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20085700000027

第27章 做官先做人,人不立无以做官(2)

苏格拉底说:“让那些试图改变世界的人先改变自己。”所以,当你处于落魄时,怎么办呢?闭上眼睛,心中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改变自己开始,忍得住落魄。

守得住“诚信”,方能赢得信任

诚信是做人之本,万物之初,延其内里,必能受益。

如今不同行业的“骗子”,越来越多,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被忽视。然而,只有守得住诚信,才能赢得信任,给自己的资本“加码”。

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大力提倡“诚信”。本来诚信是立身之本,如果大力提倡,可窥见一斑,如今社会上确实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

诚信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美德中,“诚信”二字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潜移默化被人们所接受,我们常说抱诚守真,赤诚相待,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等。然而传承至今,却被很多人忽视。

想要久做官,牢稳地做官,必须守得住诚信,这样才能赢得信任,才有完成大事的基础和可能。

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他在同辈士大夫中资质并非最突出,只能说是中等,小时候读书甚至颇为钝拙。但他的修养,性格方面的强势,对自己要求的严格,又是别人所不能及的,这也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曾国藩始终把能诚实地对待别人看作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基本品格,而且他认为只有诚实地对待他人,别人才会以诚实来对待自己。曾国藩从日常交往中总结出了两句话,就是:相见必敬,开口必诚。他还曾总结过人有“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教育子女,还有“八本”,其中一本是,“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曾国藩曾劝诫自己的弟弟曾国荃:

我自信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只是在官场上混迹了多年,自己都跟着学坏了。惹别人笑话,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最近,我努力反思自己,回归本质,力求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弟弟你在外行事,也要踏踏实实,不可投机取巧,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曾国藩常说:“君子之学道也,亦必有所谓基业者。大抵以规模宏大、言辞诚信为本。”

按照他的意思,成就大事要有基业,做人做事也需要基业。

所以,曾国藩对自己要求严格,他的一生都是以诚实、守信来要求自己,同时对于那些诚实的人,总是慷慨相助,一有机会就提拔重用,而对于那些不诚实的人,专靠搞歪门邪道钻营的人,曾国藩也不会手下留情。

曾国藩任国防副部长时,他的两个门生都考取了直隶知县的职位。有一天,这两个学生同时去拜见老师曾国藩。曾国藩问他们什么时候去上任。一个听了马上回答:“正在准备行装,可能还要等几天才能上路。”另一个则为了讨好曾国藩说:“已经雇好了马车,明天早晨就动身。”

第一个说“过几天动身”的学生就是后来成了大名知府的杨毓。在当时,曾国藩觉得杨毓显得奸巧,便怀疑杨毓撒了谎。

可是过了不久,曾国藩就听说杨毓待人诚实,上任后很有政绩。

于是就多次写信给直隶巡抚,称赞杨毓的贤良,并极力举荐杨毓。杨毓因此不断得到提拔,最后担任了大名知府一职。

曾国藩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于自己的子女和子弟,他也同样要求他们做到质朴、忠厚、诚实。要求他们能诚实做人,实在地做事,不投机取巧。在家信中,他说道:“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意思是说,机巧、自满以及心口不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这么做的人是要受到上天的惩罚的。

此外,处理军政时,“血诚”是曾国藩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曾国藩以此领军,上下精诚团结协力同心,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而且,正因为有此精神做支柱,所以他的部将多忠心耿耿,宁死不投降,没有一人背叛过他。反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没有血诚精神,以致相互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军心离散溃乱。其后期连上将韦俊等多人也相继投敌,后更有八王叛杀谭绍光之举,使好端端一座杭州城,不费一刀一枪便拱手让与宿敌,实令亲者痛仇者快而遗恨千古。曾国藩正是以诚取信于兵将,因而他最终取得大成功。

