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事说石嘴山
19946700000015

第15章 石嘴山——人物(2)

8.王之滨光复平罗

李洪图1990.7.28

1911年辛亥革命时,平罗县响应武昌起义爆发了民军起义。起义后建立的“顺南”政权,以王之滨为县知事。

王之滨,字渭川,是平罗县小兴人。他喜交游,尚侠义,中过秀才,为当地绅士,此人身高胆大,不畏强暴,有“王疯子”之称。他结识了哥老会的蒲春山、吴大炳等人后,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911年9月30日晚,他们发动起义,次日占领平罗县城,迫使知县李九波交出县府大印。

平罗民军起义后,建立“顺南”政权,王之滨在群众拥戴下就任县知事。他开监释囚,发粮济贫,惩治歹徒,维护秩序并派出人马支援宁夏府城的起义民军攻打满营,革命声势大振。

可惜“顺南”政权仅存在了29天。在清廷派出的西军围剿下,宁夏民军起义失败。10月28日,王之滨与从宁夏府城退至平罗的刘华堂等人一齐向河东蒙古城区撤退。退至石嘴山时,义军内讧,实力大减。王之滨在退走途中,携家带口,行动迟缓,被西军追赶,将其一家14扣全部杀害。王之滨只身逃至内蒙,亦被当地反动势力杀害。

平罗民军起义是平罗历史上光辉的一页。王之滨作为起义的领导之一,在起义后担任“顺南”政权的知县,并以身殉职,可以说是平罗的一个人物。

9.西行途中的韩复矩

江鸟1992.4.4

韩复矩出身行伍,终成军阀,干了许多祸国殃民的勾当,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名人。

1926年,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后,贯彻“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方针,入甘援陕,策应北伐。其时,韩复矩任援陕第6路军司令。在西行途中,曾率部经过石嘴山。

寒冬时节,内蒙河套,冰天雪地,荒无人烟。部队白日行军,黑夜露宿,长途跋涉,十分艰苦。官兵每人一件老羊皮袄,五斤炒米,半块砖茶,一视同仁。戈壁荒滩,用水紧缺,无论官兵,一律不准洗脸。韩复矩也是终日灰尘满面。据当年亲历者回忆,部队进入宁夏平罗,渐有村镇,用仅有的零钱买了顿水饺吃,竟“感到天大的幸福”。行至银川附近,条件好转,洗了个澡,才“像个人样”。

西行途中的韩复矩,与士卒同甘苦。这与其后来鱼肉百姓的作为判若两人。然而,他当时之所以能有此种表现。一是因为冯玉祥将军治军严明,韩复矩不能不有所畏惧;二是因为当时当地客观条件使然。更重要的是,大凡坏人,在向上爬之时,总要有所伪装。韩复矩当年的表现亦当属此类。

10.“百日主席”门致中

李洪图1990.2.24

1928年10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正式颁令宣布设置宁夏省。11月1日任命门致中为宁夏省首任主席。门致中任主席前后仅四个半月,故有“百日主席”之称。

门致中是辽宁人。他早年投冯玉祥部,历任团长、旅长、师长、军长之职,是西北军元老之一。1927年,门致中任冯玉祥部第七军军长,驻防于宁夏平罗一带。次年,被任命为宁夏省主席。

国民政府任命门致中为宁夏省主席时,门致中适奉甘肃省主席刘郁芬令,率部开往河州。任命令颁布后,他即率卫队返回宁夏。1929年1月11日宣誓就职,正式成立宁夏省政府。他任主席后,重用亲信,大肆封官;大兴土木,忙于纳妾;广造舆论,自我吹嘘。不但不问民众疾苦,而且置城防于不顾。以致马仲英乘虚而入,于4月13日攻陷宁夏城(今银川)。

马仲英攻陷宁夏城时,门致中仓皇出逃。在吉鸿昌收宁夏后,他又重返宁夏城,继续作威作福。战后的宁夏,百废待理。门致中既不抚恤阵亡伤病将士,亦不筹备部队粮秣,甚至连失城之过也无检讨之意,弄得民怨兵怨。在这种情况下,志在开发西北,为民谋利的吉鸿昌对其施加压力,迫使其引咎辞职。冯玉祥接受了他的辞职,任命吉鸿昌为第十军军长兼任宁夏省主席。于是门致中在1929年7月27日悄然离宁。

门致中这位首任宁夏省主席,在宁夏历史上只不过留下了一个“百日主席”的话柄而已。至于他在平罗驻军不过年余,亦不曾为平罗办过什么好事。

11.高士秀激战石嘴山

李洪图1990.12.8

高士秀是宁夏辛亥革命灵州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他生于宁夏府城(今银川市)。青年时代崇侠尙义,扶危济贫,有“府城英杰”之誉。辛亥革命时,他领导了灵州起义。失败之后,退驻陕北三边一带,历经护国、护法、北伐、反蒋、抗日,始终坚持民主革命立场,成为宁夏拥护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杰出人物。

灵州起义失败后,流亡陕北的高士秀,不屈不挠,屡举义旗,为光复宁夏而战。石嘴山也是他浴血奋战之地。1917年3月,为取得蒙古上层的支持,高士秀诡称吴生彦为清室后裔,取名为“达尔六吉”,并拥其为帝,他借此广为号召,联合蒙古诸部发动乌兰脑包之战,西渡黄河,进占磴口。此后,兵分三路,攻打宁夏。他亲率东路军经石嘴山、平罗,沿贺兰山前进。在攻占石嘴山时,遭到马鸿逵重兵阻击。此时,磴口失陷,寡不敌众,退路断绝,他只得突破重围,北撤蒙地。在得不到西路军接应的情况下,他又再次袭击石嘴山,打算渡河转移。然而,虽经激战,终告失败。众多民军头领或战死或被俘,高士秀得以突围,进入沙漠,辗转渡河,再赴陕北,继续斗争。

