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63

第63章 魏延真的想谋反吗?

据《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按例应由魏延代行军事指挥权,魏延也作好了军事进攻的准备。但杨仪根据诸葛亮的临终安排,发布命令,全军退回剑阁,并要魏延断后。魏延不愿接受这样的安排,更不愿接受杨仪的调度。他对杨仪派来的联络官发牢骚说:“丞相虽然去世了,我还在,我可以统率部队作战。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要我听杨仪的指挥,为他断后?!”杨仪不顾魏延反对,指挥大军撤退。而魏延则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不理智的举动。他带领自己的部队,先行占据南谷口,不让杨仪大军通过。为此,双方各向后主上奏章,称对方反叛。大臣们大都站在杨仪一边。后主的态度最终决定了魏延的命运。杨仪的部将何平向前斥责魏延说:“公(诸葛亮)尸骨未寒,你们怎敢作乱!”魏延的部下都不愿自相残杀,纷纷逃离战场,魏延此时方寸已乱,丢下部队,带少数几个人,逃向汉中。杨仪派大将马岱追击,从身后斩杀了魏延。

其实,魏延并没有造反,他的死,多少带有点悲剧性。魏延是个性格张狂的人,他的狂傲和他的才华一样有名,而诸葛亮恰恰很难处理好如何使用魏延这个问题。

从魏延加入刘备阵营后看,他忠于蜀汉,作战勇敢,战功很大,从无背叛的意思。魏延“谋略出众”、“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自跟从刘备和诸葛亮二十多年来,他开拓疆土,身经百战,“数有战功”,很受刘备的器重。公元219年,刘备为汉中王,力排众议,识别英才,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把汉中的军政大权交给了他。公元221年,魏延为镇北将军;公元223年,魏延为都亭侯。公元227年,魏延被任命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洲刺吏;公元230年,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这样一个为国出生入死的功臣宿将,说他背叛蜀汉,怎能令人信服?魏延是第一任汉中太守,多次单独领兵作战,如果想背叛,时机是很多的。后来魏延还单独带兵打败曹魏大将郭淮,如果他要投降曹魏,真是易如反掌。历史记载他御敌有方、设制得法,英勇善战。他的一生也没有流露出反叛的意向,更没有任何的举动。如果他真有叛逆之心,那么在断后期间为什么不调头投魏,却抢先南归呢?他率领军队南归的目的无非是:(1)想制止杨仪违反他的意见的错误行为;(2)想在蜀汉内部澄清是非,辩明黑白。所以杨仪等说魏延“叛逆”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根据《魏延传》和《魏略》的记载,魏延被杀的原因虽然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并没有说魏延是因为“叛逆”而被杀的。陈寿在《魏延传》中评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翼时论比当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按照这种说法,魏延原本无意投降曹魏,他之所以抢先烧绝阁道,意在制止杨仪南归,除掉一向和他不和的杨仪,由他来代替诸葛亮主持蜀汉的军政大事罢了。这最多只可以说魏延要报私仇,有权欲,但不可以说他背叛蜀汉。《魏略》的记载是“亮长吏杨仪素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还,追而杀之。”按照这种说法,魏延是为了顾全大局,不战军还而被追杀的。《杨仪传》有这样的记载“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谁知诸葛亮对他早有提防,认为他“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不可以当重任,而“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剌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杨仪对此很不满,“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还赤裸裸的对费祎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可见魏延叛逆是虚,杨仪心怀反叛是实了。

从魏延本人看,他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的人。他“性矜高”,所以“当时皆避下之”。他还“谋略出众”,居然常常提出和诸葛亮不相一致的意见来,当诸葛亮制而不许,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的时候,他又“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这样他就不仅得不到位高权重、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而且还让诸葛亮对他产生了很深的成见;由于他的“性矜高”,他往往是锋芒毕露,让上下都对他“皆避下之”,内心里对他的性高慢世的行为很气愤,且与杨仪的关系恶劣。从而在诸葛亮死后,杨仪掌领大权时,他被诬陷背叛而惨遭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