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孔子说:“鬼神造成的恩惠惩罚确实不小啊!”“他们使天下的人斋戒肃穆,衣冠整齐,毕恭毕敬地从事祭祀活动,人们心怀虔诚、恭敬的心情,就好像鬼神高高在上,在他们的身边。”所以,阳世间有礼乐,而阴曹地府则有鬼神。
我认为敬奉鬼神之心,主要不是因为鬼神会带来灾祸或幸运,而在于他们能使人健全正气。正是这个原因,君子修养德行没有比以“敬”为主更重要的了。一个人内心以“敬”为主,那么,错误、邪恶的思想就难以侵入;自身之外的事能以“敬”为主,那么,轻薄下流的习气也就无从产生。时时刻刻,都怀有“敬畏”之心,这正是君子无处不有敬心的缘故,也是他无处不正派的原因。
《诗经》上说:“无论在下边的,还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的、显赫盛大的。”“正是这个周文王,他小心冀翼,毕恭毕敬侍奉上天,所以他才享有治国平天下的诸多福分。”不就是指此而言吗?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必须心存正义,主持公道,是一切正直、善良人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孩子处于德、智、体诸方面奠定基础的阶段,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就能使他们从小对事物、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学会平等地待人,不歧视人,对人有同情心。明末清初的山西提学袁继咸,就非常重视培养弟子的正义感。
袁继咸,字季通,宜春(今江西)人。天启五年中进士,祟祯七年任山西提学,总管一省教育。此人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从学拜师者甚众。当时,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有一少年,名叫傅山,字青竹(后改青主)。他聪明过人,过目成诵,十四岁考中秀才,显露才华。但傅山看出明朝腐败,危机四伏,难以挽救。于是放弃仕途,矢志研究立身处世的学问,便拜袁继咸为师。继咸教学,重在育人,他时刻不忘教弟子如何做人。他说,人生天地间,做人为根本。一次,继咸给傅山讲书画课,他语意双关地说:“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心里明折,袁老师表面在说字,实则在教育自己如何做人。
由于袁继咸不愿意与阉宦同流合污,而受到阉党巡按张孙振的诬陷,被捕入狱,傅山便和同学薛宗周、曹良直等多方呼吁营救。崇祯九年十月二十日,袁继咸被押上北京,这天傅山和薛宗周跟踪着囚车,同时也从太原出发。并嘱咐他的哥哥傅庚在太原继续动员各县来的生员到北京集合。傅山和他的同学徒步千里到北京后联络生员一百多人,联名上疏,众人推举傅山领头,并由他起草诉状。在他们策动上疏的时候,张孙振多次利用离间、威胁等手段恐吓他们,有胆小的人当时害怕,就要求撤消署名。傅山百折不回,联合全省生员为袁继咸鸣冤,并印发传单,逢人便送,由此获得了广大人民和士大夫的支持。当时朝廷因慑于舆论的压力,于次年四月才审理了这案子,傅山亲自出堂作证,最后判决张孙振所控告袁继咸的罪状全系捏造,同时对张孙振作出了处罚,终于使袁继咸的冤案得以昭雪。
当清兵进攻九江,傅山的老师袁继咸不幸被捕,后解往北京,傅山得知后便跟随到北京,后来袁继咸因誓死不降而被杀。他曾写诗给傅山说“独子同忧患,于今乃别离,乾坤留古道,生死见心知。贯械还余草,传灯不以诗。悠悠千载业,努力慰相思。”傅山看后非常悲恸地说“山亦安敢有负我公!”傅山整理了老师的遗稿离开了北京,回到家乡继续从事抗清活动。他脱下儒装,换上道服,外号“朱衣道人”,在行医身份的掩护下,走遍了中国许多地方。他目睹中原地区久经战乱,满目疮痍,疫疠流行,人民饱经病痛折磨,便潜心于医,一心赴救,他的诊所,终日挤满了人,有请出诊看病的,他都应允前去,那怕是二三百里的路程,也在所不辞。遇到家里贫困无钱买药的,他还免费给药。相反,官僚豪绅看病,他却避而不见,除非是去看病,他才接诊,但也要求和其他病人一样依次求诊。对于那些名声不好的官吏上门求诊,他往往婉言谢绝,但他对平民百姓则是有求必应。每到一处,总有人请他看病,他便依靠行医来维持生活。
傅山为教育儿子付眉做一个有益于民众的人,每天都和儿子一起上山打柴,把书本放在扁担上,一边干活,一边学习。他还和儿子付眉同拉一辆车,一边拉车卖药,一边讲做人的学问。父子俩为民众看病,从不计报酬,还经常救济贫困之人。
人们常说:“都知道傅山字写得好,但字不如其诗,诗不如其画,画不如其医,医不如其人。”可谓是对一代侠医的中肯评价。
作为新世纪的父母,培养孩子的高尚品德,必须让孩子从小心存正义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
培养孩子的平等观,让孩子树立平等意识。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教育孩子要平等待人,一是要求他们不要以父辈的优越地位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并进而歧视他人;也不要因父辈的平凡平庸而感到自卑。二是不要因自己的天资聪慧而傲视他人,居高临下,高人一等;也不要因为自己愚笨而灰心丧气。
养成“有话直说”的豪爽性格。
正直的人总是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愿望,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并按照它去行动。所以要教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转弯抹角。
教育孩子勇于承认错误。
正直的人要勇于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不怕受处分,不说谎,更不诿过于人。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应罚他,要进行批评教育,相信他能改正。
抵制歪风,弘扬正气,利用集体的力量伸张正义。
要使孩子具有正义感,除了家庭的力量以外,还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在幼儿集体当中,提倡互助、平等待人,以此统一全体小朋友的思想认识。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正义是指人对事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应有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始于全面深入的观察和准确的判断。为此,欲使孩子具有正义感,一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见人得失,如己得失
康熙教子经
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译文
为人处世,应有宽容之心,看见别人有得意的事情,就应该为他高兴;看见别人有失意的事情,就应该对他表示怜悯、同情。其实,这种心态对自己也很有好处。如果一味地嫉妒别人的成功,欢喜别人的失败,还怎么与人共事?这是心术不正的表现。古人说过:“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失。”存有这种心思的人,上天一定会保佑他。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康熙教育孩子“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大致相同,这种观点符合人际关系的黄金定律——你关爱别人的时候,就等于别人关爱你。要想教育孩子养成这种美好品德,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因为嫉妒心理正是“关爱他人”的“克星”。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与人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当我们懂得付出、帮助、爱、分享,我们就生活在天堂;若只为自己,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实质就等于生活在地狱里。地狱和天堂,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绪,情绪有好坏之分。好的情绪表现为:友爱、善良、团结、赞美、同情、关怀等等;坏的情绪表现为愤怒、暴躁、苦恼、凶狠等。坏的情绪不仅能够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感情,甚至会由于攻击性情绪的发泄而造成悲剧。嫉妒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情绪,犹如心灵上的一颗毒瘤,如果不早日铲除,将会给孩子人格发展带来致命伤害。