高士秀激战石嘴山,是其戎马生涯中的一个片断。虽以失败告终,但显示了这位爱国民主斗士为光复宁夏而战的奋斗精神。

12.水利家李仪祉考察黄河

李洪图1993.2.17

李仪祉是我国著名水利家。他是陕西蒲城人。1882年出生,1938年去世。李仪祉早年留学德国,习水利工程。回国后,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授,并曾在华北、黄河、淮河与陕西水利机关任过要职。他主办了语惠等水利灌溉工程,为陕西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从事黄河研究,在治河方面多有建树。

1933年4月20日,李仪祉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长。在任职期间,他网罗人才,吸收大批现代科学技术人才从事治黄工作。克服困难,在经费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增设水文站,扩充测量队,创设林垦机构,研究治标工程,拟定《治理黄河工作纲要》,使治理黄河工作转入以现代科学为主体的本标兼治的新时期。

李仪祉重视勘察研究,提倡模型试验。他曾多次考察黄河,提出治河方案,主张在上游加强水土保持,在中游多辟蓄洪水库,在下游稳定中水河槽。1934年,他视察黄河上游时,曾亲临宁夏。这年9月26日,他在兰州视察了黄河铁桥上下段等地后,乘飞机来到宁夏。27日到30日在宁夏视察了汉廷渠、唐徕渠等渠口,以及青铜峡等地。此后又于10月2日乘船沿河下行,经石嘴山、磴口、三盛公,又去临河视察绥远河套引黄灌溉。在由宁夏去临河途中,沿途考察了黄河河道。此次视察后,他写出了《黄河上游考察报告》。

李仪祉满腹经纶,但未能尽展其才。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未及两年,即因受官场排挤,愤而辞职。尽管如此,他在治黄河方面的诸多建树,仍然载于治黄史册。他在任职期间于百忙之中写下的《黄河概况与治本探讨》、《治黄关键》、《纵论河患》等数十篇治黄论著,皆是后人研究治理黄河的重要文献。

13.李仪祉考察黄河

李洪图1991.5.4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为宁夏提供了农田水利灌溉之便,使宁夏农业发展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历代水利专家对宁夏黄河水利都十分关注,亲临宁夏进行考察者不乏其人,李仪祉即是其中之一。

李仪祉是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他早年留学德国,攻水利工程。归国后,曾在水利部门担任要职。他热心于黄河研究,开创了治理黄河的新时期。1933年4月,他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拟定治理方案,使治理黄河工作转入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体的本标兼治新时期。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考察黄河。1934年9月,他视察黄河上游时,曾视察过宁夏黄河水利。

这年9月26日,李仪祉结束了在兰州的视察后,乘飞机来到宁夏。在宁夏,他视察了汉廷渠、唐徕渠等渠口,以及青铜峡区。此后,他乘船沿黄河去临河时,考察了石嘴山、磴口、三盛公等地的黄河河道。

李仪祉的治黄论著甚丰,在治黄方面多有建树。他在视察了包括宁夏黄河在内的黄河上游地区后,写出了《黄河上游考察报告》。此文与他的其它论著一样,成为后人研究治理黄河的重要文献。

14.娄师德与银北农业

江鸟1992.2.19

娄师德是一位对于石嘴山地区农业发展有过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在唐代武则天时任检校丰州都督,兼管灵、夏二州屯田事务。因屯田有功,受到武则天的嘉奖,升任丞相。

唐代安史之乱前,宁夏地区是防御突厥的前线。为了保障军粮和军马供应,唐五朝在这里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种粮养马。当时的农业是由军队开荒种田。娄师德任检校丰州都督,兼管灵夏二州屯田时,身先士卒,与兵士同甘苦,在屯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保证了驻军的粮食供应,而且存粮甚丰,积谷数百万。当时,唐王朝在今平罗县姚伏乡附近设有定远城,驻有军马。定远军城有屯田四十所,按唐制五十顷为一屯,四十所屯田种地已达二百顷。可见当时今平罗县姚伏乡一带农业已有相当的发展。定远军城又称田州城。明人胡琏在《过田州城》诗中有“孤城尽日鸣笳鼓,流水长年起稻糠。春暖灏风消冻路,夜深磷火照荒营”之句。虽江山易主,但直到明代不但农田仍存,而且年种年收。

娄师德在兼管灵、夏二州屯田事务时,在今石嘴山地区的屯田,无疑对于石嘴山地区的开发,特别是农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15.钱清泉在平罗宣传革命

李洪图1990.5.9

钱清泉是最早在平罗进行革命宣传,传播马列主义的中共党员。1925年8月,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二师刘郁芬部,经宁夏入甘肃,在该部座政治宣传工作的中共党员宣侠父、钱清泉,在途经平罗时,进行了出色的革命宣传。

在平罗,宣侠父、钱清泉走上街头散发《告甘肃民众书》的传单,演讲国民军“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宗旨和军纪。宣侠父在其所著长篇报告文学《西北远征记》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钱清泉在平罗开展革命宣传的情景。轻轻看到平罗县知事乘坐桥车,“亲兵”前呼后拥的前朝威仪时,愤怒地高声向围观群众说骡车拉的是一具“骸骨”。“如今已经不是皇帝的时代,一切仪式,都在扫除之列。皇帝的时代,在中国已经死去了14年,所以现在车内的骸尸,就是14年前死去的骸首。”钱清泉的宣传如报春的惊雷,在平罗这座边塞小城引起了强烈反响。

钱清泉随军远征西北,途经平罗,停留短暂,但他以出色的革命宣传工作,在银北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虽然他早已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但作为中华民族的英烈,后人是不会忘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