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
19933500000014

第14章 佛看人生(5)

这个极乐世界里的人民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人人都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一切物质财富都是社会公有,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这里的黄金七宝状如我们这个世界里的泥土一样举目皆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彻底铲除了巧取、豪夺、垄断等罪恶现象。人们都是与人为善、待人友好、互相帮助、相敬相亲。“其土庄严之事,悉皆平等,无有无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无种族相,因此没有种族的歧视和压迫;无国土的强弱相,因此没有战争,没有侵略,没有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不平等现象。无男女相,这里的人都是莲花化生,没有男女性别,因而没有男女之间的互相占有,也没有家庭的纷争。总之,“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样一个佛教的理想王国,和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理想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的“乌托邦”,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以及康有为想像中的“大同世界”,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在人类的人生理想追求中总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虽然,佛教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超脱世俗,消极厌世的悲观主义宗教,但它最终仍然不能违背人性中的共同点,还得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之火,照亮人们的人生道路,希望给人生以慰藉,希望也给人生以力量。

在大乘佛教宣扬的净土思想中,也有一派认为,真正的净土是解脱者自己内心所证得境界,非凡人所能经验,也是非一般语言文字所能描述的。他们把自己这种超经验、超语言的内证境界称为“无相净土”,把上面所说的佛国净土称为“有相净土”。不过,这样的理想国,这样的净土,并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说的。

四、人生幸福的追求

怎样才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我想这个答案也不尽一致。有人会去拼命赚钱,以钱多为幸福;有人会努力读书,积极表现自己,争取当官,以当官为幸福;有人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寻觅一个理想的对象,以拥有美满婚姻为幸福;有人会注意营养,加强锻炼,以健康长寿为幸福;有人兢兢业业,费尽心思地创业,以拥有事业为幸福。拥有这些是否就能得到幸福了?现在世界上有些富翁,他们有跨国公司,拥有千万、亿万的资产,可他们活得并不幸福。比如报刊曾刊登了一个希腊的女船王,她有三十六亿美元的财产,可她活得很痛苦,结果自杀而亡;又如古时帝王的地位财富都达到了极限,在别人看来他们太令人羡慕了,可他们还是觉得有不如意的地方。

因为世人所追求的这些幸福,佛教看来都是有漏的。漏是烦恼义,即世间的幸福快乐里面总是蕴含着烦恼,正像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总在担心有朝一日会失去权位,担心别人对他的算计,为了能够保住自己,有时对上级就要曲意承欢,违背本心去干一些事。而拥有地位的时候,终日都要为事业操劳,不能自己,没有言行的自由,也没有支配时间的自由。所以,有了地位究竟幸福在哪里,实在说不清楚。那么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呢?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认识

佛教讲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源是无明,又以正见为修道解脱痛苦之本。正见就是正确认识。佛教认为众生想解脱生死,获得幸福,首先对宇宙人生势必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正确的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得到美满幸福的结果。那么,怎样才是正确认识呢?

相信因果:因果二字大家都很熟悉,但对因果道理正确理解并且能够相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说到因果,人们总会想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可是因果远非如此简单易解,它乃是宇宙人生延续的规律,要想对宇宙人生有个正确认识,首先就要了解因果,相信因果。

认识因果首先要相信有善有恶,并且明确什么是善的行为,什么是恶的行为。其次相信有业有报,即善的行为曰善业,恶的行为曰恶业,善恶业迟早都要招感苦乐的结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再次相信有前生与后世,生命是连锁的,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形式中的一种,有无穷的过去,有无尽的未来,因为生命是延续的,才能完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还要相信有圣有凡,也就是生命层次有高低之分,作为一种生命他可以因为修养而得到升华,成贤成圣,也能因为造恶业烦恼增加而堕落。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行善或行恶才有自身的价值,倘若生命不能转化,人死如灯灭,我真不知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对自身而言究竟有什么不同。

因果揭示了生命延续的规则,一个不相信因果的人,往往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胡作非为,导致可悲的结果,相反,相信因果的人,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比如你希望未来生命拥有财富,现在就应该广修布施。佛经上说:施比受更有福,因为享福是一种浪费,福报享完就没有了,而布施是培植福田,布施之后将来能招感财富之果报。假如希望得到长寿,就要不杀生,时常放生;希望得到庄严的相貌,就要培养慈悲忍辱之心;希望人缘好,就要消除嫉妒心,看别人得到荣誉心生欢喜,别人有困难时能主动去同情他,以友好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希望出生高尚,就要恭敬父母师长,恭敬长辈,恭敬有道德的人,谦虚待人,不轻视或嘲笑出生卑贱的人。

相信无常;对“常”的执着给生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要想解脱痛苦,就得正见万事万物的无常特性。佛经上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变化的。比如心念无常,我们现代人的心念是无始以来心识的延续,也是生命经验的积累,它由喜怒哀乐等不同心理因素组成。我们任何一种心态的出现,除了依据内在的心理因素,还要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尤其凡人是心随境转,外境不同,心态也往往随着变化。如大海,时而一片平静,时而波涛汹涌;如虚空,时而万里无云,时而阴云密布。人的心念也是如此,变化无常。

身体是无常的。我们自从拥有这个身体的那天开始,时时刻刻都受到无常规律地支配,因为无常我们才能从最初父母所给的那一点点物质元素中,转变成现有的这个庞大色身;因为无常,我们这个健壮的色身,又要迈向衰老,最终投入死亡的怀抱;无常又使得色身时时受到疾病的威胁,随时都有可能产生病变,乃至死亡。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告诫弟子们,生命在呼吸间,就是这个道理。