教育孩子改变嫉妒的恶习绝对不是无稽之谈。其实嫉妒之心,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抱起别人家的孩子,他就会很快地跑过去,敲敲他的头,或抓抓他的脚,直到把那个小孩赶走,然后马上要求妈妈抱自己。
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但家长并不可以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因为经常的嫉妒反应情绪,会演变为人格的一部分。并且孩子嫉妒心强,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不仅影响进步,而且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有一个正在上初二的女孩,因为经二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她一直复习到晚上11点钟。大约是第二天凌晨2点左右,正在睡梦中的她忽然感到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疼痛。当时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同学的搀扶下,立即找到校外的一个磁卡电话,拨通了当地的急救中心。
来到医院,医生确诊为硫酸烧伤!第二天上午,这位同学的父母得到消息,马上赶来医院。看到女儿的脸,父亲当时吓傻了:女儿的脸像个大盆;脸上血肉模糊,连眼睛、鼻子、嘴都看不清在什么位置;耳朵烧得焦黑一片。他们都不敢相信面前就是曾经清纯可爱的女儿。
在医院接受初步治疗后,学生家长立即报警。警方经过几天的侦查,发现是住在对面寝室的一位女生将硫酸泼到了她脸上。这位作案的女生与受害者同年级但不同班,两人平时没有什么来往,更谈不上深刻矛盾了。
受伤的女同学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对方与自己没有深仇大恨,却下如此毒手。据那位女同学向警方交待的口供中说,自己是因为嫉妒她的学习成绩好,长得又漂亮,因此想在考试前给她捣个乱,影响她的考试成绩。
面对如此惨痛的事件,有谁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情?整天强调孩子要努力学习的父母,必须谨记某位心理学家所说的话:“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每个孩子都会有嫉妒,孩子的嫉妒心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反应,引起孩子嫉妒的原因极多,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嫉妒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
要想帮助孩子改变嫉妒的心理,必须找到孩子产生嫉妒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以下原因会引起孩子的嫉妒心理:
——在竞争中受挫会导致孩子对成功者的嫉妒
——因教师对他人的表扬而产生嫉妒
——因自己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对生理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
——因自己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同学产生嫉
——不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可以导致孩子产生嫉妒心理
上述包括孩子的自身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两者互相作用,导致了嫉妒。
了解了孩子产生嫉妒理心理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根除孩子的嫉妒。
父母要帮助孩子对自己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父母不应该被“对子女的爱”蒙住双眼,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评价孩子,既要看到他的长处,也要看到孩子的不足。作为父母,不但要正确地认识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了解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心理,但表扬并不可以不分场合,不讲原则,如表扬不当,就会使孩子骄傲,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甚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损害了自己的“面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作为父母应该开导孩子,让孩子真正明白: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成功者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赞美、荣誉,并损害不到其他任何人的利益。孩子还不能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减轻孩子的嫉妒心。
父母要引导孩子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正确地对待别人。
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环境,创造氛围,使孩子的理智得到较好的发展。让孩子从日常的生活中,学会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家长的处世哲学中,体会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如果父母可以令自己的孩子养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孩子的情感就会不断丰富,心理就会日趋成熟。即使孩子对某人产生了嫉妒心理,也会很快被理智的思考所抑制。
——培养孩子拥有开阔的心胸
大家也许发现,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往往有与人交往时,喜欢做核心;当不能成为社交中心时,就会发脾气;不会感谢人,易受外界影响等自身的性格弱点。对于上述情况,家长要悉心引导孩子。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同时热情鼓励孩子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使孩子的嫉妒心理得到正当的发泄。对遭到不幸的人要教育孩子给予同情,孩子幸灾乐祸是丝毫不能纵容的,那样往往会助长孩子的嫉妒心理。对孩子的挫折,要耐心地同孩子一起做认真的理性分析,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支持孩子再做努力,绝不可让孩子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从而使孩子经得起任何风吹雨打,对别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他人的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自己的失败具有再造成功的信心。
诚而有信,不欺暗室
康熙教子经
《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则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