却把洪水等来了。水位越来越高,久久不去。尾生为了不失信于人,便抱着桥柱子继续等,直到最后被活活淹死。

姑且不论那个女子的问题,单就尾生这个人的做法实在是愚钝得可以。这固然倒是守信了,但并不合乎道义,盲目守信颇为不值,死得冤枉。

从古至今,人们就很重视变通,并运用变通的智慧摆脱了各种不利局面,取得了种种成绩。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人处事,如果一味地刚直,一味地疾恶如仇,不仅待不好人,处不好事,自己也将受到伤害。所以,有时候来一点虚与周旋、应付应付也未必就是老于世故、圆滑取巧。关键是要看你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律虚与周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如果我们运用灵活变通的智谋去对付那些不怀好意者,并保全自己,那可就是令人赞赏的事了。

变通之法就像古语所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现实社会是一个变化莫测的社会,如果一个人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势必会落伍,甚而处处碰壁,被社会所淘汰。反之,一个人能够识时务,顺应时事,遇事善于灵活变通,择势而为,那么他一定能够在社会竞争中游刃有余并最终获得成功。

第四节愚不可及

【原文】

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②则知③,邦无道则愚④,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①宁武子:春秋卫大夫宁俞,谥武子。

②道:代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③知:显得聪明。

④愚:假装糊涂。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时就显得很聪明,在国家政治黑暗、政局不稳时就装糊涂。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赶上;他的大智若愚,别人无法赶上。”

【延伸阅读】

孔子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向老子求教,当时老子对他讲:“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珍贵的货物,不轻易示人;君子,品德高尚,而要学会装愚。”老子的意思是告诫人们,如果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而且会使人身败名裂。这是为人处世的法则,我们应该学会去运用。

古时候,很多人有“淡泊”之心,“小隐于山,大隐于市”的归隐、与世无争之心。俗话说:“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因此,大凡真正的隐士,往往隐于闹市街区,以外露的“傻”,来隐其身、隐其心,避其祸,励其志。

春秋时代卫国的大夫宁俞,谥号武,尊称为宁武子。宁武子历经卫文公、卫成公两朝,两个朝代一个政治清明,一个政治混乱,而宁武子都能安然地做卫国大臣。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节,便显得很聪明;在国家昏暗时节,便表现得很愚笨。孔子叹道,宁武子的聪明,别人赶得上;宁武子的愚笨,别人就赶不上了。

今天常用“愚不可及”来批评、挖苦蠢人蠢事,这是词义衍化;在读了《论语》这段话后,我们知道“愚不可及”其实是语带褒义的。孔子这里所说宁武子的“愚”,其实是一种真正的聪明,是大智若愚。个人的聪明才干,在环境好的情况下,可以尽力发挥;可在环境恶劣时,如果聪明过分显露,就可能招来嫉恨、打击。这时把聪明掩藏起来,表现得碌碌无能,就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从而减少外界的阻力,不露声色地做些踏踏实实的事。这是一种智者处世策略,没有一定的修养是难以做到的。

身处不利环境,以“愚”处之,不失为明智之举。但也有许多人不懂得这一处世方法,不看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一味耍弄聪明,结果惹祸上身。杨修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杨修是曹操手下的一位主簿,就是秘书一类的官。杨修这人非常聪明,但不懂得该收敛时需收敛的道理,特别是在曹操这样一个嫉妒心、猜疑心极强的上司手下做事,更需要“守之以愚”。但杨修却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一次,曹操视察一新建的花园,什么也没说,提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活”字,就走了。旁人都不晓得曹操是什么意思,也许有人晓得,却装傻不说而已。杨修却显聪明,说:“门内添‘活’字,是‘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宽了。”于是重造花园门。曹操再去,见门改了,便问是谁猜出了自己的字谜。左右说,是杨修。曹操嘴上夸了几句,心底里却很不舒服。

