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境内的第一部县志《平罗纪略》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任平罗县知事的徐保字编修的。该志于道光九年(1829年)刊印。此后十余年,又有张梯续修。续修的县志名为《续增平罗纪略》。
张梯是河南鹿邑县人。他“以中州名孝廉”于道光二十一年(1845年)出任平罗县知事。“在位三年,从容措理,政成后,与二三同仁广为考订”,编辑了《续增平罗纪略》。该志分为5卷,对《平罗纪略》成书后十余年间,平罗地方建置、赋役、职官、选举、人物、艺文等方面的资料做了增补。虽然内容十分简略,但仍有一定的存史价值。
《续增平罗纪略》有张梯自序和他的继任者郭鸿熙的序文。张梯的序文写于道光二十四年(1848年)三月。其时,他已任期届满,郭鸿熙已到职。显然,这部志书是在张梯离任之际完成的。该志中“职官”与“艺文”卷中,分别载入了郭鸿熙任平罗县知事之事和他的诗作8首,更说明该志是前后任县知事交接时完成的。
郭鸿熙是安徽全椒县人。他于道光二十四年(1848年)三月从兰州调任平罗。他在为《续增平罗纪略》所写的序文中委婉含蓄的透露了该志编修之缘起。其大略经过是,他在任平罗县知事的前数年,曾与徐保字会晤于兰州。徐保字曾向他谈及先前苦心修平罗县志之事,并希望后来者能续修其志。郭鸿熙到任时很可能与张梯谈及此事。而徐保字此时已官至刺史。张梯便不能不有所考虑,于是在离任之际匆匆完成了《续增平罗纪略》。也只因为如此,后任县知事任职情况及诗作便出现与前任县知事续修的县志中。
上述史实,再次说明了徐保字其人对方志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修志之事与官员重视与否紧密相关。套用句现代语言就是“关键在领导”。其实,又岂止修志,诸事概莫不如此。
13.煤洞云开野火红
李洁2005.10.24
石嘴山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据传早在明代就已开采煤炭。但有文献记载的开采时间,始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成书的《平罗纪略》载,其时石嘴山产“石炭”、“干炭”、“蓝炭”等。煤炭产于“北山、打磴、王圮等口”,石炭产于“北山石嘴、打磴两口”,干炭产于“西山汝箕口”,蓝炭产于“石嘴子”,蓝炭是“石炭烧炼”成的,当属焦炭。然而,其实的采煤,大抵为当地居民农闲时开采以为家用。民间时采时停,官方亦因争讼,时加禁止。《平罗纪略》称“就近日而证,西山杏树等沟产煤最盛,居民争讼,封闭者多”,即是明证。
石嘴山的煤炭开采,零零星星,时断时续,直至民国。煤窑规模大抵很小。窑多者十几人,少者两三人。全部都是手工开采,工人一镐一镐地刨,一步一步地拖,产量极低。民国时期,石炭井只有姓张的一家小煤窑,四个工人,年产四百吨。汝箕沟从清代同治年间即有人采煤。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有三四个煤窑,每窑十来个人,月产也不过十来万斤。1941年,石炭井沟、河拐子、王全沟等三十个小煤窑,年产煤仅三十一万吨。当时采煤艰险,运输也很困难,全靠毛驴驮运,人赶毛驴走几十里乃至上百里路,只驮煤二百斤左右。煤炭工人的生活当然更是苦不堪言。他们“住所为碎石累积,昼无衣衫,夜无被褥,破烂羊皮以蔽体,焚烧煤火以御寒,食以黄米,饮以沟水,困难生活,目睹难堪。”至于安全更是毫无保障。清代道光年间任平罗县知事的徐保字在《石嘴山旅夜》一诗中有句云“碱滩霜落晴沙白,煤洞云开野火红”。其“煤洞野火”句,可做两种理解。说野火是煤炭自燃之火亦可,那是停产或废弃的煤窑,煤炭正在自燃。说野火是采煤工人点燃之火,当然亦可。因为边地早寒,他们需要点火取暖。徐保字之诗当是描写石嘴山煤窑的最早诗作,也是古代“煤炭诗歌”的佳句之一。
石嘴山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始于1958年。至1960年石嘴山因煤而兴,因煤立市,成为有名的“塞上煤城”,一座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已具雏形。
14.只对斜阳作景看
——清人关于我市境内明长城的诗篇
李洪图2000.6.23
