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全书
20086900000016

第16章 为人(3)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是圣人所不能容忍的。鲁迅先生也曾写文章对这类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把自己业绩超群的事,经常挂在嘴边大吹大擂,或不断地拿它去炫耀,这就嚣张过分,应该有所克制。

很多年轻人,刚走上工作岗位,总希望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才能,结果在工作中处处碰壁。刚走上岗位或换了新工作的人,不应当过早地暴露自己,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会因一点成绩一鸣惊人,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处。如果交给你一项工作,你说:“我保证能够做好!”几乎和说“我不会”一样糟糕,甚至更槽糕。你应当说:“让我试试看。”结果你同样做得很好,可得到的评价会大不相同。

在一所高校里,一个系里有两位成果颇丰的青年教师。一个爱吹嘘自己的成就,逢人便说又发表了几篇文章,学术成就有多高;另一个人几乎总是回避关于这个问题的提问,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不多不怎么样。其实两个人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里都已崭露头角,而后边的那个人的文章更经常成为学术界评议的对象,但他始终不吹嘘炫耀自己。结果,两个人都抱着一摞杂志到系里申报职称,别人却说:“你整天吹嘘自己已发表了多少多少文章,按数目早说远远超过这些了,怎么才这么多。看看人家,平日一声不响,谁能想到他会发表这么多文章呢?”尽管两人数量差不多,但后来还是第二个人先晋升了。

由此可见,成功不是吹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

可是,话说回来,表现拔尖而过分谦虚,也不应该。

当你确实在工作中大有突破,对单位的贡献也是众人公认的,这时候,要求适当的报酬也无不可,借这个机会把自己好好宣传一下,也是应该的。

要既不吹牛也不谦虚过度,表面上看来很简单,其实却不是那么容易掌握好的。因为人们总是很容易偏向某一边的。

小A,女性26岁,外向型性格,话很多,有时多得令人讨厌。她的自我感觉却总是那么良好,只要一开口,就必会自我吹嘘。什么我的朋友是大学教授(其实是讲师)啊,什么某某领导非常器重我啊。久而久之,无论她说什么别人都会打个问号,甚至连她结婚的消息人们也将信将疑,再三证实后才相信。这就是吹牛的恶果。

俗话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贡献多大,归根结底要靠真实情况,吹牛的人不但令人讨厌,而且,“假作真时真亦假”,最后连你的真话都会无人相信的。

小B的情况则和小A相反。他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自小对他教育比较严格。但他就是太谦虚,无论什么事,明明有能力做,也要说:“我不行,我不行。”结果坐失了许多很好的机会。每次评级评奖,总有人想到这位老实人小B,但每次他都推掉了,结果呢,人人都说小B是好人,而他却失去了许多原本应该由他得到的东西。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他显得非常不适应。

人不能过度表现自己,但在该表现的时候就一定不能沉默,而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展示自己才能的时候要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把握住时机。不要逢人就说自己多么有才干,也不要遇事就往后缩,一般情况下,还是谦虚一点好。

二是要注重表现的场合。同事见面、亲友相逢,都不应该自我吹嘘,而工作中自我评定则一点也不要客气。

三要实事求是,不可吹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敷衍夸张。

四是要有气魄。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毫不谦虚,大力争取,但又不必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

第六节谦受益满招损

【原文】

子曰:谦受益,满招损。

【译文】

孔子说:“谦虚地为人处世,能使你获得好处;有了成绩就骄傲自满,就会使你的成绩下滑。”

【延伸阅读】

有人总觉得自己有才干,狂一点儿,傲一点儿,都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古人不是说过吗,大丈夫成大事不拘小节,我既然有才,肯定能成大事,跟那些普通的人,理所应当有所区别,不然怎么能体现我与众不同啊!你们跟随我,或者重用我,就得忍受我的脾气,迁就我,谁让我有本事呢?

