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养生智慧
19932200000012

第12章 治病不如防病(2)

运动提高你的抗病能力

加强身体锻炼,是增强体质、扶助正气、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通过运动或劳动,可使血脉流畅,关节疏利,气机和调,从而提高抗病能力。《三国志·华佗传》说:“佗语普(吴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并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科学地创造出锻炼身体的“五禽戏”,一直为后人所沿用。此后,宋人发明的“八段锦”,明人创立的“太极拳”,民间流传的“易筋经”,以及古代的“吐纳法”、“导引术”和各式各样的运动气功等,均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的极好方法。

补养是最后的健康方式

医药补养是指用药物、针灸和推拿等医药手段,通过调整阴阳、补益气血、滋养脏腑、疏通经络,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对于某些虚弱性体质,平时可以采取药物补益的方法加以纠正。药物补益要因人而异,如气虚体质宜补气,血虚体质宜养血,阴虚体质宜滋阴,阳虚体质宜壮阳等。由于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故在因人补养的同时,必须注意补益脾肾。有关补益的方药,请参阅第二部分中医预防技术。

中医还认为,针灸、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也是健体防病常可选用的方法。如针刺足二里,艾灸气海、关元,按摩耳、目、腹、背及太阳、涌泉等。

防止邪气的侵袭

中医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能起主导作用,如疫疠之气等。因此,后天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外,还要注意防止邪气的侵袭。《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盖即指此。防止邪侵主要应从顺应四时、避其疫邪、注意卫生和预用药物四方面着手。

1.防止四时不正之气侵害人体

顺应四时指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随时调整衣食住行,以防止四时不正之气侵害人体,所谓“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春季温暖多风,易发生温病和风病,故衣被不可过少,饮食不可过寒,运动不可出汗过多;夏季炎热潮湿,易发生暑病和泻痢,故衣被要少而干燥,饮食应注意卫生,不可寒热太偏,不可在烈日下劳作太久;秋季天气转凉,空气干燥,易发生感冒和燥咳,故衣被要随时调整,多吃含水份的水果;冬季天气寒冷,易发生流感和冻伤,故衣被要加厚,饮食要偏温,室内空气要流通,运动时最好不要出汗。

2.注意卫生

注意卫生指通过讲究卫生防止病邪的产生和侵袭,包括注意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

(1)环境卫生:是指居处环境的卫生,也称公共卫生。由于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病邪的发生,所以应是大家共同注意维护的方面。有人认为,居处应选择土厚水美或背山临水之处,周围应广植树木花草。当然,这样的居处环境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但住处至少应避开浓烟浊水、气味臭秽、喧嚣嘈杂的有害环境。另外,对于周围的厕所、绿地、街道、公共垃圾,则应委派专人负责,定期打扫,以避免蚊蝇滋生,病邪蔓延。

关于室内环境,古人认为应以清洁优雅为主,如《寿亲养老新书·宴处起居》指出:“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室内可养植少量花卉,所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对于室内卫生,一般认为房间要每天开窗,保持空气流通,日光充足;地面要每天打扫,除去灰尘,保持清洁。还要定期清扫墙角、床下、门窗、家具,农村也可以用艾叶、苍术烟熏,或雄黄酒喷洒,以消灭蚊蝇和跳蚤、臭虫等致病昆虫。

(2)个人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养成洗脸、洗头、洗手、洗脚、洗澡及刷牙、漱口的习惯,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体体表是沾染脏物机会最多的地方,口腔是细菌繁殖最易的处所,故我国古人很早就提出要经常清洗上述部位。如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洗脸、洗手、洗脚、洗澡的记载。《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一般地说,每日晨起应洗手、洗脸、刷牙;食前、便后应洗手;食后应漱口;睡前应刷牙、洗脚;3~5日洗1次头,5~7日洗1次澡(夏天应每日1次)。此外,还应经常换洗衣服,勤晒被褥,修剪指甲,梳理头发,以消除细菌孳生的环境,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

(3)饮食卫生:是指注意饮水和食品的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我国是发明水井最早的国家,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对于饮食卫生可谓极为重视。古人认为,饮水应以饮开水为宜。如《吕氏春秋·本味篇》提出须“九沸九度”,宋代庄绰说:“纵细民在路上,亦必饮煎水。”对于食品,古人认为应以熟食为主,忌用污秽腐败不洁之物。上述主张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开水熟食可以杀灭致病生物,忌食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洁之物,可以避免病从口入,故能预防病邪的侵袭和食物中毒。此外,我国还有饮茶的习惯,对于消化饮食具有一定的帮助。但应注意饮茶不要过浓,以防生湿碍脾;空腹、睡前不宜饮用,以防眩晕或失眠。

3.预用药物

在某些疾病流行的时候,通过服用或佩带一定的药物,是预防疾病传染的有效措施。古人十分重视药物预防,《素问·刺法论》就有预服“小金丹”防疫的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药品中,则有用花椒、辛夷、桂等制成的香囊;《千金要方》等书中还记有用艾叶、雄黄、莒蒲、苍术、白芷等进行烟熏消毒的方法;《四时调摄笺》也说:“疫气流行,用管仲(贯众)置水缸内,食水不染。”现在人们在感冒流行的时候预服板蓝根汤,在肝炎流行的时候预服茵陈大枣汤,在痢疾流行的时候预用马齿苋等,都是基于上述原则制定的。对于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已病防变

已病防变,是指当疾病已有先兆,或已经发生,应做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或先安未受邪之脏,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并避免病残。故已病防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察病先兆,及时处理;二是早期诊治,防病加重;三是先安健脏,杜绝传变;四是把握规律,避免病残。

1.察病先兆,及时处理

中医认为,病邪侵袭人体,必然引起正邪斗争,此时人体内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往往发生某些异常变化,并出现相应的先兆症状,预示着疾病将要发生。至于处理的方法,则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身通过调摄精神、饮食、起居等,调整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以扶助正气,及早消除病邪的干扰;二是及时找医生咨询,必要时服用有关的预防药物,或通过针灸、推拿等调整机体,去除病邪。

2.早期诊治,防病加重

一般地说,病邪侵袭人体,多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所引起的疾病也会由轻转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阻断病势的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可见,早期诊治,对于防止疾病加重具有重要意义,若失去治疗时机,病情不断发展,最后损伤脏腑,就会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谓“上上救其萌芽”,盖亦指此。早期诊治也关系到病人和医生两个方面。作为病人,必须建立忧患意识,一旦有病,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并及时治疗。作为医生,必须树立对病人负责的精神。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做到四诊合参,及早确诊疾病,及时正确地采取治疗措施,以解除患者的疾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