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人才”?有才有用的人叫“人才”。高学历而社会用不上,也是一大憾事,还会造成一种“失业”假象;反之,虽无高学历,但有一技之长者,不愁谋业。若其技再高一些,达到高级技师,更是社会之宝。成功人士都明白“艺多不压身的”古训,康熙教育孩子多掌握一些技艺,当然是为了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
勤习一事身增一艺
康熙教子经
善书法者虽多出天性,大半尤恃勤学。朕自幼好书,令年老,虽极匆忙时,必书几行字,一日亦未间断,是故犹未至于荒废。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若荒疏即废弃也。
译文
擅长书法之人有不小原因是他们有很好的书法天赋,但更大的原因则是他们的勤学苦练。我从小喜欢书法,现在已年迈,但即使非常忙碌的时候,也一定要写几行字,一天也没有间断,因而还不至于荒疏。人在学一件事能够做到勤奋、不间断,那么就能学会这种技能,如果荒疏,这种技能就丢弃了。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有句俗语“一勤天下无难事”。说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这一基础条件,只要肯勤奋,成功大门敞开,就等你走进去,勤奋不仅是成功的秘诀,也是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学一门技艺,又岂可有例外呢?
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东晋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集诸体之精华,改古拙之书风,英俊豪迈,气势磅礴,有“破体”之美称。王献之书法的每一点长进,都渗透着母亲和父亲的心血。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是靠勤奋才取得重大成功的。那种人无外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的侥幸心理,希望偶然的意外收获是相当不现实的。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不勤奋是难以成才的。
现在国外一所名牌大学读书的何莉莉是一个勤奋的女孩,她最看不起那些守株待兔、凡事总想不劳而获的人。她小时候,就认真接受父母那些“头悬梁,锥刺骨”的勤奋读书之类的故事教育,她听得特别认真。自从上学起,何莉莉就养成了“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在庭院里早读半小时,七点钟吃完饭上课,十一点半放学回家,中午午睡一小时,晚上六点半就去上晚自习,一般都自习到十一点半才上床睡觉”的习惯。这样勤奋下来,使她的饮食起居都很有规律,而且这样的规律她始终保持着。由于在教室里上自习,一方面有老师的辅导;另一方面大家在一块学习,比较有气氛。所以,何莉莉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晚上都坚持去学校上自习,有时候即使身体状况不很好,也没有产生丝毫懒惰的思想,依然去学校上自习。何莉莉小小的年纪就对勤奋有着自己的看法,读高中时,她就在日记中透露出这样的想法——
理想好立,目标好定,但实现目标却并不容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不能产生丝毫的懒惰,时时刻刻都要勒上一根勤的弦。人多多少少有点惰性,在目标确定时,信誓旦旦,但真正实施目标的时候,却只是三分钟热情……而成功的取得更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在实现理想过程中,谁付出的勤奋和汗水多一些,谁的毅力更强一些,谁坚持更久一些。任何人要取得成功,少一丝的勤奋也是不行的。学习的确是一件苦差事:作为一名学生,每天早上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就得背着书包去上课,晚上月亮都已经挂在天上的时候,才能往家走。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只有养成勤奋的习惯,打好成才的坚实基础,才能在成功的路途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何莉莉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在实践上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她患了重感冒,还在发烧,晚上她还要坚持去上自习。父母考虑到她身体的情况,坚决不同意她去,但是她一副很洒脱的样子,表示自己的感冒已经好多了,所以她一定要去上自习,结果,父母只好同意了。就在当晚上床休息之前,还一再嘱咐妈妈,明天早晨六点半如果她还没有起床的话,就务必叫她起床,因为她还没有背书。
何莉莉这些事情虽然琐碎,但是就是这样的小事养成了她勤奋的习惯,构成了她成才的基础。何莉莉后来之所以成功地走进国外名牌大学,为多少人仰慕,是与她光环背后那些极其普通的勤奋刻苦的琐碎小事分不开的。正如她自己在日记中说的:“成功的取得更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在实现理想过程中,谁付出的勤奋和汗水多一些,谁的毅力更强一些,谁坚持更久一些。”
相信何莉莉头上笼罩的光环,是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拥有的。既然如此,就不要让孩子染上一点惰性,让孩子做到何莉莉在日记中所说的“多付出一些勤奋和汗水。”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们挣钱不容易。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勤奋努力,都能正常的被中学、大学录取,那么,在学习的经费上,他们就能为父母大大的节省一笔开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节省下来的这一大笔钱是孩子为家庭赚到的一笔钱。
大发明家爱迪生是个发明的天才,也是一个出奇勤奋的人。他常常一天只睡4个小时,仍能精力充沛地工作;也有过连续45个钟点不休息的记录。他的勤奋不仅体现在睡眠少上,还体现在大脑一刻不停地思考问题上。有一次,在他那永不离身的笔记本中,一天中竟然记过20个新思想、新设计。不管是吃饭、工作、睡觉,也不管在什么地方,脑中一出现新的思路或想法,就立刻记在本子上,甚至画上图形或计算公式。可以说,爱迪生的成功离不开勤奋。
身为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勤奋的重要意义,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勤快的生活习惯主要表现在早上不能懒床。当然,其前提是孩子要睡足觉,孩子睡不足觉或晚上睡得太晚,早上往往会懒床,所以父母就要催孩子早睡,保证孩子的睡眠充足。除了不懒床,还要督促孩子在学习上要勤记、勤写、勤读、勤做、勤思考。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康熙教子经
《论语》云:“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言实为学制事之要也。即如今之读书,人欲应试也,必平日所学渊深,所记广博,自然写得出。凡遇一事,经历多者,按则例而理之,则失者少。此即器利而事自善之理也。