石嘴山市境内的长城皆是明代所建,称明长城,俗称边墙。现在所能看到的长城遗迹,当然是明长城遗迹。
元朝灭亡后,一部分蒙古人居留中原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入漠北,与原居住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一起,继续与明朝廷对抗。当时,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奇迹期东北的鄂尔多斯草原,是蒙古骑兵入侵宁夏平原的基地。为防御蒙古部落的侵扰,明王朝沿贺兰山东麓构筑长城,驻军守卫。“一声羌笛吹关柳,万卒雕戈拥贺兰”,乃是明代贺兰山下长城沿线军事状况的写照。
清代,随着民族关系的缓和,“不见烽烟起贺兰”。长城也随着其防御功能的消失而日渐破败,成为地方的一道景观。清代诗人借景抒情,留下了一些关于我市境内明长城的诗篇。“一带颓垣柳陌沙,长城饮马此中过。挥鞭小驻斜阳里,贪看边山红叶多”。柳陌河亦称流穆河,在今平罗二闸威镇。其时,烽烟已息,战事不再。故诗人过柳陌河,饮马古长城下,可以观赏斜阳下的边山红叶,显得从容不迫,意态悠闲。而此时雄伟壮观的明长城已成为“一带颓垣”。诗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赞美及对边塞风光的热爱。更多的诗人则是借景抒情,表达对暴政的谴责。“秦劳民力竭民财,万里空留赤土堆。一带斜阳回照处,翻疑紫气自西来”。诗人借斜阳回照的长城,发出了对秦始皇劳民伤财修筑长城的指责。诸如此类的诗还有“竭尽民膏万里蟠,塞垣一带障楼兰。而今西夏无边患,只对斜阳作景看。”诗中说秦始皇竭尽民脂民膏修筑的万里长城,在无边患的和平年代,只不过是斜阳下的一道风景,其意与前诗雷同。这些诗人并不是不知道他们面对的是明长城,之所以要把明长城与秦长城混为一谈,硬是与秦始皇连在一起,不过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慨而已。
在写明长城的诗中,郭鸿熙的《边墙晚照》算是较为深刻且富有诗意的一首。其诗云:“锋镝销镕战垒空,断砖零落野花红。村农倦依苔垣坐,闲话桑麻夕照中”。边墙的断砖残垣上,生出鲜红的野花,长满绿色的苔藓。在兵器销镕、战垒废弃的和平岁月,村农在耕作之后正坐在边墙旁闲话农事。诗通俗如话,形象生动。
15.寿佛寺诗话
——关于寿佛寺的古诗
李洪图2000.9.6
寿佛寺俗称武当庙,位于大武口西北,是石嘴山市著名景点,有“山林古刹,西夏名兰”之称。关于寿佛寺的古诗,现存5首,皆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作品。
“风回溪涧响冷冷,闲倚僧寮洗耳听。不见飞来峰落地,置身恍在冷泉亭”。作者蒋延禄,其生平不详。他在诗中着意写置身僧舍听风声泉声的感受,突出山寺的幽静。飞来峰与冷泉亭均在杭州,诗人有置身冷泉亭之感,可见寿佛寺环境之优雅。
“爽气西腾佛座前,慈云宝日近诸天。暗叹杨柳枝头露,滴作山僧煮茗泉”。“井满山城不可尝,此中清冽有余香,挈瓶余欲连朝取,调水符应问梵王”。这两首诗是张梯写的。其人在道光二十一年任平罗县知事,著有《续增平罗纪略》。他在诗中重点写了寿佛寺泉水的清冽香甜,将山泉比为神仙弹落的柳枝头露。
“近山便有白云迎,入寺凝神听磬声。妙有甘泉供客饮,尘心涤尽到心清”。诗的作者王以晋,道光二十一年曾任平罗训导。他从远观近听两个角度写了寿佛寺的庄严肃穆之后,仍着意于泉水之甘甜。白云相迎,当有如入仙境之感;凝神听磬,岂无脱俗之情。在佛门境地品尝甘泉,自然心静神清。
“古寺三间老树阴,萧然风趣在山林。我来先掬清泉饮,为证冰壶一片心。”这首诗是郭鸿熙写的。他在道光二十四年任平罗县知事。从“古寺三间老树阴”句可以看出寿佛寺当年规模并不大,较之今日差之远矣。诗人来此,兴趣在于山林,在于山泉。他自认为“一片冰心在玉壶”,其心犹如泉水般清亮。
关于寿佛寺的古诗,既是地方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亦是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这些诗作可增加寿佛寺的文化底蕴,为寿佛寺这一景点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