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48

第48章 诸葛亮真的“六出祁山”吗?

“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后半部书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一个情节单元。从第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上表》到第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这个情节单元首尾共计十四回,其篇幅超过了《赤壁大战》这个单元,堪称全书之最。

据《三国演义》记载,魏太和元年(227年)春,诸葛亮统军十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次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西汉水北岸地区)。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归蜀。魏明帝震恐,亲赴长安(今西安)督战。当蜀军在街亭与魏军交战时,前锋马谡擅自改变部署,弃城守山,被张郃乘势困败,失去要地。诸葛亮因初战受挫,失去前进的依托,乃退兵汉中,斩马谡,整治蜀军。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统军数万再度攻魏,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境内),攻城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还师。诸葛亮为孤立祁山魏军,并开辟军资来源,于建兴七年(229年)春三出祁山,夺回武都、阴平二郡。后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抚羌人。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率军四出祁山。魏大将军司马懿督军迎击。诸葛亮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击败魏军,抢收小麦,充实军粮后撤回祁山。魏将急躁,率军尾随追击。待魏军逼近时,诸葛亮五出祁山,歼敌三千人,司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当诸葛亮率部乘胜追击魏军时,中都护李严假传撤军圣旨,只得退军,于木门(今甘肃天水南)设伏张郃后,还师汉中。经过三年休养生息,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军十万,与魏军二十万对峙于渭水南。诸葛亮数次挑战,但司马懿却率部渡过渭水,背水筑垒拒守。诸葛亮识破司马懿以逸待劳的阴谋,进驻五丈原。这样,魏、蜀两军相持四个多月。八月,诸葛亮病故在军中,最后蜀军还师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长达七年之久,虽苦心筹谋,但最终因国力不济等原因,以致师劳而功微。

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及《诸葛亮传》,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与魏国进行了六次战争。第一次: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命赵云、邓芝率偏师出兵箕谷,以为疑兵,而亲率大军进至祁山。魏国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顺,关中震动。魏明帝急忙亲自坐镇长安,命左将军张郃抵御诸葛亮。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兵败街亭,诸葛亮只得退兵汉中,三郡得而复失。第二次,建兴六年冬,诸葛亮兵出散关,进围陈仓。魏将郝昭防守严密,诸葛亮攻城二十余日,未能得手,因粮尽而退兵。魏将王双率兵追赶,诸葛亮击败其军,斩王双,回到汉中。第三次,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命部将陈式攻打武都(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魏将郭淮欲击陈式,诸葛亮亲自出兵建威(今甘肃西和县北),郭淮退走,遂得二郡。第四次,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严阵以待。由于连降大雨,道路断绝,魏军劳而无功,只得退去。第五次,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魏明帝命司马懿督兵抵御。诸葛亮连战皆胜,因粮尽而退兵。魏将张郃领兵追赶,诸葛亮在木门设下埋伏,将其射死。第六次,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大军由斜谷而出,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分兵屯田,以为久计。是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溘然长逝五丈原。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诸葛亮总共五次北伐,其中只有两次兵出祁山,另外还有一次则是防守。

罗贯中在“六出祁山”这个情节单元中,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忠贞品格和奇谋妙计,突出了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在艺术上总的说来是成功的,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罗贯中历史地理知识不足,而又过分拘泥于“六出祁山”这样的进军路线,导致这一单元出现许多地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