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64

第64章 夏侯渊到底怎么死的?

夏侯渊字妙才,东汉时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夏侯渊是曹操的同宗兄弟,是曹操军事集团的主要将领之一。夏侯渊在追随曹操南征北战中,参加了几乎所有的主要战役,为曹操集团统一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夏侯渊累积军功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食户八百,假节钺。但夏侯渊对于计谋的使用比较忽视。《三国志》记载曹操曾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曹操占领了汉中,对益州的刘备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率诸将进攻汉中,在阳平关附近扎营。魏将夏侯渊、张郃等镇守阳平关,与之相拒。双方相持一年,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渡过沔水,在定军山扎营,此地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黄忠斩夏侯渊的著名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三国演义》第七十至七十一回叙述了这个战役和黄忠斩夏侯渊的经过。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刘备亲率大军渡过汉水,在定军山旁安营扎寨。老将黄忠讨令,愿带三千军马攻取定军山,诸葛亮应允。黄忠以法正为监军,率本部人马攻取定军山,与夏侯渊、张郃交锋。首次交战,黄忠趁交换战将之际箭射夏侯尚激怒夏侯渊。当晚,黄忠用法正之计,占领定军山西侧一高峰。夏侯渊大怒,领兵围攻黄忠,黄忠用“以逸待劳”之计,趁曹军疲惫之机,率兵从山上突袭而下,一刀劈死夏侯渊。张郃带兵接应,被黄忠与陈式两面夹攻,大败而逃。刘封、孟达趁机占领了定军山。

《三国演义》叙述的框架距史实不远,具体情节却多有讹误。如:本是刘备占据定军山,夏侯渊来进攻,却说是夏侯渊占据定军山,刘备来进攻,改变了主客场的形势;又如:此次刘备征汉中的战役中,法正随军作谋士,诸葛亮留守成都,并没有到前方去,却说他从征汉中,而且还出现了“智激黄忠”的戏剧性情节。黄忠的英勇气概,在这里真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但夏侯渊究竟是怎样被杀的,历史上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因为在《三国志》的各纪传中有着不同的说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蜀书》的先主、法正、黄忠三传。三传所记详略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夏侯渊率精锐之师来进攻定军山,黄忠受刘备之命,在法正的策划下,居高临下,鼓噪而攻,一举斩了夏侯渊。《三国演义》所写就是本于此。另一组是《魏书》的《武帝纪》和张郃、夏侯渊二传。这三个纪传所写的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也是一致的,说夏侯渊被刘备所斩。刘备烧了夏侯渊的鹿角(把树木,竹子之类削尖朝向敌方,后半截埋入地下的障碍物),在夏侯渊救火和保护鹿角的时候,刘备来袭击,夏侯渊兵力薄弱,战败被斩。《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写《魏书》和《蜀书》时,所依据的资料不同:写《魏书》用的是魏国的资料,写《蜀书》用的是蜀国的资料,二者对同一问题的立场不同,自然便存在着分歧了。而陈寿并没有把写法统一起来,却采取了异说并存的方针,这样便存在了两种说法:蜀国的说法是夏侯渊来争地,在正面战场上被斩;魏国的说法是在夏侯渊保护鹿角时,蜀军钻了空子,夏侯渊由于兵力不足而战败被斩。

但夏侯渊是被谁斩的呢?蜀人说是黄忠,魏人说是刘备,其实两种说法不是不能调和的。从魏人的角度来说,夏侯渊是刘备所统率的军队斩的,笼统言之,没有必要再明确为刘备军队的谁所斩;而从蜀人的角度来说,需要弄清这是谁的军功,以便论功行赏,就必须落实到某人的名下。从蜀人记载来看,黄忠斩夏侯渊的说法还是可信的。当然,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黄忠本人直接斩了他,在通常的情况下,应该是他所指挥的将士斩的。曹操的《军策令》中说收兵时夏侯渊没有回来,看来他是死于乱军之中,可能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