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事说石嘴山
19946700000016

第16章 石嘴山——古代战争(1)

1.原得沙场长罢兵

——关于石嘴山战事的明诗

李洪图2000.6.9

明代,石嘴山是宁夏极北边境。蒙古部族经常越贺兰山入境侵扰劫掠,这一带屡有战事,发生在今石嘴山市境内有史可考的大小战役达三十次之多。明王朝的将官中不乏儒将,战胜之际,多有歌吟,从而为后世留下了一些有关当时的战争的诗篇。

“兵事驱人老未闲,衔枚夜度几重关。地空虎穴藏强掠,天运神机破大奸。杀气平吞西海水,威名高压贺兰山。凯歌齐唱红旗舞,报道元戎得胜还。”这首诗是总制王效写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蒙古部族盘踞于贺兰山蒲草沟,预谋进犯宁夏。王率兵直捣敌巢大获全胜。诗中说,兵事所驱,老而难闲;衔枚荷戈,夜度关山,以气吞西海之势直捣敌巢,终以神机妙算消除了虎穴中的强敌而威震贺兰山。全诗洋溢着杀敌的豪情与得胜的喜悦。

嘉靖十二年(1533年),蒙古部族十万之众从镇远关(今正谊关)入侵。总兵官王效会同各路兵马迎敌,杀敌一百二十余人,大获全胜。于是,总制、尚书唐龙赋诗曰:“十万胡雏敢横行,嫖姚诸将按西营。提刀直砍阴山虎,奋戟横挑瀚海鲸。三路捷声飞羽檄,九秋胜气蓊霓旌。腐儒尚觅干城策,原得沙场长罢兵。”诗的首两句写敌人来犯,各路将士临阵迎击;次二句描写了将士们挥刀奋戟的杀敌场面,写的很有气势;三、四句写获胜报捷。时值深秋,报捷传来,旌旗招展,草木欢腾。末二句抒情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月明胡骑遁沙场,诸路交驰羽檄忙。共有肤功腾幕府,喜将三捷献明光。帐前鹤唳榆荫碧,耩上鹰飞草色黄。闻道虏中饥食马,人人惊说汉兵强。”这首诗也是唐龙写的。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蒙古部族时常从打硙口(今大武口)入侵,总兵官王效又会同诸路军马迎敌,杀敌百余人。唐龙就又写了这首诗。诗的开头即从敌人逃遁写起:各路将士月夜追敌,捷报频传,皆有战功。获胜之后,军帐前树绿鹤鸣,一派安祥宁静。将士们放鹰射猎在秋日草黄的原野上。此时敌人缺粮,杀马充饥,正惊说汉兵的强大。

应当说,在当时民族分裂的情况下,保卫宁夏平原的农业经济不受袭击掠夺是必要的。因而上述诗歌中便时常洋溢着御敌立功的激情,但即使如此,将士们还是企盼和平安定的局面,“原得沙场长罢兵”。显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平安定,才是人心所向,历史潮流。

2.蒙恬逐匈奴

李洁2005.11.7

2220年前,30万秦兵浩浩荡荡向河套西北部地区而来,对占据这一地区的匈奴,展开了一场驱逐战。

秦兼并六国后,分全国为36郡,今宁夏属北地郡。其时,黄河河套西北部地区,即所谓河南地,为匈奴占据。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志的秦始皇当然不可能放弃这片肥美的地域。于是,在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5年),令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秦军出击匈奴。

其时,匈奴尚未强大,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了如狼似虎的秦兵的,更何况秦兵有30万之多。故而,史籍称蒙恬逐匈奴。逐者,驱逐也,也就是撵走而已。可以想见,秦军所到之处,匈奴望风而逃的场景。虽然声势浩大,热热闹闹,战斗未必激烈。

蒙恬逐匈奴与石嘴山有何关系?当时,石嘴山为北地郡北境,乃是蒙恬与匈奴征战的战场的一部分。蒙恬将匈奴逐出河南之地之后,在河套黄河沿岸修建了44座县城,派军卒屯驻,凭借黄河天险防御匈奴。他所建的城障中有一处名浑怀障。其故址即在原陶乐县城以南。这个浑怀障,既是石嘴山市境内最早出现的军事据点,也是蒙恬曾涉足石嘴山市境的明证。

