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38

第38章 花脸奸臣的曹操是如何形成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志演义》,更而想到戏台上那一位花脸的奸臣……其实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位英雄。”的确,曹操在历史上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统一了北方。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腾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用人惟才,拉拢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曹操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曹操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在曹操死后的几百年间,他的总体形象是不错的。西晋陈寿在修《三国志》时,无一处直呼其姓名,皆用“太祖”或“曹公”称之。且在《三国志》中多处赞扬曹操,最后用下面一段话赞美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直至宋代之前,曹操的形象仍然是比较高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在这几百年里,虽然也出现了贬低曹操的种种评价,但倒也不是主流的评价。可以说直至唐代末年,曹操无论是在封建统治阶层还是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基本上属于一个正面人物。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转变出现在宋代。苏轼在《东坡志林》中,生动地记载了民间听闻三国故事的感受:“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到了南宋时,朱熹大倡理学,最恨曹操。南宋朝廷不顾曹操是汉人的简单事实,指称曹操是“当今女真、蒙古胡虏也”,故写胡虏也”,故写文骂曹操。元杂剧中也痛骂曹操谋反,意在指责汉人不该反蒙古。元代民间艺人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对于曹操的丑化,则更加说明曹操的形象在广大民众心目中已经大大降低。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后来的统治者从建立他们的统治政权考虑,把“蜀汉”视为汉族政权的象征,而刘备恰恰是“蜀汉”的代表人物,因而刘备就被尊为圣贤,大加颂扬。而与刘备三足鼎立相对抗的曹操则备受抵毁,“尊汉抑曹”之风甚行于世,曹操自然就成为一代奸雄了。

其实,这对曹操是不公平的。曹操曾经写出诸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来表达他对乱世的忧心和对民众苦难的悲悯,这正说明他对于太平生活的一种渴望。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在这样一个改朝换代已经毫无悬念的局面之下,曹操终其一生,虽三分天下有其二,却始终保留了他汉臣的名分。在群雄并起,诸侯割据的三国时代,为了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刘备、孙权都做过不太光彩的事。被后世尊为正统的刘备曾经“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见《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孙氏父子三人,为了达到其逐鹿天下的目标,四处征讨,杀人无数;袁术、袁绍、刘焉之流,也没有让人民过上什么好日子,但惟独曹操为千夫所指,岂不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