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养生智慧
19932200000010

第10章 人为什么会生病(4)

(5)问二便

主要询问大小便的颜色、形态、量次和便时的感觉。

①大便:大便秘结,坚硬、色黄、热臭者,多为实症、热症;大便泻下清冷,完谷不化者,多为虚症、寒症;大便酸臭味重为食积;大便有脓血,里急后重,腹痛发热,为肠有湿热,多见于痢疾;黎明腹泻,日久不止者,为肾阳虚衰。

②小便:小便量多色清白,多为虚寒;小便黄赤混浊,尿道灼痛者,多为湿热;小便自遗者,多为肾气不固。

(6)问经、带

①月经:月经提前,量多色红,多为血热;经期后错,量小色淡,多为血虚;经前腹痛;胀满拒按,色紫有块,多为气滞血瘀;经后腹痛,喜暖喜按,多为虚寒。

②白带:白带清稀,色白味腥,多为虚寒;黄带稠粘,有臭气味者,多为湿热;带下如蛋清,腰膝酸软,多为肾虚。

问诊的范围很广,除上述各项外,对睡眠、记忆力及其它与辨症有关的,也应该询问。总之,问诊是一项十分细致的一份工作,应当很好重视。

4.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人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1)脉诊

脉诊,又叫做切脉,是医生用手指按触病人的脉搏,体会脉象的方法。诊脉的基本目的,是了解病人体质的强弱和疾病程度的深浅。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注意脉搏的变化而忽视其它症状。有时,脉搏反映的情况也会和其它症状不符,即所谓“脉症不符”。此时应全面地分析病情,区别主次、真假,或者“舍脉从症”,或者“舍症从脉”。

①脉诊的部位:一般选用“寸口”。即手腕部桡动脉博动处,并将寸口处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即中指所对之桡骨茎突处定为关脉,关前(远侧)为寸脉,关后(近侧)为尺脉。病人左手寸部侯心,关部侯肝,尺部侯肾;病人右手寸部侯肺,关部侯脾,尺部侯肾。

②脉诊的方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心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液流畅。医生先以中指端放在关部,然后用食指放在寸部,无名指放在尺部。一般三指靠拢,若患者身材高大,则三指适当分开;身材矮小,则三指可以稍靠拢。切脉时需用不同的指力仔细侯测,轻按皮肤为浮取,稍加指力为中取,用力重按为沉取。这三种不同的指法,一般都是由轻而重,顺序寻按。

③正常脉象:正常人的脉象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每分钟约60~80次,从容和缓,节律均匀。但随着年龄、性别、体质、气候等因索的不同,脉象也可有差异。如瘦人脉象多稍浮,胖人脉象多沉;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略快且弱,老人脉象多弱;运动员脉象多迟缓等,这些都不属于病脉。

④异常脉象:疾病反应于脉象的变化,即为异常脉象。病与脉密切相关,不同的脉象,标志着不同的疾病,但不能单纯凭脉象来诊断疾病,须四诊合参。现将临床常用的10种脉象说明如下:

浮脉:脉搏比较浅表,浮在皮肤表面,轻按即能清楚感到脉搏跳动,稍重按反觉脉搏减弱。一般主表症,脉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沉脉:脉搏比较深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能感到脉搏跳动。一般主里症,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迟脉:脉搏频率减慢,每分钟不到60次。一般主寒症,常见于内脏功能衰弱的疾病。

数脉:脉搏频率增快,每分钟90次以上。一般主热症,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洪脉:脉搏粗大有力,好像波浪一样。来盛去衰,一般主热症、实症。

细脉:脉搏细小,应指如线,一般主里虚症,常见于气血双亏等疾病。

滑脉:脉搏往来流利,应指圆滑有力。一般主痰饮、食积、实热,妇女无病而见滑脉者,融考虑是否有孕。

涩脉:脉搏往来艰涩不流利,有如轻刀刮竹。一般主精亏血少,气滞血瘀。

弦脉:脉搏硬而有力,如按琴弦。一般主肝胆病、痰饮、诸痛等。

歇止脉:脉搏节律不规律,时有中间停止跳动。歇止脉可分为促、结、代三种。频率快而间歇不规则的为促脉;频率慢而间歇不规则的为结脉;脉搏间歇有规律的为代脉。此三脉一般主脏器衰微,气滞血瘀症,临床多见于心律失常疾息,如期外收缩,房室传异阻滞等。

(2)按诊

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接触病人的体表和深在部位,以了解病情,判断病位的一种诊断方法。

①按皮肤:皮肤灼热,多为实症、热症;皮肤四肢发冷,多为虚症、寒症;皮肤浮肿,按之凹陷者,多为水肿;陷而不能即起者为阴水;皮肤干燥,多为津血不足,或内有瘀血。

②按手足:手足心热为阴虚,手足清冷为阳虚。

③按腹部:腹部疼痛拒按,多为实症,按之濡软。喜暖喜按者,多为虚症。腹部绷紧隆起,叩之空空然,多为气滞;按之如囊裹水,叩之浊音者,多为水停;有包块触及者,多为症积。

中医的治疗原则

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作指导,建立在整体观念和辨症论治的基础上,以四诊收集得来的客观资料作为辨症依据,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得出确切的诊断,从而对不同病情制定出不同的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内容极其丰富,其中不少包含着朴素的辨症法思想,在临床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标本缓急等内容。

1.治病求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治病求本,就是说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中医认为:同一本质的疾病,可以产生若干不同的现象;而同一种现象,又可以由不同性质的疾病产生。在临床治疗上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强调治病求本。例如头痛一症,既可由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也可因肝阳上亢,阴血不足,痰瘀等因素而导致。因此,治疗时就必须追本求源,探索疾病的本质,分别采用疏风散寒,疏风清热,或平肝潜阳,养阴补血,化痰祛瘀等不同方法,而不是单纯使用止痛的方法所能治愈的。又如高热不退,烦躁口渴,而见四肢厥冷,是为“真热假寒”症。四肢厥冷是假象,内热过盛是其本质。所以仍应治其热,热除之后,阳气得以外达,肢冷自愈,这就是“治病求本”的意思。

2.扶正才能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祛邪即祛除病邪。“正气”与“邪气”是疾病过程中矛盾斗争的两个方面,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正气”。如果正能胜邪,则病轻而逐渐自愈;正不胜邪则病重而渐趋恶化,因此在治疗中应特别注意维护人体的正气。

“扶正”,就是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锻炼身体等方法,以增强人体的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复力,从而压倒“邪气”,战胜致病因子,使身体恢复健康。扶正的措施,在药物治疗上是使用“补法”,根据不同的虚症,给予不同的补法,常用的有益气、养血、助阳、滋阴等法。

“祛邪”,就是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以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子,限制疾病的发展,使疾病逐渐痊愈。祛邪的措施,在药物治疗上是使用“攻法”,根据不同的实症,给予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有理气、化痰、活血、消食、驱虫等法。

在运用扶正祛邪这一原则时,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正邪消长和盛衰的情况,根据正邪在矛盾中所处的地位,分别主次和先后,灵活地应用扶正、祛邪或攻补兼施。总之,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3.标本缓急

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标本”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从正邪的关系来讲,人的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从疾病来讲,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的新旧来讲,旧病是本,新病是标;从病的部位来讲,病在脏为本,病在体表为标;从病因来讲,内因是本,外因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