译文
《论语》记载:“子贡问怎样才能培养仁德。孔子回答:‘工匠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必须先磨砺好他的工具’”这句话的确是学习处理政事的关键。如同现在的读书人打算去应科举考试,就必须平常积累渊博深奥的学识,平常积累记下了广博的学识,在科举考试时就自然而然地做了出来。凡是遇到事,只要经历多的人,按成规去处理它,失败就会少些,这就是本领好事情就自然做得好的道理。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说的就是干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准备,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康熙教育孩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的就是做好某件事,必须要做好准备。康熙皇帝引用了孔子的话,这种观点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孩子,具有积极意义。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种情况,相似的年龄、相同的智商,学习效果却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突出,事半功倍;有的学生则学得十分吃力,成绩平平,事倍功半。学习是否得法往往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这样说,如果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如同获取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心理学家发现,学习时间长并不等于效果好,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规律,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我们常看到家长抱着望子成龙的心理,送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孩子们几乎没有时间玩。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影响孩子学习。
孩子学习能力障碍也可造成学习成绩差,但是家长不知道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学习能力,而是更加限制孩子的娱乐时间,整天逼着孩子学习,孩子一看到书本就头疼,故意磨磨蹭蹭,看他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实际上一点也没有学进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探索生涯后,写出一个成功的方程式: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学习方法即学生在学习时所采用的方式、手段、途径和技巧。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对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反映,带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正因为如此,笛卡尔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
家长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时,可以参考以下办法:
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一方面是指尽可能多地找出运用到学习上的时间,另一方面是指使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达到最高的效率。首先家长要教育孩子在运筹时间要考虑到心境、方法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的因素。同样的时间内,由于心境状态的不同,学习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善于运用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必要的。心境愉快轻松时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心境不佳时的学习效果。
提高孩子的记忆效率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集中注意力是提高记忆效率的首要条件,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关于记忆的方法很多,多数心理学书上都有专门的论述,家长应当尽可能多地学习这些方法,并把他们传达给孩子。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多湖辉先生和南博先生一致认为,记忆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能记住”这种自信心,否则老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好,精神不振,情绪不高,造成记忆力下降。反之,自信心可以使人精神旺盛,情绪高涨,脑细胞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记忆力相应大大提高。
(2)让孩子学会将记忆对象与愉快的事情联系起来
愉快的事物使人消除枯燥感,对记忆产生兴趣。记忆时,把要记忆的枯燥信号与愉快的事物相联系,枯燥便可化为兴趣,同时提高记忆效率。
(3)记忆要从心平气和开始
大脑在平静状态时能中断与过去的联系,最容易容纳新的信息。所以应该让孩子记忆一个东西时,首先要使自己放松下来,等心平气和后再去记忆,可提高功效。
(4)大脑不能过度疲劳
大脑疲劳是大脑细胞活动过度引起的。此时,不论怎样努力,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也要降低,记忆力随之下降。在这种状态勉强工作,久而久之会降低大脑的兴奋程度。因此,每当孩子感到大脑疲惫时,就因该休息片刻,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记忆时经常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5)找出适合孩子特点的记忆办法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动作、方式下记忆效果大不相同,例如有人早晨记忆力好,有人晚上记忆力好;有人边走边记忆效果好,有人在安静环境下记忆好。所以,父母都应该帮助孩子掌握记忆的“黄金时间”。
(6)培养孩子对记忆对象的兴趣
记忆力与兴趣关系密切。兴趣是增强脑细胞活动能力的动力。例如球迷在看一场精彩的球赛时,能毫不费力地记住比赛中的每个精彩场面,而情节生动的小说也会使读者久久不忘,所以,兴趣是记忆力的促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