其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诚信的人都会赢得信任,而且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以前,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不像现在一样很多人观光旅游,早年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之所以很多外国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跑了3个多小时才买到。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请他代买十瓶,然而,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开始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只购得4瓶啤酒,尔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不幸的是,返回时摔坏了3瓶。当少年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具体到现代社会,什么是不诚信呢?揽功饰过是不诚信,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不诚信,试图掩饰自己的缺陷、过去经历、学历、家庭背景都是不诚信。纸是包不住火的,或许别人并不说出来,但不会不想,所以一定要守得住诚信。

戒骄戒躁,了却嫉妒

妒者所妒,唯骄唯躁,戒之则少唾弃也。

有很多名言警句比如“胜不骄,败不馁”、“骄兵必败”等,告诫人们,不能轻易骄傲。但是得意忘形的人大有人在,官场上的人也是如此,这样的人容易遭到嫉妒,也会遭到厌恶,所以,要戒骄戒躁。

曾国藩28岁中举入仕,在37岁的时候,就做到了二品,汉人中在清廷中任此重职的仅此一例。再加上他兴办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提倡洋务运动等,成为同治中兴的功臣、晚清重臣。这一生中,曾国藩并没有心高气傲,也没有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一直戒骄戒躁。梁启超评价他“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当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如此这样的人,曾国藩也是唯一一个。

官场上,是非之地。曾国藩一生平步青云,即使政绩赫赫,也从不骄傲自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别人说闲话,遭小人暗算。

所以一直小心翼翼,戒骄戒躁。

曾国藩常说:“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我若有福罢官回家,当与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意思是说:凡是能够使一个家庭繁盛不衰的原因,不是依靠一个人的一时官职和爵位,而是靠一家人长久的勤俭。我如果有福气被免职回家,一定和你们一块儿竭力维持这个家庭。多年的老亲戚旧眷属、贫贱的宗族,都不能怠慢,对待贫苦人要和对待富人一样,当现在门第兴盛的时候,要做好家庭衰败的打算。这样你自然就有应付处境变换的基础了。

曾国藩一生节俭自律,不事奢靡,生活简朴,克己甚严,有时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曾国藩始终保持一介寒士之风。床上铺草席、盖土布,衣服上常有补丁,一只竹藤箱伴他转战多年。

30岁时做了一件青缎马褂,只是每逢喜庆之时穿一次,三十年后依然如新。他身体长期虚弱,年轻时得肺病,常咯血,晚年得心血管病,头晕目眩耳鸣,视力极差,辨字识人都困难。

牛皮癣伴随终身,心情一不好就奇痒难耐,夜不成寐。肝、肾不好,还患有疝气,可谓百病缠身苦不堪言。这种谨慎态度是必要的。

曾国藩认为,成大事者单有志还不行,还要修练自己,最重要的是戒躁戒傲、少言实干。

曾国藩不但要求自己做到谨慎行事,不恃官而骄,对家人要求也是很严格的。

曾国藩深知历史上许多高官没有败在官场上,而败在自己亲人手上的原因。当自己得势了,家里人就倚仗自己的威名与人逞强斗狠,最终招致众怒,而落得个灭门的悲惨下场。

因而,早在道光年间,他就叮嘱家人:与他人发生争执,能忍就忍,哪怕自己吃点亏也不要把事情闹到公堂上去。曾国藩认为到公堂上打官司,一方面有失乡绅的气度,一方面会被地方长官所鄙薄,甚至会被地方长官怀疑为仗势欺人。曾国藩的顾忌并非是多余的,曾国藩虽然自己修养甚高,也洁身自好,但是他的很多亲戚却并非如此。

曾国藩在京任职期间,他的叔父就曾打着他父亲和他的旗号去干预地方公事,曾国藩知道后立即写信予以制止,而且还讲了一番此乃败家误国的道理。最初,他的叔父还很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气愤,骂曾国藩胆小怕事。最后,还是曾国藩的父亲搬出“祖训”来,才使其叔父收敛起来。

曾国藩的四弟曾国潢在地方上也很跋扈,很多人都恨他。对他的行为,曾国藩也略有所知,也常写信告诫弟弟,让他收敛些。

然而曾国潢不但不听,反而要哥哥为他出头撑腰。

1857年曾国藩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期间听得曾国潢在乡间杀人太多,招致众怒,曾国藩几乎恼怒,决定狠狠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好歹的弟弟,好让他收敛一些。一天,曾国藩趁弟弟在床上睡午觉,找来了一个锥子,对着曾国潢的大腿狠狠地刺了下去,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被褥。曾国潢被哥哥的这一举动惊醒,高呼:“残暴!残暴!痛死我了!”曾国藩冷静地问他:“我只用锥子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人家,人家痛不痛?!”

