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62

第62章 “割须弃袍”实有其事吗?

曹操被马超打得“割须弃袍”才幸免于难的故事,在民间很有影响,这完全“归功”于《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早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无名氏的《曹操夜走陈仓路》杂剧中,即已有曹操“割须换袍”的情节,而在《三国演义》中,故事则更丰满、更完整。第五十八回说:马超为报杀父之仇,与韩遂起兵反曹,夺长安,占潼关,曹操率大军出征拒之。马超亲自出战,连败曹操手下的大将于禁、张郃、李通,乘势挥兵冲杀,曹军大败。马超直冲入中军来捉曹操。曹操随乱军逃命,只听西凉兵大叫:“穿红袍者是曹操!”因追兵追得急,曹操急忙脱下红袍。逃了一阵,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曹操忙拔刀割断其须髯。马超率兵继续追赶,又命人叫道:“短髯者是曹操!”曹操被吓得惊慌失措,忙扯旗角包颈而逃。马超追得紧,吓得曹操马鞭坠地,险些丧命。幸亏曹洪、夏侯渊前来救驾,方才脱险。

“割须弃袍”的故事的确很热闹,不过在战斗中的逃跑者与追赶者之间能够如此——逃跑者的每一个动作都被追赶者发现,追赶者的每一句喊声都被逃跑者听见,却老是逃不掉也追不上,这种战斗也许就真正是儿戏了。果不其然,细查史书,可以知道,在有关三国时期反映曹操战马超、韩遂的史料中,没有只言片语提及此事。所以,可以肯定,这段故事完全是民间艺人的虚构。

曹操在夺取关西的渭南之战中,不仅没有因为“割须弃袍”才幸免于难,相反却是大获全胜。据《三国志·武帝纪》等传记记载,曹操在赤壁战败后,认识到他虽然已经统一了北方,但尚未具备吞掉刘备、孙权,以统一全国的力量和条件,只有经过努力,增强实力,拓展势力范围,才能获得胜利。公元211年,曹操进兵关西即是其拓展势力范围的一次军事行动。是年正月,“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曹操派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然后,曹操命司隶校尉钟繇和部将夏侯渊于三月以进攻占据汉中的张鲁为名,进兵关中。马超、韩遂等关中的割据势力得知曹操出兵,断定曹操是冲他们而来,遂联合关中诸将屯兵潼关。曹操以曹仁西征,并指示:“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直到七月,待关西军锐气已去之时,曹操才亲临前线,指挥与关西联军的决战。

在潼关前,曹操大军与马超的关西联军相对阵。曹军正面作战虽曾受到马超的追击,但曹军以侧翼攻击为主,不仅摆脱了马超的追击,而且迅速占据有利地势,打乱了马超的正面阻击计划,迫其放弃潼关,退驻渭南。也就是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事,或许即是后来创作“割须弃袍”的依据。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曹操率队过河,前队刚刚过完,马超等关西军赶到,曹操“犹坐胡床不起”。张郃等见情况危急,赶快将曹操引入船中。此时河水甚急,船未能渡过河,而是顺河漂了四五里,马超等见之,遂以骑兵在岸边追赶并射之以箭,“矢下如雨”。曹军见渡河军队已被马超军冲散,而曹操亦不知去向,“皆惶惧”。后来与曹操相见时,“乃悲喜,或流涕”。曹操却大笑说:“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从这个故事来看,除了曹操曾被马超追赶之外,是没有一点情节与“割须弃袍”情节相同的。

马超率军退入渭南后,急于与曹操决战。曹操利用马超急于决战之心理,诱敌深入,出其不意,结营渭南,大败马超。马超知道不是曹操对手,派人见曹操请求“割河西以西”以讲和罢兵,被曹操拒绝。九月,曹操率军“渡渭”,马超等“数挑战”,曹操“不许”;马超等再次请和,曹操用贾翊计,“伪许之”,然后设计离间马超、韩遂的关系。《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有“曹操抹书间韩遂”故事,说曹操欲离间马超与韩遂,采取了二计。其一,曹操约韩遂在阵前相见,有意谈些往事及无关紧要的话,“相谈欲一个时辰”,引起马超怀疑:“安得不言军务乎?”其二,曹操又亲笔与韩遂一信,“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有意使马超知之。当马超从韩遂处索信观之后,疑虑更深。这两件事,并非是罗贯中的虚构,而是确有其事的,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清楚地记载着贾诩的这两个计谋及其实施过程。正当马超、韩遂二人彼此猜疑时,曹操突然发起了对关西联军的全线进攻。韩遂、马超只得逃命西凉,关中大部分地区遂被曹操所占领。

由此可见,夺取关西的渭南之战,曹操是大获全胜的,并在此战役中表现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此事时,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为了不愿让曹操这个奸雄胜得太得意了,就根据曹操曾被马超追赶的史实,在《三国志平话》及《曹操夜走陈仓路》杂剧中曹操“割须换袍”情节的基础上,虚构出了“割须弃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