当时的浑怀障是说明样子呢?现在很难说清。但史书记载,蒙恬当时是“以河为竟,垒石为城,树榆为塞”。可见浑怀障位于黄河岸边,用石块垒砌而成,且种有榆树。这个军事据点在以后的岁月里,曾是灵武、历城、广润等县城之所在。

蒙恬乃秦之大将,他之闻名于后世,不只是他曾为秦王朝开疆拓土,更重要的是他曾主持修建了万里长城。虽说万里长城是颇为伟大之工程,但修长城的劳动者却是苦不堪言。当时即有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时人之怨恨于此可见矣。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诛杀蒙恬。蒙恬闻讯自杀。于是,国内大乱,此时边塞守军逃散,蒙恬经营的北部防线亦告瓦解。

3.石嘴山黄河渡口旧闻录

江鸟1990.10.13

一桥架东西,天堑变通途。随着石嘴山黄河大桥的建成,从石嘴山渡河已不过是举步之易事。然而,当你穿行于黄河大桥之际,可曾知道当年渡河之难?笔者虽曾有乘木船和汽轮过河之经历,但那是解放后的事。解放前,从石嘴山过河的情景也只能从书本中获知。

石嘴山位于宁夏北端,隔河与内蒙古相望。由此间去内蒙,大河阻隔,需乘渡船。解放前,石嘴山渡口用小木船摆渡,既慢且险。望波涛而兴叹,路人皆有行路难之感。关于当年情景,天津《益世报》记者秦晋在其所著《宁夏向何处去》中,曾有过生动的描述。其文字不长,不妨照录:“每天河东、西岸的驮夫,脚户,往来如鲫,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那四只高板船。船是官督商办,因为商仗官力,这撑船的‘老大’,便是这窄窄一道水的‘皇帝’。我们三辆车早晨9点到了河东岸,岸边早已经堆了百十条牲口,七八十人。四条船在西岸并没有动,派人泅水过河去催,说正在吃饭,饭吃完了说是要歇午觉。搅到下午3点,摇过两只船来,船一停岸,大家连人带牲口拼命地挤,‘老大’把纤绳作鞭子,人人脸上都涂满了血,牲口乱跑乱踢,一阵混乱,河里自然少不了‘落汤鸡’”。这段文字写的是秦晋本人1946年在石嘴山渡口渡河的亲历见闻。无论秦晋其人的政治立场及著述观点如何,这段描述当是真实可信的。一河阻隔,行路艰险,足令人怯步矣。

从小木船摆渡到汽轮渡河直至大桥飞架东西,这变化的轨迹不也显示着时代的前进,建设的发展吗?

人们啊,当你渡口时可曾想到过这些?

4.吉囊部混脱渡黄河

李洪图1991.6.26

“不用轻舟与短棹,混脱飞渡只须臾。”这是明代诗人李开先《塞上曲》诗中描写混脱渡河的诗句。混脱是用完整剥下的羊皮或牛皮制成的浮水器具,类似皮筏中的单个浮囊。混脱制作简易,搬运轻便,渡河快捷,是古代西北地区常用的渡河用具。使用混脱渡河规模最大的一次恐怕要算450余年前鞑靼吉囊部举部迁移途中的那次渡河了。

明代嘉靖11年(公元1532年),居住在河套地区的鞑靼吉囊部向贺兰山以西移居。他们用牛皮制作了大量混脱,作为渡河用具。在头领吉囊率领下,这个部族从今陶乐县境下水渡河,其渡河地址约在今平罗县东北的黄河河面上。渡河之时,全部族男女老幼,分乘牛皮混脱,出没黄河波涛,划向对岸。就这样,他们从河东来到河西,进入贺兰山后,完成了部族的迁居。