后来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权势也就更大了。曾国藩受传统礼教影响较深,怕的就是他人的嫌疑、闲言和诽谤。所以,一直小心谨慎,他在给曾国荃的一封信中写道:办理公事,绝不多说一句话,不要搞那些走后门的歪门邪道。大凡人官运极盛的时候,他们的子弟经手去办公务也是格外顺手,一唱百和,一呼百应。

但是闲言碎语、一些不好的言论也由此而起,怨恨诽谤也由此而生。所以我们兄弟应在极盛之时预先设想到衰落之时,在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先考虑到衰时百事拂逆之际。弟弟你以后到长沙、去衡州、回湘乡,切记不要干预地方公务,以免惹人口舌。这是我的一片肺腑之言,望弟千万铭记在心。

曾国藩熟读中国历史,而且久居官场,对为官之道参深悟透,积淀出一整套自己的官场绝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宦海沉浮十载,一直戒骄戒躁。他经常告诫自己:“话说的太多,就容易招来祸害;多行不义,就会辱没自己的声名;轻视别人,就会遭受别人更大的轻视;很小心地说话,谨慎做事,就不会为自己招来灾难,这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所以,当同治三年,天京攻破,红旗报捷,曾国藩让官文列于捷报之首,即有“推功”之意。后又裁撤湘军,留存淮军,意义极为明显。不裁湘军,恐权高震主,危及身家。

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由。曾国藩很明白“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所以,懂得“藏锋”之道,戒骄戒躁,低调行事,尤其是得志时,从不得意忘形,骄傲自满,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之道。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可能自认为才分很高,但切记要含而不露,该装傻的时候一定要装得彻底,有了这把保护伞,何愁事业不成功?

有些人一旦得势,就很容易得意忘形,开始飘飘然起来,自以为是,甚至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这样的人,即使现在登高,也离跌重不远了。今朝刚上马,明天就下马,也是可悲的。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适可而止,有所节制,戒骄戒躁。

不吃独食,方能得伙伴

事伙伴如事兄弟,不可取奸。

很多人喜欢“吃独食”,有功自己揽,有过推别人。但是这样的人,往往是“孤家寡人”,没有同伍者,不会有真正的伙伴,也自然而然不会走得太远。

“吃独食”者都有褊狭之心,独占利益,不和别人分享,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也是为官之道中最忌讳的一种。

人生在世,想要成就一番大事,单靠自己,往往显得力量太单薄,很少人能够做到“振臂一呼,响应者云集”。而聪明的人在这时会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越注重与他人的“牵手”,寻找合作伙伴,也就意味着你做事情所得到的机会和资源就会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古往今来,凡是成就一番事业的能人志士都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

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身边的好友”,这和我国古代历来所说的“相友可知人”的说法是一样的,说的是只要看看与你结交的人,就能看出你的为人了。

曾国藩也不是圣人,他之所以能在官场游刃有余,且能成就一番事业,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善于结交天下有勇有谋的英才,与人联手做事。曾国藩很清楚“吃独食”的后果是什么,他认为只有找合作伙伴,联手做事,才能成就大事。所以,曾国藩找到很多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的伙伴,身边不乏交往甚密的同僚,其中一个就是胡林翼。

胡林翼是一个很有实力也很有手腕的人。虽然他出道做官的时候官位比曾国藩要低很多,然而他是湘系将帅中第一个掌握实权的人,就连曾国藩费尽心机也没有得到的巡抚之位,胡林翼却很快轻易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