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39

第39章 曹植的后半生过得如何?

曹植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十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曹操一生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一个早夭。嫡出的有卞夫人所生的丕、彰、植、熊四人,而曹丕最嫉忌的,正是这几个嫡亲兄弟。曹丕刚即位,三十出头的曹彰就不明不白地在自己私衙里死去。《世说新语》中说,曹丕邀曹彰下围棋,并啖枣,“以毒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结果曹彰不知情,乱吃一通中了毒。当时卞太后也在场,赶紧索水救之,曹丕却预敕左右毁瓶罐,让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曹彰暴毙。接下来,曹丕又族诛了曹植的亲信丁仪兄弟。曹植看形势不妙,慌忙去见姊姊清河公主,央求她代为求情,想亲自进宫向曹丕请罪,然而宫门紧闭,官吏不准他入内。幸亏卞太后以自杀相威胁,曹植才得“科头负鈇鍎,徒跣诣阙下”;而“帝(曹丕)犹严颜色,不与语,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为不乐,诏乃听复王服”(见《魏略》)。就这样,曹植总算逃过一劫,然而曹丕仍指使人奏称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将他贬为安乡侯。

今人多知曹植是位文学家,他七步成诗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那首七步诗也是大家熟悉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不见于《三国志》史传,却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而且不只四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当时文坛还未形成五言绝句诗体,所以“七步诗”实乃后人所托。曹植除了文才,也颇具武略和卓识。曹操伐孙权,曾留他守邺都,曹仁被关羽所困时,曹操开始即想派他率兵去救,后来是因他被曹丕借送行为名用酒灌醉了,曹操见他如此贪杯怕他误事,才收回了成命。曹植还是最早对司马氏集团专权提出警告的人。他对魏明帝大权旁落的做法极为敏感,上表告诫说:“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然而,曹子建纵然才高八斗,后半生想要有所建树已不可能。据清人钱仪吉的《三国会要》记载:曹植曾想去祭先王于河上,朝廷中的博士以庶子不得祭宗庙为由,不让他去。就连他想单独求见曹丕论及时政都不能得。后来文帝曹丕大丧,朝廷也不让他奔临(祭文、悼词倒是要他来写)。

曹丕死后,魏明帝曹叡即位。他虽不像其父那样压制曹植,但对曹植仍有所防范。十一年中朝廷三次迁徙曹植的封地,意在防范他势力根深蒂固,且派给他的藩属皆“贾竖下才”。本来,封建之侯王皆空名而无实,“兵士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朝廷还规定他游猎不得超出自己领地三十里外,不准与邻近的家族成员会面,又设置防辅监国的官员左右伺察。他几次上表要求讨吴伐蜀,效命国家,朝廷一概不理。《三国志》引《袁子》,说他是“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曹植自己在《黄初六年令》中写道:“身比鸿毛轻,谤较泰山重。”这就是他的境遇。年仅四十一岁,这位才子便忧郁地死去了。