孔子的看法跟这种人恰恰相反。孔子说,你再有才能,再完美,但若骄傲自得,对别人鄙吝不恭,也就不值一看了。有才能,却骄傲,不足取;有才能,却吝啬,也不足取。

当年项羽武艺何等了得,却“骄且吝”,要给部下封官了,官印拿在手里,迟迟不肯交与部下。难怪人才都跑刘邦那里去了。韩信要做“假齐王”,刘邦说:大丈夫干吗做假王,要做就做真的!于是封韩信为王。当然,刘邦的大方也是别人提醒的,不过刘邦知错就改,也说明他不那么骄傲。所以,楚汉相争,最终是刘邦胜利了。

曾子曾经说过:“自己才能高,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学识丰富,却向学识不多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的样子;学识很充实,却像学识空虚的样子。别人触犯自己,自己并不与之对抗。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这样做了。”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做个谦虚的人,对自己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国人物当中,曹操最强的对手是刘备。从个人能力上来看,刘备确实是没有多大能耐,曹操的获胜率为八成,而刘备只有两成。曹操顺利扩充势力,而刘备却时沉时浮,举兵二十年后仍无建树。可为什么刘备能成为曹操最强的对手而与之抗衡多年呢?

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拥有一种能弥补个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谦德”。刘备聘请诸葛亮为军师时,不惜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茅屋去请他。当时两个人地位悬殊,刘备虽然在争霸的过程中不顺利,但是也颇有名望。刘备竟然会特地三次造访孔明,以崇敬的态度请求孔明做他的军师,及至在孔明应允之后,又马上将全部作战计划等国家大事都委任于他。这实在是最彻底的谦虚态度以及深切的信赖。

刘备不仅对孔明一人谦虚下士,对其他的弟兄也是同样。当赵云从万军重围中冒着性命救出太子阿斗之后,刘备不但没有欣喜若狂,而是生气地将阿斗扔到地下,感叹地说:“几乎因为你折损了一员大将。”这种举动,又怎能不使部下感动而誓死效忠呢?

刘备临终前曾经留给儿子刘禅一封遗书来训诫他,其中有“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两句。“贤”指聪明,“德”指仁德,德可谓人之所以为人的魅力所在。如果在位者缺少贤德,便无法推动臣下。刘备又说:“你的父亲是一个缺乏贤德的人,你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刘备认为自己没有德,实际上正是他的自谦。

到了晚年刘备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种成就与其说是刘备自己的才智所获致的,不如说是来自部下们的奋斗更恰当。像孔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可以为了刘备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他们之所以这样的忠心耿耿,完全是因为刘备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尤其是“谦德”。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时期另外一位志士的遭遇。

三国时期的祢(mi)衡很有文才,在社会上很有名气,但是,他恃才傲物,除了自己,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可谓是一个狂傲之士。

祢衡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气,而且他的记忆力非常好,有过目不忘的功力,善写文章,长于辩论。但是,他的坏脾气似乎也是天生的,急躁、傲慢、怪诞,动不动就开口骂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

建安初年,汉献帝接受曹操的建议,迁都到了许都(今许昌)。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祢衡从荆州来到文人荟萃的许都。当时许都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当世名士有很多都集中在这里,但自视甚高又不愿同流合污的祢衡一个也看不上眼,于是他就写了一封自荐书,打算毛遂自荐,但是最终苦于没有机会只好作罢。有人劝他结交司空椽陈群和司马朗,他却很刻薄地挖苦说:“我怎么能跟杀猪卖酒的人在一起!”又有人劝他参拜尚书令荀彧(yù)和荡寇将军赵稚长,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去监厨请客。”后来,祢衡终于结交了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位是孔子的后代孔融,另一位是官宦子弟杨修。这三位不仅在才气上相当,在德性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他们不仅谈得来,而且相互吹捧,如孔融称祢衡是“颜回不死”,祢衡称孔融是“仲尼复生”。

之后孔融便把祢衡推荐给曹操,希望曹操能够任用祢衡。谁知祢衡却不领情。他不但托病不见曹操,而且出言不逊,把曹操臭骂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