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石嘴山之最
19946600000018

第18章 科技·文教·卫体(3)

第一部宁夏地市级史纲

2010年9月,石嘴山市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纲——《石嘴山史纲》由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由中共石嘴山市委书记李文章主编,史志专家吴忠礼、贾长安领衔撰稿总纂。全书分上下两卷,内容贯通古今,上卷记述秦朝至民国期间史事,下卷记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2009年期间石嘴山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时间跨度长达2200余年,共计11章75节80万字(包括1000余张历史图片)。该书是庆祝石嘴山市成立50周年献礼图书,由石嘴山市文联组织实施编纂。全书从当年5月20日开笔至8月20日搁笔,全体编纂人员日以继夜,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休息,终于仅用了100天时间,赶在当年9月20日“石嘴山市建市50周年庆祝大会”前,完成了资料搜集、编纂、编审、出版任务。

第一部市级综合年鉴

2011年5月6日,由石嘴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的石嘴山市第一部综合年鉴——《石嘴山年鉴》创刊号(2001~2011)正式出版发行。主编张作里,全鉴256万字,上限承接《石嘴山市志》下限2000年年底,下限断至2010年年底。全鉴设专载、市情综览、大事记、中共石嘴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纪检监察、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青妇、政法、军事警务、综合管理、工业、农林水牧、城建环保、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业贸易、科技教育体育、文化旅游卫生、社会生活、县区概况、人物、文件等类;类目下设分目,分目下设条目。

第一次广场文化演出

1997年5月3日,石嘴山市在大武口中心广场举行了宁夏首次广场文化演出。此后每年“五一”“十一”期间,组织周末广场文艺演出,节目来源全市厂矿、机关、学校、驻市部队、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同年9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在石嘴山市召开全区市、县广场文化现场会,推广石嘴山广场文化活动的经验。至1998年,广场文化活动已在全市各县区全面铺开。2000年,广场文化改为广场文化艺术节,每年一届,至2010年,石嘴山市共举行了11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累及演出1000多场,观众达160万人次。

第一个省区新闻联合体

2002年3月13日,石嘴山电视台、吴忠电视台、内蒙古乌海电视台、阿拉善盟电视台正式签订合作协议,组建西北地区第一个跨省、跨地区的新闻媒体联合体。

第一届文学艺术作品奖暨德艺双馨文艺家

2010年12月28日,中共石嘴山市委、市政府颁布了石嘴山市首届文学艺术作品奖暨“德艺双馨”文艺家名录,对2005至2009年间2类8项45件文学艺术作品和6名“德艺双馨”文艺家予以表彰奖励。小说作品类一等奖为长篇小说《家事》,作者张玉秋;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类一等奖为散文集《被雨淋湿的眼泪》,作者薛青峰;美术作品类一等奖为国画《西部青山秀》,作者何占福;书法作品类一等奖为书法《无题》,作者张树森;摄影作品类一等奖为摄影《存在》,作者娄星辰;音乐舞蹈作品类一等奖为歌曲《星海湖岁月之中的旗帜》,杨春光词、祁建军曲;电视戏剧曲艺作品类一等奖为电影剧本《冯志远》,作者古越;民间文艺作品类一等奖为农民画《平罗古城》,作者王洪喜、王学刚、王学军。石嘴山市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为:陈勇、高克勤、韩绍芳、李卫宁、田红梅、陈守莲。

第一位获得全国文学奖的作家

1985年12月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联合举办的第二届(1981~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石嘴山作家那守箴创作的《大雪歌》获得短篇小说一等奖,这是石嘴山市第一个获得全国文学奖的作家。2011年11月,天津市第20届文化杯“全国梁斌小说评选活动”揭晓,石嘴山市作家岳亚东的长篇小说《白虎镇》获得长篇小说二等奖。

第一次文物普查

1984年4月,在自治区首次文物普查工作中,陶乐县(今平罗县陶乐镇)境内的泉子湾、陈家湾子、查汗埂等地发现残存石器、细石器、陶器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兵沟汉墓群占地2平方公里,墓堆76座。这是石嘴山境内的第一次文物普查。

第一家广电影视基地

2005年3月,石嘴山市广电局、市文化产业集团开工建设石嘴山市第一家广电(沟口)影视基地,至2009年,影视基地初具规模。基地占地77公顷,包括影视文化区、芦苇鸟语区、动感体验区、水景休闲区、拓展训练区、草原牧歌区、草原狩猎区等7个区域和3400平方米的影视剧拍摄大棚。2008年基地与宁夏总台合作开拍和完成40集大型喜剧《的哥哈喜喜》。

第一家五星级数字影院

石嘴山潇湘国际影城是全市第一家五星级全数字化高档多厅国际影院(电影城),由湖南潇湘电影集团与石嘴山贺兰山商业大楼共同投资建设,2010年2月开映,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影城共投资一千多万元,设5个数字影厅,1个VIP贵宾厅,1个3D立体厅,3个豪华厅,同时可容纳近800位观众观影。2011年7月,惠农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九州嘉豪数字影院”亦建成开映,结束了惠农区没有数字影院的历史。2012年,自治区广电局抓住自治区政府把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4个地级市及西吉、海原、同心、中宁4个30万以上人口县城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列入民生计划的契机,积极探索影院建设模式,采取政府投资、民营资本投入和政府投入与民营资本投入相结合等方式,全力推进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工程。截至10月底,全区5个地级市、4个人口超过30万县及其他11个县全面完成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城市数字影院累计达到33座、影厅117个、银幕117块、座位23019个,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