人类社会是无常的。《三国演义》开头就有这样两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无常。打开中国古代历史,它就是沿着这样一种无常规律发展的。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末三国兴起,晋朝统一;晋灭之后,南北分争,隋唐统一。这些朝代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但都经历兴起延续死亡的阶段。无常使社会进步,因人类社会是无常的,所以才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希望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无常也使社会从繁荣富强走向衰败,所谓衰极而盛,盛极而衰也。

财富是无常的。许多人想尽办法积聚财富,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手段,积天下财富为己有。他们不但希望自己从占有的这些财富中享受幸福快乐的晚年,还希望把它传之后代,子子孙孙都能享受不尽。殊不知财富也是无常的,佛经上说:财富是五家所有,五家是:大水可以冲走你的财富,大火可以烧毁你的财富,社会黑势力可抢去你的财富,官府有时也可以某种名义,没收你的财富。如果这些都没有能把你的财富给处理掉,那么富贵之家往往会出不肖子孙。因为富贵子弟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懂得财物来源之艰难,就会骄奢无度,任意挥霍,财物肯定要在他们手中消灭干净,所谓“富不过三代”,所以纵观历史上,很难有一个家族能够保持几百年的富贵。

世界也是无常的。人类几千年来一直苦心地在建设着世界,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在试图丰富世界上的生活,这才使得人们从原始社会的愚昧落后到达今天的高度文明。无常使世界进步发达,无常也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最终是要毁灭。因为世界本身就有成住坏空,当这个世界要毁灭的时候,人类的文明还会存在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相信缘起性空: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它几乎贯穿着整个佛教教义。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因果,佛教的因果不同于宿命论者所说的因果,它是建立在因缘上,因缘决定因果。无常也一样,世间一切事物为什么无常呢?因为缘起。缘起又是宇宙生长的规律,经论上说到:“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说世间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是缘起,不是神造的,也不是偶然有的,离开了因缘找不到任何一法。

缘起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缘,佛经中讲四缘生诸法:

1、因缘:是事物生起中最亲的条件。比如我们在田地中播下一颗种子,这种子就是因缘。

2、增上缘:是助成某种事物成长的外在条件,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有土地、水分、人工、阳光等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增上缘。

3、所缘缘:所缘是所缘的外境,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缘。比如眼识生起要有色境,耳识生起要有声境。色声之境就是所缘缘,它是心识生起的重要条件。

4、等无间缘:我们心念的现前,如流水般相似相续。一念接一念,在一个心识活动的过程中,它不可能在一刹那之间同时出现两个不同的念头,必须要待前念生过去了后念始能生起,那么这个前念就是后念生起的等无间缘。这也是心识生起的一种缘。

世间上一切事物无不是缘起的,比如眼前的桌子是由铁钉、木头、油漆、木工等因缘和合,才能成一张桌子。又如我们人是五蕴和合,五蕴中的色蕴指物质,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受想行识指各种心理活动,识蕴是精神主体意识。由这此条件聚在一起,才成为一个人。又人的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要众多因缘,如五识中的眼识要有九缘生,即光线、空间、色境、注意、种子、俱有依(根身)、分别依(意识)、染净依(未那识)、根本依(阿赖耶识),这九缘具备了眼识才能生起。小到一张桌子,一种心识的生起,大到整个宇宙,无不是缘起的。

佛教让我们用缘起去观察一切,透过缘起的现象,洞达事物的性空。一切现象无不缘起,同时也无不是性空。三论宗的根本论典《中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因缘所生法为什么说是空呢?因缘所生法没有自性,自性是一种不由因缘而固定不变的自体。比如前面所说的桌子,是由木工、木头、铁钉等条件组成,离开了这些条件,请问桌子是什么?又构成桌子的条件如木头,它也是地水火风各元素的组合,离开了这些元素,木头又是什么?再说人是五蕴的假合,假如离开五蕴,人是什么?由此可见缘起法,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缘起法都是性空的,但是性空并不否定现象。认识一切事物性空,也要认识到事物的假相宛然,这就是中道的认识,也就是正确的认识。

在佛教的般若经典中,处处都让我们要用这种中观的思想去观察一切,如《般若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告诉了我们缘起性空不是凡人的错误认识,它是菩萨用无限智慧透视的结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缘起的有与自性空不是两个东西。有很多人对佛教的空往往认识不足,或以为空在色外,或以为色灭才空,因而对空产生了许多误解,这是错误的。佛教讲的空是缘起有的,当下就是性空,不可以离开缘起又另外去找性空。度一切苦厄,是说作为生命只有认识到这种道理,才能度脱人世间的种种苦恼。

2.不住于相

众生因为住于虚妄不实的颠倒相上而起烦恼造业,导致了生命的种种痛苦,要想解脱痛苦,必须不住于相。如何才能做到不住于相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视世间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它的因果性、无常性、缘起性、空性、了不可得性。只有看破世间万事万物的实质,你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不会住着于假相,这样就可以避免贪嗔痴烦恼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着而带来的痛苦。

在佛教的般若经典中,《金刚经》就是宣说不住相修行。经中须菩提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刚经》全部经文都是回答这两个问题,云何应住是问修学佛法者心如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是问通过什么方法降伏其心。

佛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无住生心。无住是不住于相,比如在修布施时,经上说:“菩萨应无所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又说:“如果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如果菩萨心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住相的布施,就是在修布施时要观三轮体空,不住于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所施的物相。倘若在布施时心有所住,则布施有限,功德也有限。布施时心无所住,则布施无限,则功德也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