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全书
20086900000012

第12章 修养(3)

【延伸阅读】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圣贤,也不敢说自己一辈子不犯错。列宁也说过:“只有死人才不会犯错误。”由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加上性格上的弱点,难免时不时会做些傻事、蠢事、错事,甚至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胡适先生说得好,“自古成功在尝试”。而探索、尝试,就不能不犯错误。怕犯错误,就不能“经风雨”,不能“见世面”;“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

知过能改,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改正了才能进步。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君子的过错就好比日蚀和月蚀。有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过错,人人都仰望着。君子光明磊落,决不文过饰非。

那么,在犯错之后,如何才能弥补呢?孔子说:“过则无惮改。”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拥有“过则改之”的美德。

孔子在陈国时,一次陈国大夫陈思败问孔子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回答说:“他(鲁昭公)懂礼。”陈思败没再说什么。等孔子出去以后,陈思败便对孔子的弟子巫马期说:“君子应该是不偏袒任何人的,可孔子为什么要偏袒鲁君呢?鲁君违反同姓不婚的礼制,从与鲁国同姓的吴国娶了位夫人。如果鲁君这也叫懂礼,那谁不懂礼呢。”

巫马期把陈思败的意思转告给了孔子。孔子说道:“我真幸运,假如有错误,人家给指了出来。”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都难保不犯错,更不要说我们普通人了。但是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过则勿惮改”肯定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并取得贞观之治的佳绩,与他善于听取谏言有很大的关系。他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伟人有时也会犯错误,但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从不掩饰错误,而且勇于改正错误。这不但不会损坏他的形象,反而会更赢得人们的尊敬。孔子就是这样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了凡四训》提到改过要有三心:第一要发耻心——知耻能生大勇;第二要发畏心——知畏则诚敬;第三要发勇心——知勇则能振奋。

但是,现实中为什么总会有人知错而不改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为维护自己的所谓面子;二是怕担责任。其实,为了维护面子而坚持错误的人是愚蠢的,他们会因为固执错误而真正丢了面子,付出惨重的代价。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每次都固执地将“泰山”念为“秦山”,有一个好心人就给他指出错误,此人偏不认错,还说:“我们找村子里最有学问的老先生问问。如果是我错,我就请你吃饭;如果他说你错了,你就得请我吃饭。”于是二人找到老先生。老先生听完事情来由,便说:“是念‘秦山’。”那位犯错的人得意极了,白吃了一顿饭。事后,纠错人埋怨老先生:“你明明知道是他的错,为什么不指出呢?”老先生哈哈一笑:“你不过是损失了一顿饭,但他要为他的固执付出一生的代价。”

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仅不承认错误,竟还要把正确的理论扼杀,以此证明自己从没犯错误,这种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到了极端,注定会失败。

还有怕担责任,这的确是个不好过的关口。在这一点上,勇气非常重要。要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哪怕会因此而受到处罚。这样做才会得到人们的原谅和尊敬。如果为逃避责任而避重就轻,只会表现出自己的怯懦、自私和不诚实。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如果我们知道自己错了,何不自己先认错呢?自己谴责自己不比挨人家的批评好受得多吗?不必怕丢面子,也不必怕担责任,如果我们对能自我批评,别人十之八九会对我们予以宽大谅解。

人生决不会由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而黯然失色,却有可能由于掩饰和固守错误而损失惨重。一个人有缺点或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正视、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一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我们需要时时反省自己,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古人有“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之说,韩愈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改过迁善的能力,才可以算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在完整意义上精神健全的人。

第七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①之者乎?子曰:其②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③人。

【注释】

①行:奉行。

②其:大概(只有)。

③施于:强加给。

【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用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只有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延伸阅读】

《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卫灵公》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在《论语·颜渊》里,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孔子将其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得意门生子贡。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心”,又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实际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很多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往往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己所不欲,千方百计施于人”。而之所以会如此,其原因在于凡事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为自己着想,说到底还是一个私字在作怪。

其实,我们还看到,在《论语·公冶长》篇里,子贡自己曾经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意思是我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同时也不希望别人把他的意愿强加给我,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当即孔子就说:“子贡啊,这不是你做到了的。”可这里又要子贡终身这样做。这一方面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确很难做到,就是连孔子的高足之一子贡也如此。

下面来看两个小故事,试着从中体悟点道理。

三国时,吕布起初同刘备很要好,后来发生了矛盾。吕布就让名士袁涣写信去骂刘备,袁涣不屑于干这种差事。吕布几次要求他都无果,恼火起来用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说,再不写就杀了他。袁涣坦然而笑道:“我只听说以德羞人的,没有听说以辱骂折磨人的。如果说刘备是君子,就不会由于将军的辱骂而感到羞耻;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报你,那么辱骂就会落到你头上。而且,我说不准哪一天也会为刘备效力,也会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假若我一离开将军,就来辱骂你,行不行呢?”吕布听了这一通话后,想想就罢休了。

上面说的是吕布不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而碰壁,下面说的故事主角虽然只是一个县令,却是深深领悟这八字真言,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