第一次荣获扫黄打非全国先进集体

2010年,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公布了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单,石嘴山市榜上有名,这是石嘴山市第一次荣获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年,全市采取抓源头治理、抓行业整顿、抓市场清查、抓成果巩固、抓制度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全市文化市场的日常监管,组织开展了印刷复制企业和出版物市场专项检查、打击盗版音像制品专项行动、查缴非法宗教出版物专项行动、秋季盗版盗印教材教辅专项治理以及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等一系列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480人(次),检查经营场所1286家(次),查缴各类盗版及非法出版图书1万余册,有效地维护了全市的出版物市场经营秩序,有力地打击了各类非法出版经营活动,促进了出版物市场经营秩序的进一步好转,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部拍摄藏区的摄影作品集

2012年3月,由石嘴山市摄影家协会理事、自由摄影师娄广臣拍摄的石嘴山市第一部藏区的摄影作品集《我望藏区》正式出版发行。《我望藏区》共收录摄影作品69幅,皆是作者近年来深入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创作的摄影作品。作品集通过对藏区历史、文化、信仰等方面的描述,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人们的热爱与敬仰。整部作品充满浓郁的民族色彩,对石嘴山市摄影界今后的创作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最早的书院和学堂

清乾隆16年(1751),平罗县知县宋维孜,用修建文庙的余资,兴建了市境第一所书院“平罗书院”。乾隆49年(1784年),又改为“兴平书院”。道光5年(1825年),平罗知县徐保字将大公馆改设书院。光绪31年(1905年)3月,书院改为学堂(今平罗县城关镇第一完小的前身),这也是市境最早的学校。

第一所幼儿园

1953年10月,平罗县城第一小学附设幼儿班,收3~6岁的幼儿34人。1957年独立成立幼儿园,这是市境第一所幼儿园。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1962年石嘴山市政府在石嘴山(今惠农区)新建石嘴山市幼儿园。同年,石嘴山矿务局、石炭井矿务局分别在石嘴山和石炭井办起幼儿园,入园幼儿188人,保育员、教职工20人。1978年市区有幼儿园10所,入园幼儿800多名。

第一所小学

民国4年(1915年),原平罗又新书院改称高等小学堂。民国11年(1922年)改称高等小学校。这是市境第一所小学。民国13年(1924年),高等小学校改为高级小学校,校长孟尚义,教师来自甘肃八师(五中)。民国7年(1918年),又兴办了宝丰、石嘴山、洪广营3所高级小学。同年还兴办了清真高级小学两所,清真初级小学13所。

第一所中学

民国29年(1940年)秋,黄渠桥北校校长于铎和教员宋学村,在北校首设初中班。与此同时,地方士绅马赞宏、张德志等人带头,发动民众捐资筹建中学校舍。经惠农县政府报请宁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惠农初级中学,直属宁夏省教育厅领导。民国30年(1941年)7月,新校舍落成,8月开学,共有教员5人,学生45名,课程设有国文、数学、英文、公民、劳作、体育、音乐等。到民国32年(1943年)秋,学校有3个年级80名学生。这是市境第一所中学。

第一所农业职业中学

1983年9月,经石嘴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原郊区尾闸中学改名为“石嘴山市第三职业中学”,为石嘴山地区第一所农业职业中学。农职中学高中部为职业中学,初中部为普通中学,采取“一套班子”“两种方法”的教学管理体制。1990年9月,经惠农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恢复尾闸中学,将石嘴山市第三职业中学搬迁至红果子中学(原石嘴山市四中),成立惠农县农业职业中学。至1995年,农业职业中学有3个教学班,学生46人。

第一所高中职业学校

市境第一所高中职业学校是“宁夏实用职业学校”,建于民国37年(1948年),校址在今天惠农区,设纺织、畜牧等专业,有学生183人,教职工37人,校长为梁飞彪。该校到1949年6月停办。1965年,在今惠农区相继建立了陶瓷、商业、林业、卫生4所半工半读职业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陆续停办。1980年,首次在市第八中学附设电子职业高中班。不到一年,因学生流失而夭折。1981年又在市第八中学开办工艺美术职业高中班。之后,又相继开办了服装、化工、文档、计量等专业。1985年8月,石嘴山市第一职业中学成立,时称“职高”,校长王志厚。1991年,经自治区政府认定为“自治区重点职业中学”。是年,国家教委等五部委授予校长王志厚“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自治区教育厅、计委批准转办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命名为“石嘴山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职业高中”仍然保留,一个学校两块牌子。全校设财会、机电、化工、电子商务、计算机、幼教等9个专业、1100多名学生、97名教职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全国职业学校培训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第一所民族实验学校

1999年,原石炭井矿务局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合并,成立了市境第一所“石嘴山市民族实验学校”,系民办公助性质。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完成“双向闭路信息流系统建设工程”,实现了教学彩电闭路联网。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在校学生3300人,教职工252人。

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1960年,在黄渠桥创办的“石嘴山市中级卫生学校”,是石嘴山市第一所中专学校。学校开设医师、护士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0名,1966年该校停办。1979年,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恢复成立石嘴山中级卫生学校,后迁址大武口市第二人民医院,1983年停办。随着石嘴山地区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宁夏煤炭厅于1976年初在大武口区创建宁夏煤炭技工学校。1978年改为宁夏煤矿学校,成为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全区招生。1984年与自治区煤炭厅干部学校合并,1985年1月更名为宁夏煤炭工业学校,1999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增挂“宁夏第一工业学校”牌子。至2000年7月,宁夏煤炭工业学校有学生1367名、教职工12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