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20085700000028

第28章 做官先做人,人不立无以做官(3)

曾国藩一直认为,大多数同僚很难相处,因为官场中人与人之间,很难避免纷杂的利益的冲突,因而总不免有人暗使诡计,心生旁心。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胡林翼是个例外。因而,曾国藩很注重与胡林翼的交往,以求“合众之力”取天下。事实证明,曾国藩与胡林翼之间的合作、交往是很成功的,而且意义深远。

胡林翼很谦逊,他虽早取得巡抚之权,但却甘居曾国藩之后,而且事事推曾国藩为首,并多次上奏为曾国藩请命,还通过官文为曾国藩谋得了四川总督一职。此外,胡林翼与官文关系密切,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钱粮,他却将这些都贡献给了曾国藩的湘军。

胡林翼很有军事指挥才能,也很有战略眼光。他对曾国藩的东征大计深表赞同,而且提出自己的一些战略思想,对曾国藩很有帮助。尤其是在后来至关重要的安庆之战上,胡林翼更是功不可没:“湘军围攻安庆,已逾两年,其谋始于胡林翼一人赞画决策,商议于臣及官文,并遍告各统领。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

胡林翼在安庆会战前,曾有独到见解:“用兵之道,全军为上,得地次之。今日战功,破敌为大,复城镇为下。古人围城必四面无敌,又兵法谓‘十则围之’。如果我军困于一隅,贼必以弱者居守,而旁轶横扰,乘我于不及之地,此危道也。”于是,曾国藩对于胡林翼的意见全部予以采纳,然后曾胡二人对安庆会战的兵力部署又进行了多次的调整,终于使湘军所编制的一张巨网,撒向了安庆。尽管此后还有许多波折,但敌方大势已去,胜局已定。

因此,后来湘军攻占了安庆,而胡林翼在武昌病得很严重的时候,曾国藩送去了珍贵的药材。而且,在湘军攻占安庆后,曾国藩并没有独揽其功,而是特意上折为胡林翼请功。就在赏赐胡林翼太子太保衔的第二天,胡林翼在武昌度过了他五十岁生命的最后时刻,魂归西天。

得知胡林翼去世的消息之后,曾国藩悲痛得几乎不能自持,甚至曾一度想随他而去。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几句心中积之已久的话,表达对亡友的缅怀之情:对待国家是一片忠心,对待朋友是一片赤诚之心,苦心维护湘军将领的内部团结,有此三心者,天下还有谁?

曾国藩在去世的前一年,曾和心腹幕僚赵烈文有过一次长谈,其中谈到了成功之道:湘军之所以能战胜太平军,主要是因为湘军将帅很团结,但维护湘军将帅团结的第一人是胡林翼,因为有其相助,所以曾国藩能成就大事,名垂青史。

所以,为官之人,和同僚相处时切记不能吃独食,要主动分别人一杯羹,永远不要自我托大。当自己力所不及时,不妨借梯登高,这样才会得到合作伙伴,有贵人相助,官场上才会如鱼得水。

能屈能伸,方能以屈求伸

能屈能伸者,总得像岸边芦苇,遇风不折,方能笑傲江湖。

中国有句古话劝诫人们:君子之心,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为什么这么说呢?人的一生中很难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有些时候,低头退让是很必要的,然而这样并非都是屈服,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获得成功,即以屈求伸。

曾国藩为官多年,深知做官屈伸之道,曾坦言:“打脱门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这点,值得身在官场中人研究和借鉴。

在一封曾国藩写给弟弟的家信中这样说道:近年来,我做事屡屡受挫,其主要原因是自己急功近利,只知进不知退,得罪了不少人。近日我闲居在家,终有所悟,为人处世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我过去曾自以为很有能力,能屈能伸,可进可退,又时常恃才傲物。

现在我才感受到自己当初是多么的愚蠢。才知道自己没有一点本领,而别人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去学习的。因此我努力改变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不再与人争强斗狠,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

考察曾国藩的一生,他以屈为伸的事例有很多很多。南京攻下时,在慈禧太后管束下的年幼的同治帝,并没有兑现咸丰帝临死之时“克复金陵者王”的承诺,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一等毅勇侯”,此外,同治帝还紧急下诏,要求曾国藩和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朝廷的这一系列举措,很显然无异于是过河拆桥!

曾国藩深知自己有功高震主的危险,决定委曲求全。于是,进南京之后,立即自削兵权、自去利权、斩杀羽翼,以释清廷之疑,终于换回朝廷的信任,同时也换得了曾家后代的平安。

曾国藩经过如此,化被动为主动,将不利自己的因素降到最低,以屈求伸,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

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局面不利于自己时,以退为进,在屈中求伸,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吕后,汉王朝开国皇后,一个和刘邦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女人,很懂谋略、有政治风度的女人,其中一点就表现在她懂得委曲求全的道理,而且做得很好。

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下书羞辱吕后: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意思是说:

我现在乃是一个寂寞的君王,生活在北方草原上,我所擅长的是骑马打仗,部下拥有猛士三十万。我现在来到边境,很想来汉家的腹地一游。听说你的丈夫不久前死去,想必你空闺难受,我们孤男寡女都不快乐,你为何不做我的情人,满足我们双方彼此的需求,岂不乐哉?

冒顿单于无非是借此挑衅。但是,如此明目张胆的侮辱言语让我们平常人都难以忍受,何况对方是一国之母。当时整个朝野一片轰动,有一将领提议要去攻打匈奴王。然而,吕后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虽也心中恼怒,但不会意气用事。考虑到当时国势还弱,休养生息的国策刚刚有所起色,审时度势,真要打起来未必能赢。面对这样的国情国势,吕后只能选择委曲求全。她给单于回了这样一封信:

单于不忘我们这个小地方,赐下信件给我,我们举国上下都诚惶诚恐。单于威猛正在盛年,老妾本应亲身前往侍奉。可惜老妾年逾七十,年老色衰,见单于岂不羞惭。谨献上后宫美女三十名,锦帛十万匹,御用精米八十万斛,美酒百担,请单于笑纳。

就这样,以屈求伸,换来数十年的励精图治,汉朝在一天天壮大,直到汉武帝成功的远征。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

伍子胥一家,遭到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亲和哥哥都为楚平王所杀。然而,当时伍子胥并没有替父兄报仇,而是逃出了楚国。

伍子胥宁愿背负对国不忠、对父不孝的罪名,也不效仿他的哥哥伍尚甘愿成为父亲的陪葬品,就这样他忍着父兄无故被害的耻辱和颠覆楚国的雄心逃亡他国。带着如此强烈的报仇之心,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征服了多个诸侯国,当然包括楚国在内。最终,杀父杀兄之仇终于得以雪恨,当时楚昭王已死,为解心头之恨,他愤怒地鞭打了楚昭王之尸。因此,伍子胥当年没有随父亲俱死,并非不孝,而是以屈求伸,筹划未来报仇大计。

司马迁对他评价很高:“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至此哉?”

司马迁评价伍子胥是大丈夫所为,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司马迁很早就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因此,他立志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写一部与众不同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