又有一次,有人送来一盒酥。曹操接下后,便在盒盖上写下“一盒酥”三字,放在桌上。杨修见了,便取过勺子,自己吃了一口,又让别人吃。曹操问杨修,怎么敢动我的奶酪?杨修说:“盒子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岂敢违背丞相的命令?”曹操又夸杨修聪明,心里却又对他添了几分厌恶。

这样的事儿多了,使得曹操越来越不能容忍。后来有次在外征战,形势不利,曹操想退兵,又心不甘,硬挺着。这时执勤官来请示今晚军中口令是什么,曹操正在吃鸡,便随口说道:“就定鸡肋。”口令传下去,杨修便开始整理行装。旁边的人很奇怪,说:“又没下达撤退的命令,你为何收拾行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正在扰像,我看是要撤退了。早做准备,免得到时慌乱。”杨修这一说,其他人也开始做准备了。这事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再也不能容忍小小主簿竟比自己还聪明,便以惑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杀了。

杨修实在是聪明过头了。他在妒忌心极强的曹操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结果把命也送了。孔子说,宁武子“其愚不可及也”,杨修这样的聪明人应当学学宁武子的“愚”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恶劣的环境里表现得“愚”,不是向环境屈服,不是真的浑浑噩噩,更不是改变自己的信念和操守,而是以退为进,以愚守智,不去做无谓的牺牲,是麻痹敌手,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如果从此混日子,苟且偷生,那就真是太愚了!没有信念和操守的支撑,就可能真愚下去。而没有大智慧,也就不能韬光养晦,就可能因不能忍辱负重而遭到恶劣环境的重压,直至被摧垮。

现实生活中,大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是宽松的、清明的,但也难免遇到小环境不好的情况。比如,有的单位人际关系很复杂。这种情况下,你不妨“愚”一些,不去说三道四,不锋芒毕露,不四处树敌,不卷入人际是非中。实在不行,三十六计走为上。

再比如有的单位风气不正,你也不可在未弄清情况的时候就随便议论批评。你尽可以在下面冷静观察。如果真发现了坏人坏事,也不要硬碰硬,小心打草惊蛇,可以通过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渠道举报。借用台湾作家刘墉的一句话:“我不是教你诈”,而是教你在恶劣环境里既坚守正义,又保护自己。

某人,正直,疾恶如仇,对单位里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看不下去,便凭着一腔热血,给上级机关写举报信,落款直署自己姓名,说是男子汉大丈夫,坐不更名,行不改姓。结果这举报的事儿不知怎么搞的,传到了那几个被举报人的耳朵里,他们也知道了是谁举报的,于是开始打击报复他,反给他栽了不少赃。后来虽然上级查清楚了谁是谁非,但他也没少受审查,还弄了一肚子气……

这个朋友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媒体曾经报道过有的举报人,由于锋芒毕露,不能以“愚”来保护自己,结果被坏人整得家破人亡。他们的勇气固然值得称道,但他们不讲究斗争策略的做法,也实在让人惋叹。

以上所说,是在恶劣环境里,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恶势力时,“愚”可以作为一种保护自己、与敌斗争的有效手段。这时的“愚”,其实是装愚,是聪明的表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平日处世做人时,我们也不妨“愚”一点。这个“愚”,是相对于为名利而工于心计、动歪脑子占小便宜以及好炫耀卖弄一类的“聪明”而言的。

做人处世,难得糊涂。人的弱点,就是在为个人的谋划上太聪明,结果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如“愚”一点,糊涂一点,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去总想走歪门邪道,不为名利地位操心劳神,吃点亏也无妨,但求心里安稳。如能做到这样,我们就能减少许多烦恼,就能拥有一个既踏实又快乐的人生。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的话,的确是意味深长的。

第五节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①,其言②而后从之。”

【注释】

①先行:行动在先。

②言:说话。

【译文】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延伸阅读】

做人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要想做一个正直、善良的君子,就更难了。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准则,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事,夸夸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