鞑靼吉囊部举部迁移,渡河人数之众,使用混脱之多,是不难想见的,无数混脱浮于河中,在波涛里疾驰,那场面该是何等壮观。吉囊部的这次渡河,无疑可载人混脱渡河的史册。

5.卫青收复河南地

李洁2005.11.14

秦王朝覆灭后,河套西北部地区又为匈奴占据。当时楚汉相争,无力顾及西北。于是匈奴便时常南下扰掠。汉武帝即位后,国力强盛。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岂容匈奴侵扰!他在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三次派兵北伐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匈奴内附。其中第一次出兵是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这次出击兵分两路,一路由卫青率领,从云中出发,另一路由李息率领,从陇西出发。卫青一路出云中,西巡榆溪塞,度梓领,于灵州境内的黄河上架设桥梁渡河,直抵高阙,把在黄河以南的匈奴楼烦、白羊王逐出塞外。其出兵之地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架桥渡河之地灵州,在原陶乐县东南。而高阙则在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卫青的此次军事行动,无论从行军路线还是作战范围来看,都与今石嘴山市境密切相关。今正谊关口的老关疙瘩,专家认定为汉代军事遗址,或许亦与之有关。

卫青的这次出击大获全胜,俘获匈奴数干人、牛羊百余万,并收复了黄河河套以南地区。接着,他又重新修复了蒙恬在黄河沿岸修筑的城障,凭借黄河天险构成了牢固防线。

在完成了对匈奴的征战之后,汉武帝在河南地增设郡县,移民屯垦,不仅加强了边防,而且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数年之后,这里便出现了“冠盖相望”的繁荣景象。

6.廉人善射

李洁2005.11.21

东汉后期从公元107年至公元169年,西羌人三次起义,历时六十余年,宁夏为主要战场之一。其时,鲜卑、匈奴、羌等游牧民族迁入今宁夏北部。位于今平罗下庙暖泉一带的廉县城亦称为鲜卑部族攻略的目标。

廉县是今石嘴山市境出现的第一个县级行政设置。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与公孙敖分两路出击匈奴。霍去病由北地出发,渡黄河,越贺兰山,过居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直达祁连山,大败匈奴,斩首三万余人,俘获匈奴首领两千多人。匈奴浑邪王率众四万余人降汉。经过此战,匈奴受到重创,再无力南下。于是,汉王朝又移民屯垦,设置廉县。待到东汉汉灵帝时,这里处于鲜卑部族攻略之中,廉县人民亦奋勇保卫家园。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争,只是留下“廉人善射”之说的那一次战争。

这场战争的始末,说来并不复杂。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年至公元184年)。鲜卑王檀石槐死去,他的儿子和连为王。这个和连,贪婪残暴,缺德少才。他断法不公,以致部众大半叛他而去。然而,他又特别喜好杀掠,屡次攻打北地。光和四年(公元188年),他攻打廉县时,廉县一名善于射箭的人一箭射中和连。和连中箭死去,鲜卑兵顿时大乱,匆忙越贺兰山而逃。诗圣杜甫诗云“射入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廉县善射者一箭命中和连,贼王既死,贼众逃散,此一箭结束并取胜了一场战争,的确是值得称道的。

7.隋军出击突厥

李洁2005.11.28

早在西魏时,原居漠北的突厥已进入河套地区,并开始入侵。隋初,更是频频犯塞。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分兵数路出击突厥。当时赵仲卿以行军总管身份,跟随河间王杨弘出击。但赵仲卿未遇突厥,无功而还。杨弘却与突厥遭遇,在贺兰山斩杀突厥兵千余人。突厥南下入侵,杨弘出灵州北上,这场战争当发生在贺兰山北段。是故,《石嘴山市志o军事》载入这场战争。

关于赵仲卿在这场战争中的经历,《隋书o赵仲卿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开皇三年,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从河间王杨弘出贺兰山,仲卿别道具进,无虏而还。”这是贺兰山之名首次见于史籍,其时,贺兰山一山多名,还有楼树山、空青山之称。若往前说,汉代称卑移山。三国时期,其北段又有乞伏山之称。那是因为鲜卑乞伏部当时在今石嘴山至大武口一带游牧。因隋开皇三年的这场战争,贺兰山之名出现于史籍,尔来一千四百余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