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感与表现以肌理的感知和研究为内容的质感表现是这一章节的重点。在现代设计中,肌理感往往被当做塑造形象的一种主要手段。肌理是指依附于形象表面的肌质和纹理。它是相对独立于形象、形体和色彩等表面视觉的可感知因素。肌理本身作为一种视觉形态因素,可广泛地运用到我们对空间形态的表现中。当我们通过实际触摸和视觉观察来获得对肌理特征的感觉经验时,就逐步获得了对质感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从视觉效果切入我们可把肌理分为两大类型:强肌理感和弱肌理感,或称显性和隐性类型,从视觉形态元素角度切入则可分为点形、线形、面形以及色彩及非色彩肌理感等等,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类别都可进行调整和运用,重要的是分析和品味各自特征以及相互间所产生的对比关系所形成的视觉冲突,并最终获取利用肌理和质感作为视觉表现手段的方式方法。
质感的研究主要包括质感的写实性描述、抽象性描述以及由此而进一步发展的绘画语言的探索这三个方面。
一、写实性表现
质感的写实性表现是在传统的绘画性写生的基础上再发展起来的,一种逼真性写生。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绘画差别在于更强调再现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它借鉴并利用西方照相写实主义的技术方法,以一丝不苟的再现,甚至强化客观物象的质感、量感、光感和空间感,强化画面中的形象感为主要特征。在这里的训练中,则是以对质感的表现为其重点,同时兼顾画面里其他构成整体的客观因素。
(一)对象的组织
我们表现质感并非仅仅是对单一质感类型的深入研究和表现,更应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质感的对比中寻求各自质感特征的和谐表现,就好比用不同乐器组成和谐优美的曲调却又不失去其本身音质特征一般。这就需要我们在组织对象时善于发现本身具有较强质感特征,同时又用具有对比冲突的质感类型来进行描述。一般的原则是依(有选择性的重点刻画,既强化了画面主次关系,又突出了各自的质感特征)据个人直觉去发掘有表现价值的四种以内质感类型进行组织便可。需要强调的是,写实性质感表现是相对长期,具有一定工作量的作业训练,如何在深入描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对象的选择首要总是个人认可的有较好视觉表现价值,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操作中的可行性及最后的视觉效果。
(二)分析与归纳
在所有的练习中,我们都非常强调方法的建立,而方法的建立离不开我们理性而富于逻辑的分析过程。在确定我们的表现对象后,以质感的表现为出发点,开始客观、深入的观察,以前所未有的细致态度仔细分析不同类型质感的典型特征。在对对象表面的肌质和纹理细致分析基础上,我们可将其归纳成具有相对明确状态的形状,并以白描的方法体现出来,这是归纳表现的第一步骤,其须注意的要点是,分析、归纳得出的线描形态,它是和对象质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不是主观、草率的结果,而是建立在细致观察基础上的耐心工作结果。当然,这其中因为个人视觉感悟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化特征,重要的是它一定要来源于对客观真实的主动梳理。此外,在对质感特征进行形状上的归纳时,应注意整体主次关系,同时把握好疏密、轻重、重点与非重点等各方面因素,对画面作出整体的通盘考虑。
下面的工作涉及到明暗表现上,回到前面关于明度差异的章节,这里我们同样需要建立明度标心将对象复杂的明度关系归纳为相对明确的明度阶,同样本着从整体出发的角度对画面明暗分布作出调整、布局、寻找与对象质感相适应的线条排列方式将明暗逐步表现出来。整个过程应体现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并以尽可能精良的工艺手段表现出来。
(强调画面整体构图布局,黑白灰的平面处理极富构成形式感,而细节的安排和充分刻画给观者在强烈的第一印象中带来细细品味的惊喜)
(对不同质感的表现显得深入和细微,充满了自信。良好的方法、细致的观察态度以及高超的刻画能力是作品品质的重要保证)
(三)整体调整与完善
在画面大的黑白关系及细节处理基本呈现出来后,最后的工作就是整体调整与完善,由于采用的是从局部出发的描绘方式以及对整体效果的预见和控制经验的欠缺,经常会导致下面几种情形出现,画面平均缺乏视觉冲击力,整体色调无法拉开距离而显得“灰”,或者主次不分,画面俱到而缺失整体控制等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就要求我们综合考虑画面里各种形式因素的组织和调整,从其中梳理出组织的线索和秩序,把握住绘画过程中偶发性与目的性的冲突和关联,在实现对质感局部细致、闪光的刻画同时又使其构成统一和谐的整体效果。
从以上绘画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这种逼真性写生虽来源于一般意义上的绘画写生,但却更多了理性的分析和冷静的气质,此练习在扎实提高练习者写实表现能力,收获自信心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升华到理性的层面来审视实践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更能深刻地意识到形象的直观与理性分析之间不可替代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种是柔美、细腻的自然形态,另一种则是坚硬、结实的人工形态表现,两幅作品并置在一起时,我们不仅要佩服作者对其所表现对象的独特处理,更是为质感强烈对比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所震撼)
(质感的写实表现不仅是对物象表面纹理、肌质的分析和表现,也应结合对其体感、光影及空间感的综合表现,在过程中不断对画面进行整体审视和调整是避免因过度刻画而导致“灰”、“乱”、“花”的重要手段)
二、质感与表现
抽象质感表现是对材料肌理的抽象表达,是在写实性描绘质感的基础上,对肌理质感的全新转译和进展。它既显现了材料的原有纹理特征,但又是制作者根据自我特定要求而作出二、抽象性表现的主动调整和表现,过程中需要我们关注材料表面性质和表面肌理变化所带来不同神态的区别,以及如何在表现中赋予形式一种情调的感觉和感情的力度。
(一)材料拼图
对材料的直接触摸所获取的感觉经验是一切质感研究的基础,用真实材料来制作拼贴是激发对质感认识的有效手段。材料拼贴可利用生活中常见却不常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些现成物品,如布片、树叶、木块等来进行。选择上一定要注意质感间的对比关系,具有较强的纹理特征和对比关系是作业顺利进行的前提。此外,拼贴时适当注意其构成形式,为转换时留下较多的构图调整空间。
(二)抽象表现
写实性的模拟转换练习在前面已经实践过,抽象质感是模拟质感的进一步转译。一般来说,我们的第一幅作业往往都是较为写实的,呈现的更多是对象细腻的质感变化。新的工作要求我们仔细审视材料本身肌理和写实性的模拟表现作业,以纹理特征表现为重点分析那些可以强调或者放弃的因素,以简洁、明确为目的探索更加肯定和直接的描绘手法。将纹理特征作图案化的处理是非常值得实验的一种方法。须注意的是把握表现的抽象程度,它既不能像模拟质感那么写实,同时也要保持特定材料的可识别性(其材料特性的识别性更多的依靠相互间对比关系来完成)。此外,对质感的抽象表现它要结合媒体实践的广泛探索,不同材质肌理的自然特征和我们所使用工具的特性相符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连续的练习较为典型地体现了由模拟质感的图案化的抽象质感进展的过程,抽象质感是作者依据对材料纹理特征进行概括提炼出来的,同时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作者对从真实质感、模拟质感再演化到抽象质感的文脉把握和内在联系)
(质感的转换与表现要求我们本着自由探究的精神以绘画的方式来完成。在质感表现过程中应仔细鉴赏和品味表现所形成的绘画品质,体会它们所呈现出的情感力度及个人内心感受)
三、描绘手段的丰富性
写实性或抽象性的质感表现研究其最终目的是要将直接的触觉经验转换为一种描绘的技巧,这是一种具体的素描表现能力的提升。在质感转换的过程中,我们既锻炼了从客观对象中抽离出更典型、更本质的形式进行表现的能力,同时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又收获了多种不同的描绘技法,对于我们提高绘画表现能力、丰富表现手段三、描绘手段的丰富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另一方面,此类练习更重要的则在于它提供一种思维的模式和思考的方向。其意义在于直观面对物象时,客观、表面的内容已不是表现的唯一。对事物更本质、更抽象的独到表达已成为造型表现的重点。我们在大量的作业中清晰地感受到这一过程,从中感受到理性分析对直觉感受的指导意义,而这种形象的直观和理(基础训练中的难点之一在于,在课程中我们会涉及到很多艺术形式法则的理解和认识,但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其概念层面上的理解,而无法形成对造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那么其训练将会失去现实运用的意义而显得概念和空洞)性分析结合的造型方式是设计造型基础训练中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这种顺应了设计程序与模式的训练方法对于培养同学的设计创造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整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远比问题解决得有效率更为重要,基础训练的特点之一在于我们从单一问题研究着手去建立更为广泛和内在联系的整体视觉观,其许多课程重点都在于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思考而非单一问题的解决,其方式方法会在我们长期的实践和运用中逐步明确和清晰。初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提倡一种以绘画的方式来培养善于整合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绘画活动强调自由实践、创造力以及个人独到的表达。如果我们能善于将形式法则作为服务于艺术创造的工具和手段加以运用,并且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实践相结合,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建立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量的绘画实践可以很好地保持对自我直觉的信心和敏锐的感悟能力,保持对未知探索、实践的态度。同时,这也是一个审美经验积累的过程,它充满了同学们在不同阶段的自我审视与判断,具有个人化的生命活力,对提升审美判断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最终,这种审美判断力将为以后的艺术设计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